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

(羅常培、周祖謨著語言學著作)

鎖定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是羅常培周祖謨合著的語言學著作,成書於1958年。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全書分六章,闡述了音韻學的基本知識,包括古音學、今音學、等韻學和普通話系統。書後附錄“音標表”和“參考書目”。文字淺顯易懂,適宜初學。 [2] 
作品名稱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
作    者
羅常培、周祖謨
字    數
321千字
類    別
語言學
首版時間
1958年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內容簡介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分十章。第一章到第五章是關於漢魏晉南北朝韻部研究的歷史回顧和對兩漢韻部、四聲的論述。第六章和第七章,專論漢代方言及個別方言材料的考察。八、九兩章是韻譜。末章是附錄,內有《兩漢詩文作家籍貫生卒年表》。 [1]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作品目錄

一、緒論
二、周秦韻部與兩漢韻部的分合
三、兩漢韻部分論
1.陰聲韻
2.陽聲韻
3.人聲韻
四、兩漢韻部之間通押的關係
1.西漢時期
2.東漢時期
五、漢代四聲的類別
六、漢代的方音
1.楊雄方言和漢代方言的地理區域
2.漢代古書註解中所指出的方音現象
七、個別方言材料的考查
1.淮南子
2.急就篇
3.司馬相如、王襃、楊雄的韻文
4.易林
5.班固、傅毅等的韻文
6.論衡自紀篇
7.張衡、蔡邕的韻文
8.釋名
9.總的説明
八、兩漢詩文韻譜
1.韻譜總説
2.韻譜編排的方法
3.兩漢詩文韻例
4.韻譜
(附)兩漢詩文韻字校記
九、淮南子、易林韻譜
1.淮南子韻譜
2.易林韻譜
十、附錄
1.史記自序分韻
2.漢書敍傳分韻
3.兩漢詩文作家籍貫生卒年表
4.魏晉宋時期詩文韻部的演變
5.齊梁陳隋時期詩文韻部研究
6.勘誤表 [3]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作品思想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章,緒論。概述了前人對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認為儘管前人費了不少心血研究這一時期,但“所作的僅是一些初步開墾的工作,還沒有很多的建樹”。然後提出了審核、瞭解、整理材料方面應該注意的問題。把漢至隋音韻的演變分為三個時期:兩漢時期、魏晉宋時期、齊梁陳隋時期。 [2] 
第二章,敍述了周秦韻部與兩漢韻部的分合。指出兩漢音同周秦音的不同表現在韻部分合不同和同部之內字類有變動兩方面。在韻部的分合上,西漢最大的特點是:魚與候,脂與微,真與文,質與術分別合為一部。而歌與支,幽與宵通押較多。該書分周秦韻部為31部,和王力30部比較,將“祭泰夫廢”獨立為祭部,而非與月部合一;以祭、月、元相配,歌部保持獨立,不同於王氏以歌、月、元相配。分西漢韻部陰陽入三聲為27部。字類上的變動,則表現為之部尤韻一類的“牛丘久”和脂韻一類的“龜”字開始轉入幽部,魚部的麻韻字如“家、華”等有轉入歌部的趨勢,蒸部的“雄”字有轉入冬部的趨勢。東漢的韻部與西漢相同,但字類上有變動,如魚部的麻韻一系如“家、華”等轉入歌部,歌部支韻一系的字(奇,為)轉入支部,蒸部的東韻字轉入冬部,陽部耕韻一系的字(京,明)轉入耕動。 [2] 
第三章,是兩漢韻部分論。分陰、陽、入三聲來討論。 [2] 
第四章,討論了各韻部之間的通押關係。如西漢時期之與幽、幽與宵、魚與之幽宵有通押,東漢時期收-k尾的幾部常常和收-p尾的緝部和盍部通押。值得注意的是,第四章把某些通押現象同方音聯繫起來,如西漢時幽宵兩部通押是蜀地方音表現,因為司馬相如和揚雄的文章裏都有這種例子。由東漢時期某些韻文中鼻音韻尾混押而推測可能有某種方言-ng、-n、-m都是鼻化元音。 [2] 
第五章,談到了漢代的四聲。該書同意江有誥、王念孫的“古有四聲”説,當然漢代也是四聲俱全的,只有一部分字跟後世韻書分類不一致,如之部“怠”字,韻書作上聲,漢代韻文讀平聲。 [2]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作品影響

該書出版後大受好評,有學者稱之為“兩漢語音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關於魏、晉南北朝的語音,周祖謨後陸續發表了《魏晉音和齊梁音》《魏晉宋時期詩文韻部的演變》和《齊梁陳隋時期詩文韻部研究》等文,並匯成《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1996)一書,彌補了該書只描繪了兩漢韻部狀況的缺憾。 [2]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作者簡介

羅常培(1899—1959),中國語言學家。字莘田,號恬庵。生於北京。滿族人。191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後,又人哲學系。1921年畢業後在天津南開中學教國文。1923年後,先後任西北大學、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教授。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致力於音韻學研究。1936年兼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抗戰爆發後,轉到湖南,在臨時大學任教。1945年至1948年,歷任美國朴茂納大學和耶魯大學訪問教授。1948年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投。1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1955年擔任《中國語文》總編輯。 [4] 
周祖謨(1914—1995),字燕孫。北京人。早年就學於北京師範學校、志成中學、北京師範大學附中。1932年考人國立北京大學中文系。1936年畢業,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語言組任助理員。1939年至1946年,任北平輔仁大學國文系講師、副教授,講授語音學、等韻學、高本漢中國音韻學、比較訓詁學、甲骨文研究、金文研究、《爾雅》研究、《方言》研究、《説文》研究、《釋名》研究、《楚辭》研究、《洛陽伽藍記》等課程。 [5] 
參考資料
  • 1.    祝鴻熹,洪湛侯主編,文史工具書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12,第54-55頁
  • 2.    李無未主編,音韻學論著指要與總目 上,作家出版社,2007.01,第231-232頁
  • 3.    羅常培,周祖謨著,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 第1分冊,科學出版社,1958.11,第1-3頁
  • 4.    周偉洲,王欣主編,絲綢之路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2018,第890頁
  • 5.    周川,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人物辭典,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09,第4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