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漳州布袋木偶戲

鎖定
中國傳統的木偶戲,可分木偶的傀儡戲和皮偶的皮影戲兩種不同的表演型態,布袋戲屬於傀儡戲的一種。近代閩南布袋戲以漳州最具代表性。漳州布袋木偶戲是由木偶表演劇、布袋木偶戲、木偶頭雕刻等組合而成的一種綜合性的傳統民俗藝術。
漳州布袋木偶戲歷史悠久,其“源於晉,成型於唐宋,興於明”。早在明代萬曆年間就流傳到東南亞各國和台灣等地。其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主要有“福春”“福興”“牡丹亭”三派,各有特色。
布袋木偶戲表演細膩、栩栩如生。用五指操縱木偶進行的表演,既能體現人戲的唱、念、做、打,以至喜、怒、哀、樂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戲難以體現的動作,是一種具有高超技藝、精美造型和獨特風格的木偶劇種。
漳州布袋木偶戲的經典劇目有《大名府》《虞姬別》《雷萬春打虎》等。
2006年漳州市木偶劇團的布袋木偶戲和木偶頭雕刻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 獲得“漳州布袋木偶戲”保護單位資格。 [1] 
中文名
漳州布袋木偶戲
操縱形式
五指操縱
藝術手段
唱、念、做、打
行    當
生、旦、淨、末、醜
藝術特點
靈活、機動、節奏性強

漳州布袋木偶戲發展歷程

漳州布袋木偶戲起源

漳州布袋木偶 漳州布袋木偶
布袋戲,也稱掌中戲,屬傀儡戲劇種之一。南宋漳州知州朱熹曾頒文“勸諭禁戲”、“約束城市鄉村,不得以禳災祈福為名,斂掠財物,裝弄傀儡”。明萬曆《漳州府志》記載:“元夕初十放燈至十六夜止,神祠用鰲山置傀儡搬弄。”説明宋、明年間漳州木偶戲已頗興盛。清中葉以後,出現不少布袋戲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主要有福春、福興、牡丹亭3派,各具特色(後牡丹亭被列入福興派)。福春派創始人陳文浦,福興派創始人林鵬。近200年來已傳7代,以福春派較盛。清末民初為漳州布袋戲鼎盛時期,有各類班社100多個。民國10年(1921年)前後,龍溪、海澄等地福春派尚有恆福春等13班,福興派有金童興等5班。民國19年,金童興應僑胞之聘,遠渡實叻坡(新加坡)、緬甸仰光一帶演出3年之久。抗日戰爭以後,社會經濟蕭條,布袋戲走向衰落。

漳州布袋木偶戲傳承與變革

新中國成立後,漳州布袋木偶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1951年5月,龍溪縣率先成立南江木偶劇團,鄭福來為團長。1953年,漳浦縣成立藝光木偶劇團,楊勝為團長。後海澄莊飯、龍溪吳長元、長泰蔡清根、漳州韓如陶等木偶藝人相繼組團。1959年3月,南江與藝光合併成立龍溪專區木偶劇團,以鄭福來、楊勝、陳南田等名藝人為骨幹,並充實漳州藝校木偶班一批新生力量,作為藝術改革試驗點。50年代末,全區專業、半專業的布袋戲木偶劇團已達25個。“文化大革命”中,漳州地方戲劇團體全部解散,木偶劇團因取得國際殊榮而倖存。“文化大革命”後,漳州木偶戲步入新的發展時期。龍溪地區木偶劇團(現名漳州市木偶劇團)被確認為省重點劇團。漳州木偶戲的足跡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和歐、亞、澳、美洲的20多個國家與地區。漳州木偶戲先後拍攝舞台藝術紀錄片《閩南傀儡戲》、《中國的木偶藝術》,木偶藝術片《掌中藝術》、《八仙過海》,木偶電視連續劇《岳飛》(10集)、《黑旋風李逵》(5集),寬銀幕電影片《擒魔傳》(6集)等。1990年,全市有30多個民間職業木偶班社,從業人員400多人。著名藝人楊勝、陳南田、鄭福來、洪惠君、莊陳華、朱亞來、莊晏紅、莊飯、吳長元、楊烽等聞名遐邇。
新中國的誕生,給布袋木偶戲表演的一代宗師楊勝呈現出一片新的藝術天地,他更加致力於布袋木偶戲藝術的探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奠定了當代布袋木偶戲表演的基本模式。舊時,布袋木偶表演僅侷限於上半身,下半身沒有動作。楊勝為木偶穿上彩褲,配龍頭靴,模擬京劇台步,設計了木偶的走路動作,表演更為逼真。他對舞台、道具、操縱方面進行了脱胎換骨的改造。把舞台加寬至一丈六尺,木偶增高至一尺二寸。這樣一來,既增加表演的木偶數量,表現更為廣闊的藝術場面,也容納了更多的觀眾。楊勝又改演員坐式操縱表演為立式操縱表演,這就解決了演員操縱木偶的間接傳遞表現難題,達到演員、木偶、角色三者感情和動作的一致。
傳統的布袋木偶戲根據表演的樂調、詞調與戲路劃分,可以分為南、北兩種不同的流派,它們之間主要的區別在於音樂唱腔和表演風格上。南派盛行於泉州地區,唱的是南調,也就是傀儡調,表演上採用梨園戲做派;漳州的布袋木偶戲則歸屬與北派,唱的是北調,如崑腔、京調等,表演上採用的是京戲做派。如今,隨着布袋木偶戲的不斷髮展與文化的不斷融合,南北兩派的特點也逐漸交融。
現今,隨着漳州市木偶劇團和木偶學校的蓬勃發展,漳州布袋木偶戲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漳州人提起對布袋木偶戲的普遍印象,已不再是過去搬張小板凳到廟口搭設的木製綵樓下,引頸翹首看着演員們拿着手掌般大小的布袋木偶,上演着三國演義等傳統劇目了。如今的布袋木偶戲,不僅題材更加寬廣,形式也更加多樣。

