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潭渡村

鎖定
潭渡村地處安徽省黃山南麓,距古徽州城西七里之遙的豐樂河畔。現有人口1049人,9個村民小組,347户,耕地面積1200餘畝,其中水田1000餘畝,全村以種植水稻甘蔗為主要經濟來源。農業生產用水以鮑南埸灌區和當家塘蓄水為主。 [1]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潭渡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  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3] 
中文名
潭渡村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安徽省黃山南麓
地理位置
古徽州城西七里之遙的豐樂河畔
人口數量
1049人
耕地面積
1200餘畝

潭渡村歷史沿革

潭渡建村歷史悠久。早在東晉時期,湖北江廈(現雲夢縣黃鄉,屬皇帝后代)黃氏第九代孫黃積就任新安太守。東晉三年(公元三百二十年),積死於新安任上,墓葬於篁墩 。其子黃尋守墓,定居於篁墩,尋第二十一世孫黃璋正式遷入黃潭源,璋第四世孫黃芮之父死後安葬於潭渡廬墓所。芮守墓三年,因來回要過豐樂河,坐渡船十分不便,加之潭渡地勢平坦,開闊,前有豐樂河,後有大片荒山,中間有大片荒地無人開墾,可以改成大片良田。因而芮決定將其子孫由黃潭源全部遷入潭渡村。
潭渡自古自成一鄉,管轄範圍很廣。後劃分區級行政機構時,才以潭渡橋為界,把潭渡村一分為二:橋下歸城關區,徽城鎮管轄,橋上歸巖寺區管轄,後又劃歸鄭村人民公社、鄭村鄉、鄭村鎮管轄。
一九五八年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潭渡屬巖寺人民公社鄭村管理區潭渡民兵營(即生產大隊)。這時逢新安江興修水電站,歙南鄉夏村(淩姓為主),漳潭(張姓為主)大量遷入潭渡村,至此潭渡黃姓人口不足一半了。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黃柏龍組織了農村紅衞兵組織,併成立了潭渡村文革委員會,被選為文革主任兼紅衞兵總司令。統管潭渡一切事務。在修建電灌站和加工廠的房屋、水具、引水道、灌溉渠時,因沒有石腳砌電灌站和引水道,就拆掉八角亭後邊的兩個牌坊(即黃元寶牌樓和百歲坊)。一九六七年把整個潭渡村的電燈安裝完畢。這在當時,整個歙縣算是先例了。

潭渡村文化名人

黃賓虹(三十七世祖)-國畫大師
黃家駒(三十八世祖)-清朝舉人,做過知縣,民國初年任安徽省議長
黃昂清(三十九世祖)-中過舉人,是兩江師院的第一期畢業生,潭渡文會主事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的故鄉

潭渡村風景名勝

黃賓虹故居 黃賓虹故居
現代著名國畫大師黃賓虹的故居就座落在村中央,林木葱鬱,景緻優美,為清代建築,磚木結構房屋,正屋是三開間樓房,前有廡廊和天井。正屋賓虹題名為“賓虹草堂”和 “虹廬”,廡廊前有小院,庭院西側台階邊有一塊玲瓏剔透太湖石的建築是“玉森齋”。人稱之為“石芝室”或“石芝閣”。黃賓虹先生不但是傑出藝術大師,還是一位堅強的愛國主義戰士。故居的“鑄園”就是因為1907年,黃賓虹秘密參加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動,在此為同盟會鑄造錢幣,支援抗清鬥爭而得名。故居現已被闢為“黃賓虹紀念館”。 [1] 

潭渡村發展規劃

潭渡村大力發展蛋雞養殖、粉絲加工、大棚蔬菜、經果園林四大支柱產業;成立了養殖協會、粉絲協會、金銀花協會、園藝研究所、蔬菜研究所;辦起了飼料、粉絲、有機肥、金銀花加工企業;形成了協會搭橋、市場與基地聯接、農民與科技聯接,種植、養殖、加工、再利用的生態循環經濟雛形。先後被評為全國農科教結合示範村、省百家生態村、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村黨支部多次被評為黃山市標兵黨支部、全國及全省“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先進集體。 [1] 

潭渡村獲得榮譽

2020年2月27日,潭渡村入選2019年安徽省第二批美麗鄉村示範村。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