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漳州木偶頭雕刻

鎖定
漳州木偶頭雕刻,福建省漳州市的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漳州木偶頭雕刻,起源於晉朝盛於唐代,至21世紀初已有2000餘年,屬於木偶戲道具製作中的一門特殊技藝,其技法源自北方漢劇的風格模式,強調木偶戲劇的表情化與性格化,注重內在神情性格的表現,強調“以形寫神”,因此在落刀之前,要細細研究,認真揣摩所刻畫人物的身世、身份、性格、好惡,思考成熟才下刀,故其刀法有力,形神兼備。 [1-2] 
2006年5月20日,漳州木偶頭雕刻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44。 [3] 
中文名
漳州木偶頭雕刻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
福建省漳州市
遺產級別
國家級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遺產編號
Ⅶ-44
保護單位
漳州市竹初木偶藝術館

漳州木偶頭雕刻歷史淵源

漳州木偶頭雕刻作品
漳州木偶頭雕刻作品(15張)
木偶頭雕刻起源於木俑雕刻。早在商周時代,就有木俑用於隨葬品。漢代,已出現可以活動的舞俑。唐代,木偶雕刻日臻成熟,木偶戲表演已盛行。宋代,對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作了改進。木偶由線牽動,由人雙手操縱,線條有八條,最多可達二十四條,與現代的木偶戲差不多。
相傳在唐末,福建木偶藝術由王審知部隊從中原帶來,後在閩南地區紮根,主要在泉州和漳州一帶發展。後來又流傳到台灣、東南亞等地。木偶戲主要分兩種:即提線木偶(通常稱為“嘉禮戲”)和掌中木偶(閩南稱為“布袋戲”),兩種木偶的大小也有所不同。掌中木偶在中原早已有之,但在南方發展較遲。傳説是説書藝人為增加劇情的表現力,在説書時添加一些簡單的道具和人物,説書人出門時,將其放於一個布袋中,便於攜帶,故稱“布袋戲”,後逐漸成為一個劇種。
木偶戲較多的是為祭神鬼而演出,故多表現神佛鬼怪、傳説人物等,此後逐漸演變為戲劇性的演出,木偶頭的雕刻也隨着劇情、人物的需要而不斷增加。至明清時期,福建的木偶頭雕刻已較為精緻,除供表演外,也作為案頭陳設之用。
泉州木偶頭雕刻
明清時期,泉州是福建省木偶頭雕刻的重點產區。泉州木偶頭雕刻已十分發達。
徐竹初的作品
至清乾隆年間,泉州的提線、掌中木偶戲有三十多台。泉州木偶頭創作臉譜,與唐宋人物畫相近,青年男女的兩頰豐腴,龍眉鳳眼,淨丑角較誇張,尤其是丑角人物,多“缺嘴”“斜眼”“黑闊”等,人們一看便知是狡猾、愚莽之人。因其較多采用“梨園戲臉譜”表達戲劇角色,故又被稱為“南派木偶戲”。
清中葉,泉州木偶頭雕刻久負盛名的是義前後街的“西來意”(店號),所雕木偶頭造型優美,刻工細膩,線條準確,額線較高,用料講究,堪稱泉州木偶頭雕刻之上品,頗為後世所重。繼之,有塗門街的“周冕號”木偶頭雕刻店,所刻頭像儀態豐滿,形象多變,大小適宜,便於表演,但洗練略遜些。“周冕號”雕刻的木偶頭,在閩南一帶都有很大的名氣,可惜無後人繼承下來。
近代泉州木偶頭雕刻,是由江加走繼承和發展的。他融匯“西來意”“周冕號”兩家之長,並有許多創新和發展,終於成為現代泉州木偶頭雕刻藝術的代表。江加走(1871—1954年),泉州市郊花園頭村人,從小隨父學藝,17歲繼承父業。他有家庭傳統,又善於鑽研,不斷從民間雕塑、戲劇和現實生活汲取營養,豐富了木偶頭的雕刻技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江加走得到安穩的生活和創作環境。為表達對人民政府的感激之情,他將所創作的300多件木偶頭貢獻給中國國家。1954年他逝世,木偶頭雕刻藝術由其兒子、孫子、徒弟、徒孫等繼承。
漳州木偶頭雕刻
據傳,漳州木偶戲是在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年)由泉州傳入的。
至清代,漳州的木偶頭雕刻已很興旺,湧現出不少雕刻名師,如鴿司、扭司、尚司、濱潭、金鐘等。
清代嘉慶十二年(1820年),在漳州東門開設“成成是”木偶作坊。
清末,漳州還出現不少木偶頭雕刻作坊,有嶽口街的何守忠和北橋頭(今大同路)的徐荃木偶頭雕刻店、及後來的陳文浦的“福春派”和以林鵬的“福興派”木偶頭藝術為代表。
近代漳州木偶頭雕刻,以徐年松老藝人為代表。民國17年(1928年),徐年松的“天然”木偶頭雕刻作坊已小有名氣。他創作的木偶頭,偏重寫實,多用“國”字形面譜,代表作主要有“文武生”“文武旦”,五官准確俊秀,容貌豐腴,色調柔和,形成了“北派”藝術風格。其子徐竹初,全繼承了他的木偶頭雕刻藝術,也成為福建省木偶頭雕刻名藝人。他還為福建、北京、上海、廣東、四川等地培養了一批木偶頭雕刻人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福建當地文化主管部門召集流散民間的布袋木偶戲藝人,組建職業的木偶劇團。
1951年,龍溪縣率先成立“南江木偶劇團”。
1953年,漳浦縣成立“藝光木偶劇團”。
表演中的漳州木偶 表演中的漳州木偶
1959年,“南江木偶劇團”和“藝光木偶劇團”合併為“龍溪專區木偶劇團”,同年被確定為福建省重點劇團,實行差額撥款,業務上歸福建省直接領導,後為漳州市市屬劇團,由漳州市文化新聞出版局主管,這就是“漳州市木偶劇團”,也是中國範圍內唯一一個進行“北派”布袋木偶戲職業表演的劇團。
漳州木偶雕刻起於晉盛於唐,已有近二千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民間藝人徐年松、許盛芳的木偶作品被美術工藝部門收藏。1959年,徐年松雕刻的生、旦木偶頭,表現揚眉、醉目、微笑、寬額的古代才子和柳眉鳳眼、櫻桃嘴、高髻發的士女形象,選送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覽,受到文化美術界的好評。徐的兒子徐竹初繼承家傳並有所創新,1979年至1989年,其作品在澳大利亞、美國和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展出,贏得很高聲譽。徐竹初的木偶頭代表作品珍藏在城區延安北路花園大廈二樓《竹初木偶藝術館》。
到20世紀中後期,徐竹初這一輩在“成成是”木偶作坊傳承下來,已是第六代了。 [2]  [4-5] 