漳州布袋木偶戲表演藝術

木偶戲角色大致與戲曲相同,有生、旦、淨、末、醜各種行當,加上特有的飛禽走獸。舊時操縱表演者僅設正、副手,一般為父子或師徒。正手除操縱木偶表演外,還兼唱、念、道白。副手只操縱木偶配合正手錶演。舞台是2米長的“一字台”,正、副手面向觀眾,並排坐定,操縱木偶在台板上表演。正手還要能操縱生、旦、淨、末、醜等不同腳色的表演,掌握各種行當的道白和唱腔的不同音色(聲調)的技巧。木偶戲是以手掌支撐木偶表演,操縱演員必須練好“劈指”、“抖手”、“腕功”以及“臂功”等基本功。
漳州木偶戲稱為北派,北派木偶戲的特點是京劇風味,擅演武打、短打戲,動作輕快靈活,善於刻劃鮮明的人物性格,音樂性強,富有節奏感,木偶全身都有動作。
1.操縱形式
有千年藝術歷史積累的布袋木偶戲,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布袋木偶長約一尺(30釐米),以五指操縱。食指套入頭頸,為主幹;拇指、中指分別為左右臂,掌為軀幹。演員左右手可以同時套上兩個木偶,表演兩個不同角色的人物形象。
人類的手指是全身最靈巧的肢體,所以操縱起布袋木偶,更是得心應手,在表演人物、動物上,能惟妙惟肖地展示角色的內在與外形,達到神形兼備,靈活十分;其速度力量、輕重緩急,行動節奏都能表現得與人、獸酷似。所以,布袋木偶表演是最神奇的手指操縱藝術形式。
2.舞台美術
布袋木偶戲的舞台寬約兩米、枱面底板高約1.70米,縱深約2米左右。演出時,演員是套着木偶,舉手於頭頂表演的。
傳統的布袋戲舞台美術是由一桌二椅及假定性的布城、車旗等發展而來。木偶高僅8寸,舞台為6尺左右的“一字台”,表演區域很小(木偶、舞台的長度均按當時採用的市制計量,下同)。正副手坐在長板凳上,面前掛着一條用木框固定起來、中間綴上紗布的素幕,“隔簾説古”進行表演。左右有供木偶出入的垂簾。舞台外觀設計講究,框架用木製精雕細刻的各種古代人物和花紋圖案構成。20世紀30年代,民間藝人徐年松首先在陳南田的戲班“新南福春”進行舞台美術改革,在表演區吊掛畫有宮殿、公堂、花園的畫布。這是漳州木偶戲最早的佈景。
1951年,南江木偶劇團鄭福來和陳南田首創改“坐式”為“立式”表演,舞台表演區隨着擴大,改為寬8尺、深3尺左右,並增加了邊條幕。60年代,木偶增大為1尺至1.2尺,“樣板戲”的主要人物大1.5尺;舞台長為16尺。以後又進行了多次調整。現劇團使用的舞台有三種規格:通用舞台長11尺,深9尺,下鄉舞台長8尺,深7.5尺,出國專用舞台長9尺,深8尺;高均為3.3尺至3.6尺。1960年,龍溪專區木偶劇團赴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參加第二屆國際木偶傀儡戲劇節,演出《雷萬春打虎》和《大名府》,首次設計寫實風格的專用景片,並結合使用投影幻燈機。
1990年,《鍾馗元帥》一劇的舞美設計,從劇情發展和表演的需要出發,進行全面改革和創新,在整體形式上打破原有的舞台框架,在台板下又拓展一個距地面1.2米高的第二表演區;取消邊條幕,用略帶圓形的大天幕包含整個表演區的背景,使之成為前方後圓扇形空間。其次,採用流動性場景,縮短幕間換景時間,保持劇情發展的連貫性。第三,以觀眾的視覺設計場景,選擇和戲劇動作有關的局部形象點綴環境,大膽採用景物的反透視法的設計方案,變觀眾的平視、仰視為俯視。該劇在福建省第十八屆戲劇會演中獲木偶佈景設計獎。
3.音樂
漳州木偶戲音樂,原無獨立、自成風格的聲腔與樂調,一般均隨當時當地流行的戲曲劇種。清中葉以來,音樂採用漢劇,民初改用京劇。薌劇興起以後用薌劇演唱,或京、薌雜用。打擊樂一直保持京劇的風格。其配曲採用套曲(牌)的辦法。説白多用方言。
