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潮汕土樓

鎖定
潮汕土樓,俗稱土樓寨,是潮汕地區建築的典型形式之一。在與閩西南接壤的潮州市鳳凰山區及其餘脈,也有許多建築形式獨特的環形土樓。潮州城東部的潮、澄、饒界山蓮花山,其西南麓的潮安縣鐵鋪鎮平原地區,在長不足5公里,闊不及3公里的狹長地帶的石丘頭、鋪頭埔、五鄉、八角樓、坑門等12個管區內,就有方、圓、八角、十六角的土樓寨24座,加上毗粼的官塘、蓮華二鎮的5座,共計就有29座。
潮汕土樓主要是在饒平縣北部地區,饒北僅環形土樓就達656座。潮州地區的土樓興建年代,大多數在明代萬曆至清代乾嘉年間。這與當時多山賊海寇侵擾的歷史背景有密切的關係。
潮汕土樓的外觀有圓形、八卦形、正方形和長方形幾種式樣,圓形土樓數量最多,土樓的建築規模一般不大,佔地三四畝,24~28套二層房間環拱建成一圍。 規模較為宏大的,有饒平縣北部的三饒鎮道韻樓上饒鎮鎮福樓上善鎮南陽樓饒洋鎮新綵樓,汕頭市澄海區的盛安樓 [1] 
中文名
潮汕土樓
俗    稱
土樓寨
建造年代
明代萬曆至清代乾嘉年間
佔    地
三四畝

潮汕土樓道韻樓

道韻樓 道韻樓
道韻樓位於饒平縣三饒鎮南聯村,是世界上最大的八角土樓。該樓始建於明萬曆15年(1587年),呈八卦形,三進三環圍共構成“八卦”的爻畫,坐南朝北,面積1萬平方米,外圍周長 328米,直徑101米、牆高11.6米,三層半,皆以黃泥土夯成,中間設有廣場,全樓有正房56間,角房16間,水井32口,樓外周設有槍眼、炮眼,樓門頂還沒有注水暗涵,很有特色。
其樓間的面積大小基本一樣,但主要的建築—祖堂仍處於中軸線上,地面前低後高成交椅背格局,加強了尊卑之別;一户一梯的多進形式更接近於平原裏多進的府第式民居,這是廣東饒平土樓與福建土樓共享數條樓梯式的不同之處,更多地強調了各家各户的獨立性,但是合樓而居,則又是團結的象徵。

潮汕土樓鎮福樓

鎮福樓 鎮福樓
鎮福樓位於饒平縣上饒鎮馬坑村,背靠“西巖山”(省道柏豐線西)始建於明永樂11年(公元1413年),該樓呈橢圓形,大門座向為東偏南8度,面積 6936平方米,南北為97.7米,周長295.4米,樓高10.86米,三層半,三進三天井,共有房屋60間,皆以黃泥土夯成,內抹貝灰,樓內中心外闢有廣場,呈橢圓形,有八角井一口,門頂有凹石刻“鎮福樓”三字,是潮州地區最大的圓形土樓,現保存較為完好。

潮汕土樓南陽樓

南陽樓 南陽樓
南陽樓位於饒平縣上善鎮永善村,與大埔縣接壤,始建於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該樓呈圓形,大門座向為西偏北34度,面積1561平方米,直徑 44.6米,周長138.44米,樓高10.76米,三層半,二進一天井,共有房屋26間,皆以黃泥土夯成,樓內中心處設有圓形廣場,水井一口,門樓上方有凹刻“南陽樓”三字,兩旁寫有對聯,是饒平655幢土樓寨中至今保較較為完好的一處。

潮汕土樓新綵樓

新綵樓 新綵樓
新綵樓位於饒平縣北部的饒洋鎮赤棠村,背靠“西巖山”(省道柏豐線西),呈圓形,座東偏南23度,面積2769.8平方米,直徑59.4米,周長186.59 米,樓高13.6米,四層半,二進一天井,全樓皆以黃泥土夯成,內抹貝灰,樓內共有房屋32屋,公廳一間,中心為廣場,水井二口,該樓是饒平境內樓層最多、最高的土樓,現保存較為完好。

潮汕土樓盛安樓

盛安樓 盛安樓
盛安樓位於汕頭市澄海蓮華新樓村,始建於乾隆年間癸亥年,佔地面積近3000平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