漳州木偶頭雕刻文化特徵

造型嚴謹
漳州木偶造型嚴謹,精雕細刻,彩繪精緻,着色穩重不豔,保留唐宋的繪畫風格,人物性格鮮明,誇張合理,並有地方特色。木偶頭基本造型有生、旦、淨、末、醜,又有神仙、鬼怪、動物,還有傳統名劇的角色例如關公、曹操、《水滸傳》的梁山好漢等,種類繁多。 [2] 
傳承人——徐竹初
注重五形
漳州布袋木偶最重要是木偶頭,漳州藝人雕刻木偶頭注重五形(眼、口、鼻、眉、耳)、五骨(眉、頂、顴、額、頦骨)。其中,木偶頭最重要的是木偶臉。臉要講究的是五形三骨,即是兩眼、一嘴、兩鼻孔(五形);眉骨、顴骨、下頦骨(三骨)。形形色色的五官根據角色的外形、性格、身份、經歷和氣質來構思,加上利用造型、線條、色彩來抓着了角色的神髓,木頭人也自然地活了起來。如嘴尖刻薄的媒婆,翹髻角目的老醜,長眉垂目的慈祥老者,嘴厚面肉墜的憨漢。 [2] 
秘製塗料
漳州木偶雕刻除刀功外,對原材料樟木的鑑別選擇、塗料的配製都很有講究。雕刻一件作品至少要用兩三天,若要將人物獨特的內心世界通過表情刻畫出來,花費的時間就更多。而世襲的秘製塗料尤為重要。一件作品每種色彩都要塗上數十遍,這樣,木偶保存百年都不會掉色、變形。
作為戲曲舞台人物頭像的雕刻,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徵的刻畫,誇張的造型、豐富的表情、類型化的處理方式是漳州木偶頭雕刻的普遍特徵。這一雕刻歷來師徒相承,且以家族祖傳的方式為主,一直流傳下來。 [2] 