20世紀50年代,推行劇本制,音樂開始根據劇目特點進行配曲,故有京劇、薌劇、民間音樂、兒童音樂、歌舞曲等各種樂調。漳州市木偶劇團因常有出國及招待演出的任務,對傳統的摺子戲,劇本、表演和唱白已完全定型,如《雷萬春打虎》、《蔣幹盜書》、《戰潼關》等,仍採用京劇。全本戲、連本戲和部分語言生動的“墜仔戲”,採用通俗易懂的薌劇音樂。新創作的兒童劇、童話劇按兒童音樂的特點譜寫,有的則吸收民間音樂以普通話演唱,如《傘和公文包的故事》、《姐弟倆》等。有的劇目,則同時有幾種配音,《奇襲白虎團》就有薌劇、京劇和潮劇3個劇種的演出本,京劇和潮劇用錄音帶配演。參加省及全國會演和拍制影視片的全本戲,如《八仙過海》、《擒魔傳》、《鍾馗元帥》、《狗腿子的傳説》等均以薌劇音樂為主,或以薌劇的曲牌為素材,進行創作加以延伸和擴展,間或採用兒童音樂。業餘劇團則單一採用薌劇音樂。60年代以來,出國演出的劇目多改用錄音帶配演,少用現場演唱。
漳州布袋木偶戲的配音有多種形式:一是角色配音:唱唸具有。有普通話,也有閩南方言。二是音樂配音:有戲曲的也有歌曲的。以民族樂器為主。三是啞劇配背景音樂。這樣的形式,決定的漳州布袋木偶戲形式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其廣度高於其他劇種。
演出配樂有兩種:一種是常用的錄音帶配音;一種是樂隊現場演奏配音。樂隊配音一般都在劇團所在地演出時用。大凡外出異地演出,都用錄音設備配樂,演出隊伍精幹。
布袋木偶,自古以來就是以“短、平、快”,“靈活、機動,節奏性強”的形式,立於藝術聖壇。隨着時間的進程,社會形態的發展,漳州布袋木偶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表演將會出現音樂演奏從後台走向前台的表演形式。
4.布袋木偶特點
布袋木偶,不言自明,木偶頭是個臉譜式的,並且是神態凝固的表情。木偶雕刻師把劇目中的一個人物頭像,雕刻成笑臉,那麼這幅臉譜就要應付人物、劇情在瞬間中的不同表情變化。簡而言之:木偶頭刻的是一個笑臉,當要它表現哭泣時,它還是個笑臉。那麼,寫個最能體現木偶人的表演情節,是劇作家應該深入考究的。所以,木偶劇作家在創作時,不得不考慮這方面的問題。而且,要讓劇目更貼近木偶藝術規律,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來。《大名府》這齣戲,之所以是極為符合木偶表演藝術規律的劇目。
布袋木偶,眾所周知,木偶是個“啞巴”。木偶不會説話。解決木偶的語言,讓木偶説台詞,只能配音。這是它的特色也是缺陷,也是它的優點。為木偶配音,天然合理。然而,就因為它是啞巴,所以就揚此短,為此長,讓木偶劇演出啞劇也是一種最佳選擇。
布袋木偶表演藝術最擅長的是形體動作。動作是表演木偶,或者説是木偶形象的生命與靈魂。不動的木偶,是雕刻藝術。木偶動起來,就是表演藝術。只有木偶動起來,表演起來,才能顯示木偶的神奇,這者更高境界的木偶藝術。並且,木偶的動作,又以表演高難度動作為最高藝術。把觀眾所認為不可思議的動作表演出來,就是征服觀眾。
5.木偶雕刻
漳州木偶頭雕刻是木偶戲道具製作中的一門特殊技藝,屬於民間工藝美術,它與漳州布袋木偶戲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漳州木偶頭雕刻主要分佈在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泉州市及周邊地區。漳州木偶的整體造型包括頭、四肢、服裝、冠盔等,木偶頭雕刻僅指頭部造型。作為戲曲舞台人物頭像的雕刻,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徵的刻畫,誇張的造型、豐富的表情、類型化的處理方式是漳州木偶頭雕刻的普遍特徵。這一雕刻歷來師徒相承,且以家族祖傳的方式為主,一直流傳至今而無中斷。
漳州木偶造型嚴謹,精雕細刻,彩繪精緻,着色穩重不豔,保留唐宋的繪畫風格,人物性格鮮明,誇張合理,並有地方特色。木偶頭基本造型有生、旦、淨、末、醜,又有神仙、鬼怪、動物,還有傳統名劇的角色例如關公、曹操、《水虎傳》的梁山好漢等,種類繁多。著名雕刻大師如徐竹初、徐年松、許盛芳等。 [2] 

