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潘一見

(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講師)

鎖定
潘一見(潘倚劍), 出生於浙江瑞安,現為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講師,中央美術學院在讀博士
中文名
潘一見
畢業院校
中央美術學院
出生地
浙江瑞安
代表作品
《潘一見的山水》
職    稱
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講師

潘一見個人簡介

[1]  二00七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山水畫專業.獲碩士學位。潘一見二○○七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山水畫專業,獲碩士學位。現為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講師,中央美術學院在讀博士。 [2] 
潘一見自幼即受家庭影響,先後求學於中國美術學院及中央美術學院,是當代少數接受過書法專業訓練的畫家,邱振中先生在《潘一見的山水》一文中説,“在她的作品中,對筆觸的準確、精微的控制,以及從圖形深處透出的雅緻,都是當下中國繪畫中難得一見的東西。” [1]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文化藝術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9月1日)
平裝: 126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3951381
條形碼: 9787503951381
尺寸: 27.2 x 21.8 x 1.4 cm
重量: 703 g

潘一見內容簡介

《潘一見》內容簡介:她的山水畫,立足於尋回失落的文心,從臨摹四王入手,上追沈周、文徵明、元四家,也臨過五代北宋大家之作,但不是一味模仿,更非純任主觀,向壁虛造,而是致力於兩種功夫。一、理論與實踐互證,認真研究某些文人畫家理論與實踐的矛盾,比如研究倪雲林的逸筆草草論與其實際造詣的矛盾,從而擺脱淺學者闡釋的迷惑與遮蔽,培養了對山水的敏鋭感受與精微表現的能力。二、寫生與臨摹互證,以師造化與師古人互動。像許多20世紀的畫家一樣,她養成了寫生的習慣,善於在寫生的概括中,參證古人的創作理念與觀察方法,理解畫理,刪撥大要,經營情境,提煉筆墨。對細部關係的悟入微際,是她的一大優點。
潘一見所畫的山水,除去臨摹而外,無非兩種,一種是寫生山水,另一種是詩意山水。寫生山水,多感悟自然,也有取捨加工,詩意山水則表達理想,時有寫生的記憶出現於筆底。兩種山水都重意象,尚境界。從丘壑而言,她能擺脱寫實觀念侷限,注意提煉,有所美化,寫景在不粘不脱之間,若即若離,由景變境,不求局部景觀的形似,而求整體氛圍的真實。筆墨則在常理與個性之間,其常理首先在“一畫”之理,一筆落紙,眾筆隨之,筆筆生髮,在施展筆墨中營造境象,其次也在於繪畫用筆部位更多。
董其昌曾説:“以境之奇怪論,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不少人據此認為筆墨即是山水畫內容,從而忽略了造境的重要,在認識上走入極端。其實追求筆精墨妙,並不意味着忽視平中求奇的境象營造。而所謂筆精墨妙,除去恆定的要求之外,也有向現代轉化的一面。潘一見試圖尋回失落的文心,以承接歷史上文人畫的脈絡自許,多年來把創造新時代的精英文化作為目標,因此她已經注意到這些別人忽略的方面,未來越畫越好是可以預期的。

潘一見媒體評論

近些年來,年輕女性藝術家日增,但書畫兼長者不多,造詣深厚又品味純正者尤少,然而在我的視野中,潘一見卻是鳳毛麟角之一。
——薛永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書畫碑帖組召集人。中央文史館館員)
從她的寫生與習作中,我們能感受到一位南方女子的靈性與北地山水互相滲化時的情景。
——邱振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書法與繪畫比較研究中心豐任。中國美術館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

潘一見目錄

尋回失落的文心——讀潘一見的山水畫
潘一見的山水畫
潘一見訪談
京郊十渡寫生
白嶽寫生
豫南寫生
京城園林寫生冊
永嘉山水寫生冊
書法作品
篆刻作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