漳州木偶頭雕刻製作工序

木偶頭雕刻是以樟木為材料,經過開坯、定形、細雕、裱紙、磨光刷泥、補泥、上粉、開臉、蓋臘等十道工序製作而成。僅用六、七件簡單的工具。
(1)開坯:選用上好的樟木仔,用斧子削成桃形狀,選定脖子位置。
漳州木偶頭雕刻創作中
(2)定形:用圓刀大體雕刻大概比例。
(3)細雕:用平刀修雕出五官等細部表情,直至完成整個木偶頭雕刻。
(4)裱紙:用老的手工制棉紙,用骨膠和金門海邊的黃土攪成漿狀,過濾後刷上木偶頭裱上棉紙。
(5)磨光:用魚皮砂布打磨平整。
(6)刷泥:用金門黃土攪和骨膠成漿狀,過濾刷上20多遍。
(7)補泥:用黃土細補修五官各部位,雕修完整。
(8)上粉:用祖傳特殊的密方調製顏色來粉漆表面。
(9)開臉:用工筆畫的工具,以工筆畫的手法來畫裝飾圖案。
(10)蓋臘:用四川天然的蠟,把木偶頭表面刷亮。
木偶頭的製作,前後經過十道工序,對木偶造型精雕細琢。同時,對冠盔、服裝、四肢等各個部分的製作,也是很細膩的。四個部分分別製作好,就以服裝為中心,頭裝在領子上,冠盔裝在頭上,手裝在袖口上,腿裝在褲管上。這樣,一尊木偶才算製成。 [6] 

漳州木偶頭雕刻傳承保護

漳州木偶頭雕刻傳承價值

木偶頭雕刻的發展使閩南泉州、漳州木偶造型藝術隨之進步,成為福建乃至中國值得驕傲的一門獨特的民間藝術。由於泉州、漳州兩地藝人的深度改造、努力創新,使得閩南傳統木偶雕刻藝術成為中國工藝美術有品位和具觀賞價值的代表品種之一,作為羣眾娛樂的戲劇偶像玩賞工藝品被中國海內外的人所喜愛。 [6] 

漳州木偶頭雕刻傳承狀況

木偶頭雕刻藝術與傳統戲曲之間形成了生死相依的關係。在戲曲演出普遍衰落的形勢下,木偶頭雕刻技藝的傳承也遇到了難題:如果固守戲曲舞台,木偶頭雕刻只能隨戲曲一起走向沉寂;如果離開戲曲舞台,木偶頭雕刻只能成為單純的觀賞品,其傳統技藝中許多活態的文化就會丟失。漳州木偶頭雕刻就面臨着這種境遇,需要有關方面加以關注。它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漳州的木偶雕刻一直沿襲傳男不傳女的傳承古制。而到了當代,老藝人的後代大多不願學木偶雕刻,因為這項技藝費時費力經濟上卻沒有好的收益,許多老藝人只得改行。這一民族瑰寶因後繼無人正面臨“絕跡”的危險。 [1]  [7] 

漳州木偶頭雕刻傳承人物

徐聰亮,男,漢族,1950年生,福建漳州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漳州木偶頭雕刻”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單位為福建省漳州市。 [8] 
徐竹初,男,漢族,1938年生,福建漳州人,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漳州木偶頭雕刻”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單位為福建省漳州市。 [9] 

漳州木偶頭雕刻保護措施

2014年、2015年,漳州作為中國布袋木偶教學的重要基地,漳州布袋木偶戲分別獲得中國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度資助項目(中國福建木偶戲在亞太地區的傳播交流推廣)、中國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舞台藝術創作資助項目(小型舞台劇目和作品)。 [10] 
2018年5月,漳州木偶頭雕刻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等批准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同年8月—11月,在第二期漳州木偶頭雕刻技藝體驗營結業典禮上,30位學員經過十次體驗營課程的學習,現場展示了自己的結業作品。 [11-13]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漳州市竹初木偶藝術館獲得“漳州木偶頭雕刻”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4]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評估合格,漳州市竹初木偶藝術館獲得“漳州木偶頭雕刻”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8] 

漳州木偶頭雕刻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87年10月,傳承人物徐竹初在香港舉辦了“徐竹初木偶雕刻藝術展“。 [6] 
1992年9月,布袋木偶、提線木偶、鐵枝木偶等佳作500餘件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首次為民間藝術家舉辦的雕刻展覽——徐竹初木偶雕刻藝術展上展出。 [15] 
2009年2月,徐竹初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上,表演現場製作漳州木偶頭雕刻。 [16] 
2018年10月,漳州木偶頭雕刻《戲曲人物》在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舉行“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福建非遺精品展”展出。 [17] 
榮譽表彰
1955年,漳州三件木偶雕刻作品在全國少年兒童科技和工藝作品展覽會上參加評比,獲得特等獎。 [6] 
1962年,傳承人物徐竹初創作的木偶雕刻作品《閨文旦》《文武生》獲得全國優秀獎。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