漳州布袋木偶戲漳州木偶劇團

1.簡介
漳州市木偶劇團自1959年組建以來,以其獨特的風格,精湛的技藝,精美的造型,成為一枝秀美的藝術品種。建團以來,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北國南疆,先後17次進京獻藝,在國內外屢次獲獎,並多次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外國元首演出。
1960年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二屆國際木偶與傀儡聯歡節,漳州木偶表演藝術大師楊勝,陳南田主演的《大名府》、《雷萬春打虎》榮獲一等表演金質獎章,為祖國贏得榮譽,也為漳州布袋木偶藝術在國際藝壇上奠定了根基。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劇團創作演出了許多優秀劇目,最具代表性的有:1981年神話劇《八仙過海》獲全國木偶皮影戲調演獎;1984年木偶電視劇《黑旋風李逵》獲建國三十五週年全國電視節目展播一等獎和福建省首屆電視作品“優秀獎”;1986年《岳飛》獲福建省第二屆電視作品優秀獎;1990年神話劇《鍾馗元帥》獲福建省第十八屆戲劇會演“藝術創新獎”、“優秀劇本獎”、“佈景設計獎”;1992年民間故事劇《狗腿子的傳説》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木偶皮影戲匯演中獲“優秀劇目獎”,及編劇、導演、表演、造型獎;1994年童話劇《口技獵人》獲全國兒童劇“金猴獎”囊括七項獎:編劇、導演、表演、雕刻、舞美、音樂、燈光;1999年10月兒童劇《少年岳飛》獲文化部第九屆文華獎“文華劇目獎”、“文華導演獎”、“文華舞美(雕刻)獎”;2000年《神笛與寶馬》獲福建省現代戲調演優秀演出獎;2001年電視木偶劇《森林裏的故事》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2003年7月木偶傳統劇《鐵牛李逵》在金獅獎第二屆木偶皮影比賽中榮獲銀獎;2004年6月木偶童話劇《兩個獵人》在捷克布拉格舉行木偶比賽中榮獲“最佳表演獎”,獲得水晶杯。正是有如此厚實的劇目為基礎,並且不斷有新劇目產生,使得漳州市木偶劇團成為我國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專業木偶表演團體之一。
漳州木偶劇團屢次在全國和國際比賽中榮獲大獎。出訪亞、歐、美、澳四大洲40幾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藝術交流演出,受到國外觀眾、專家、學者和新聞媒體高度評價。被贊為“世界第一流藝術”,其製作的木偶頭雕刻被譽為“東方藝術珍品”。
正如郭沫若先生為漳州市木偶劇團題詞所言:
創造偶人世界,指頭靈活十分;飛禽走獸有表情,何況旦生淨醜;解放以來出國,而今歐美知名;獎章金質有定評,精益再求精進。
2.發展歷程
據《漳州府志》記載,漳州地區在宋代就已經有布袋木偶戲了。清朝中葉後,布袋木偶戲開始進入興盛時期,一直到抗日戰爭前,漳州的龍溪、漳浦、海澄、長泰等縣,幾乎鄉鄉都有專業或者業餘的戲班。漳州布袋木偶戲雖然源遠流長,但是經過抗日戰爭的摧殘後,幾乎難以繼承,逐漸趨向於沒落。
1954年漳州布袋木偶戲《雷萬春打虎》參加布加勒斯特第二屆木偶傀儡聯歡節,與《大名府》雙雙獲得一等表演金質獎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漳州布袋木偶戲在國際上獲得大獎的首批優秀劇目。
根據《漳州戲劇志(初稿)》記載,《大名府》創作於1957年。當年,5月,以福建省文化局長陳虹為團長、漳州著名布袋木偶藝術家楊勝、陳南田等為陣容的出訪團隊,應法國巴黎文學社邀請,赴法國友好訪問演出《大名府》,以及訪問瑞士、前蘇聯、南斯拉夫、匈牙利、蒙古等國。從此這個劇目享譽世界,50年來長盛不衰,成就了一出名揚國內外的木偶經典劇目,堪稱世界木偶藝術界的瑰寶。
新中國成立後,漳州布袋木偶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59年3月,漳州布袋木偶劇院和漳州藝校木偶科等單位合併,成立龍溪專區木偶劇團,也就是今天的漳州木偶劇團。劇團集中了一大批布袋木偶戲藝術家為骨幹,形成了民間藝術向專業藝術邁進的雛形,漳州布袋木偶戲也在這一時期開始向全國範圍傳播,並走向世界。
1960年,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二屆國際木偶傀儡戲聯歡節上,漳州木偶戲《大名府》、《雷萬春打虎》憑藉精彩的表演獲得表演一等獎,榮獲兩枚金質獎章,為漳州布袋木偶戲在國際藝壇奠定了基礎,成為倍受矚目的民間文化瑰寶。在2004年的捷克布拉格國際木偶藝術節上,第一次代表中國參加這一國際木偶藝術盛事的漳州木偶劇團,以《臉譜與木偶》、《大名府》等節目的精彩表演,征服了捷克布拉格國際木偶藝術節的評委、選手和觀眾們,一舉奪得"最佳表演"水晶杯。
1996年底,漳州布袋木偶戲首度赴台演出。如今,劇團書記洪惠君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激動萬分。台灣擁有500多家的木偶劇團,然而,漳州木偶劇團的到來卻引起轟動。“台灣許多小學生家裏有木偶,看到我們演得入神,自己也拿出來爭相試鏡;一些木偶‘粉絲’還全程跟着我們,從台南走到台北……”洪惠君認為“他們像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01年,由漳州有線電視台和漳州木偶劇團聯合攝製的十二集兒童木偶劇《森林的故事》,榮獲"五個一工程"獎,為漳州兒童布袋木偶戲的發展開了個好頭,也讓人們看到了漳州布袋木偶戲的希望。為了讓漳州布袋木偶戲事業後繼有人,近年來,漳州市一直大力支持木偶學校的教育發展,為漳州乃至全國各地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布袋戲表演、舞美設計、木偶雕刻、音樂創作等專業人才,為漳州布袋木偶戲的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2004年,在捷克布拉格國際木偶藝術節上,《大名府》榮獲“最佳表演水晶杯獎”。
2008年11月,劇團出國到日本演出,首次帶樂隊到東京現場演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歡迎。樂隊應主辦方及觀眾的要求,從後台走上了前台,與木偶表演同台演出,讓觀眾也觀賞了樂隊的表演。隨着時間的進程,社會形態的發展,漳州布袋木偶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表演將會出現音樂演奏從後台走向前台的表演形式。
2011年,漳州布袋木偶戲首次榮登文化部春晚舞台。大年初一晚在央視黃金時段播出的文化部春晚,以雲集國內經典藝術作品而聞名海內外。
2013年初,漳州布袋木偶戲表演藝術界上下歡欣鼓舞,沉浸在一派喜慶氣氛中,由漳州布袋木偶戲領銜申報的“福建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劃”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成為全球10項優秀實踐名冊項目之一,實現了中國在這一領域零的突破。此舉意味着聯合國將把福建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劃在全球推廣,組織其他國家的藝術家、興趣愛好者前來學習交流,讓世界遺產實現世界人民共享。
2014年10月19日晚上,唯鼎文創第三波活動之“香橙沙龍”系列項目“偶·遇”漳州木偶主題文創沙龍於漳州艾美百貨優乙咖啡館二樓舉行,團市委、招商銀行漳州市分行、閩南師範大學相關負責人,漳州木偶藝術家及木偶愛好者均到場參加。本次活動由漳州市文廣新局、團市委指導,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東南網漳州站、漳州唯鼎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主辦,是“愛我漳州·文化巡禮”系列活動的一部分。
2015年上半年,受柬埔寨王國文化藝術部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柬埔寨金邊辦事處的邀請,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主辦,福建省文化廳、新知華文書局(金邊中國文化之家)協辦的“中國福建木偶戲文化交流活動”2015年3月11日至13日在金邊成功舉辦。來自泉州市木偶劇團、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漳州市木偶劇團的8名國家級和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同台獻藝,為500多名柬埔寨觀眾和中、小學及大學生們表演了3場充滿中國傳統文化韻味的優秀木偶劇目,受到了熱烈歡迎。
3.歷代藝術家簡介(部分)
(1)楊勝(1911-1970)
福建漳浦縣佛曇鎮大白石村人,出生於布袋木偶戲世家。四代均從事布袋戲藝術。七歲從父楊高金學藝,十四歲出師,即被“金福春”布袋 戲班聘為主演,享有“童子頭手”的美稱。其藝術繼承了“福春派”戲狀元楊高金的傳統,並能博採眾長,吸收各家木偶戲流派的精華和其他劇種的表演藝術,形成 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是福建北派布袋戲藝術的代表。 1953年楊勝在漳浦縣組建了藝光布袋木偶劇團,1954年8月參力口福建省第二屆戲曲會演,獲一等演員獎。9月赴 上海蔘加華東區戲曲會演又獲特種藝術表演獎。196o年9月隨同中國木偶藝術團赴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參加第二屆國際木偶、傀儡殘聯歡節,他與陳南田主演的 《大名府》、《雷萬春打虎》雙獲表演一等獎,各得金質獎章一枚。他先後四次出國獻藝,到過蘇聯、捷克、羅馬尼亞、法國和印尼等十多個國家訪問演出,到處受 到熱烈歡迎和高度讚賞,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在前蘇聯,他被聘為蘇聯戲劇家協會名譽會員。 [3] 
(2)莊陳華
著名木偶表演藝術家,閩南漳州南靖人,1944年出生。中國木偶皮影學會名譽主席、國家一級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任漳州市木偶劇團副團長。
大凡有造詣的表演藝術家都對他所從事的行當有突出的貢獻,技高一籌的創造;有能超越前人的表演技藝;以系統規範自己的風格,形成自己的流派;他們演出的代表劇目能久經觀眾的檢驗,令觀眾賞心悦目、交口稱讚。在布袋戲醜行中,莊陳華已達到了上述的境地。
《大名府》造就了莊陳華,莊陳華演活了守門官。木偶傳統名劇《大名府》取材於古典名著《水滸傳》,故事情節各簡單易懂,以啞劇表演。戲演梁山好漢化妝雜耍藝人,取悦守門官,混進大名府,搭救盧俊義。主角守門官是一個很有木偶特色的丑角,他貫穿全劇,以難度較高的操縱技術表演。莊陳華在三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中,演這齣戲的守門官已經超過萬場。《大名府》從國內的數十個省市演到國外的十數個國家,都受到了各種層次觀眾的歡迎。劇目與演員的“大名”也因此而聞名世界。劇目成為藝術珍品,演員成為藝術家。
(3)吳光亮
以五指操縱的漳州布袋木偶戲,其要點就是一個“活”字,要把木偶操縱得隨心所欲、得心應手,對錶演者手指柔軟性的要求是極高的。從小學開始,吳光亮就開始練習小提琴,手指自然十分靈活,雖然是個小男生,但吳光亮能歌善舞,學校排舞台劇總少不了他。
18歲那年,憑藉自身良好的條件,吳光亮在上千人中脱穎而出,順利考進漳州木偶劇團。“學一行愛一行”,儘管條件艱苦,每天吊嗓子、念劇本、扯手指,但吳光亮卻樂在其中,就因為真心喜歡,學藝的這些苦在他看來都不算什麼。
經過長期的艱苦磨鍊,到1986年離開木偶劇團到漳州木偶藝術學校任教,吳光亮已是一名頗有名氣的木偶表演藝術家。 [4] 
(4)洪惠君
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導演最高獎“文華導演獎”獲得者,從事布袋木偶戲40多年。 近年來,他曾擔任漳州市木偶劇團團長,在任期內,他導演和主演了許多劇目,成就顯赫。他導演的12集電視木偶劇《森林裏的故事》2001年榮獲中宣部第八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導演的《少年岳飛》2000年榮獲中央文部第九屆全國“文華獎”;《神笛寶馬》榮獲福建省戲劇會演優秀劇目獎。
“生旦淨末醜,獅子老虎狗”是一句概括戲劇舞台角色的戲諺。然而在表現人類社會、動物世界的戲劇舞台上,名見經傳的多是那些扮演“生、旦、淨、醜”的演員,而扮演“獅子、老虎、狗”的演員,多是默默無聞。但是,木偶表演藝術卻不然,演動物的演員與演人物的演員一樣著名。洪惠君就是一個以擅長演動物的表演藝術家。

漳州布袋木偶戲木偶藝術學校

創辦於1977年,隸屬福建藝術職業學院。招生指標納入國家統一招生計劃。學校設置木偶表演、木偶製作、木偶器樂等專業,每年招生經省教育廳批准下達指標,面向全省招生小學畢業、初中畢業的學生。學制為:六年中專班、三年中專班、五年大專班。學校創辦三十年來,嚴格按照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方針辦學,求實創新。課程、課時全部按照中國文化部教育司規定設置,學生畢業後由福建藝術職業學院頒發國家承認的學歷證書並享有與普通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同等的待遇。
漳州木偶藝術學校在福建省文化廳、福建藝術職業學院、漳州市人民政府漳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領導下,為專業劇團及社會輸送了一大批合格的藝術人才並逐步成為各團體的骨幹力量,受到省、市領導的重視。漳州木偶學校在教學實習中,多次出訪美國、加拿大、日本、德國、捷克、西班牙、印尼、澳大利亞、中國香港地區、中國澳門地區等國家和地區。木偶藝術團體來校參觀、培訓,磋商木偶表演、製作、舞美等技術課題。漳州布袋木偶藝術受到國外專家和觀眾的讚賞,並參加《中國木偶藝術》、《閩南傀儡戲》、《掌中戲》、《掌上藝術》電影藝術片和大型彩色電影神話片《八仙過海》、以及電視連續劇《黑旋風李逵》、《岳飛》、《姜子牙》、《小貓釣魚》、《老鼠救獅子》、《秦漢英傑》、《孫大聖環保行》等的拍攝,大大充實教學內容。
漳州木偶藝術學校將不斷開拓進取,嚴謹教學,為培養跨世紀木偶藝術人才做出更大貢獻。

漳州布袋木偶戲經典劇目

1. 《大名府》
傳統劇目,啞劇。取材於《水滸》,內容説梁山泊好漢扮成各種雜耍藝人混入“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的故事,編入“耍盤”、“舞獅”等絕技,系漳州市木偶劇團保留劇目,演出達萬場以上。1960年9月,由楊勝、陳南田主演,參加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第二屆國際木偶傀儡戲劇節,獲一等表演獎、金質獎章。 [5] 
2.《雷萬春打虎》
傳統劇目。內容説四川劍峯山下住一獵户雷萬春,武藝超羣。一日,書生鍾景琪上京赴考,誤投黑店,漏夜出逃,前遇猛虎攔路,後有強盜追趕。雷萬春見義勇為,奮不顧身,打死老虎,殺死強盜,搭救了鍾景琪和書童的性命。漳州市木偶劇團保留劇目,演出達萬場以上。該劇由楊勝、陳南田主演,參加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第二屆國際木偶傀儡戲劇節,獲一等表演獎、金質獎章。
3.《蔣幹盜書》
傳統劇目。取材於《三國演義》。寫蔣幹奉曹操之命潛入周營,盜取軍情。周瑜順水推舟施反間計,借曹操之手,除掉魏將水師提督張允、蔡瑁兩人,火燒赤壁,全殲敵軍。漳州布袋戲木偶大師楊勝雙手分別操縱蔣幹與周瑜,表演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刻劃人物性格入木三分。1954年9月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獲“特種藝術表演獎”。
4.《鍾馗元帥》
大型木偶神話劇,作者莊火明。劇情梗概:萬安城中,惡鬼作孽。無辜孩童神秘失蹤。伏魔元帥鍾馗率眾進城捉鬼,初戰告捷。豈料除掉明鬼,還有暗鬼,更有陰陽兩面吸血鬼。鍾元帥逞智鬥勇,深入鬼窟,察尋鬼蹤,終於擊斃吸血鬼王縣令,大獲全勝。此劇於1990年7月16日由漳州市木偶劇團首演,並參加福建省第十八屆戲劇會演,獲“木偶藝術創新獎”、“優秀木偶劇本獎”、“木偶佈景設計獎”、“演員獎”。
5.《口技獵人》
又名《兩個獵人》,木偶童話劇。作者莊火明。漳州市木偶劇團以該劇參加1987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藝術節”表演,後再次修改,易名為《兩個獵人》。
6.《虞姬別》
漳州木偶藝術學校根據傳統戲曲《霸王別姬》改編的劇目,它用傳統布袋木偶戲的表現手法和現代音樂的結構貫穿,簡於情節,重在人物性格衝突和內心感情的抒發,唱腔部分用漳州薌劇演唱,許潔莉以嫺熟的木偶表演技藝,運用摔披風和雙劍舞動的特性動作,惟妙惟肖地展示了歷史人物虞姬文武雙全的人物個性和真善美的內心情感。 [6] 
7.其他劇目
此外,代表性劇目還有民間故事《水仙花》、神話劇《八仙過海》、兒童劇《傘和公文包的故事》、《送皮包》、《少年英雄賴寧》等。

漳州布袋木偶戲曾獲獎項

2005年11月,第二屆福建省文藝出新人大賽榮獲最佳組織獎,名列省本年度文藝搖籃榜。
2004年06月,捷克布拉格國際木偶節最佳表演獎獲獎證書及水晶杯。
2003年09月,漳州市木偶劇團創作演出的木偶戲《鐵牛李逵》,在金獅獎全國木偶皮影比賽中榮獲銀獎。
2003年09月,在福建省社區文化藝術節中民俗表演《歡樂》,榮獲節目特別獎。
2001年09月,電視劇《森林裏的故事》榮獲中共中央宣傳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第八屆入選作品獎。
2001年2月,漳州市木偶劇團創作演出的《少年岳飛》,在文化部第九屆文華獎評選中榮獲文華新劇目獎。
2001年0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
2000年12月,漳州市木偶劇團創作演出的木偶戲《少年岳飛》,榮獲福建省第三屆百花文藝獎二等獎。
2000年12月,漳州市木偶劇團創作演出的《少年岳飛》,在文化部第九屆文華獎評選中榮獲文華新劇目獎。
2000年12月,漳州木偶劇團參加文化部文華獎評選優秀組織獎。
1999年10月,漳州市地方戲劇巡迴觀摩評獎演出優秀組織獎。
1994年12月,漳州市木偶劇團創作演出的木偶戲《狗腿子傳説》,榮獲福建省首屆百花文藝獎三等獎。
1994年10月,漳州市地方戲劇巡迴觀摩評獎演出優秀組織獎。
1993年03月,漳州市木偶劇團創作演出的木偶戲《狗腿子傳説》,榮獲全國木偶皮影會演優秀劇目獎。
1992年09月,漳州市木偶劇團創作演出的木偶戲《狗腿子傳説》,榮獲全國木偶皮影會演優秀劇目獎。
1990年10月,漳州市木偶劇團創作演出的木偶戲《鍾馗元帥》,獲福建省第十八屆戲劇會演木偶藝術創新獎。
1989年9月,第二屆中國藝術節演出獲獎紀念。

漳州布袋木偶戲表演信息

2024年2月10日,福建漳州木偶劇團在巴黎為法國觀眾奉上布袋木偶戲演出,其中包括中國劇團60多年前在法國改編首演的經典劇目《大名府》。演出在埃菲爾鐵塔腳下的“建築與遺產之城”博物館展廳舉行。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