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魏時期

鎖定
漢魏時期,即中國歷史上的漢朝東漢)末年與魏朝曹魏)合稱的時期。彼時文化上遺有建安文學(建安風骨)流傳後世。 [1-2]  古蹟遺有漢魏洛陽故城,遺址位於今河南洛陽市區東15公里處。故城北倚邙山,南臨洛河,東至寺裏碑,西接白馬寺,城周14公里。
中文名
漢魏時期
外文名
Han and Wei Period
重要的遺址
炮台山古城遺址、興隆山遺址羣
文化遺蹟
建安文學(建安風骨) [1-2] 

漢魏時期文學成就

漢魏時期建安文學

建安是漢獻帝劉協的第三個年號,從196年至220年。建安文學獨具特色,詩詞成果斐然,其表率作家主要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從建安十四年到建安二十二年的八年,是建安文學最繁榮的階段。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篇總結道:“文帝陳思,縱轡以騁節;王徐應劉,望路而爭驅;並憐風月,狎池苑,述恩榮,敍酣宴,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辭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意思説,曹丕、曹植在文壇上大顯身手;王粲、徐幹、應瑒、劉楨等人,也爭先恐後地驅馳於文壇。他們都愛好風月美景,邀遊於清池幽苑,在詩歌中敍述恩寵榮耀的遭遇,描繪着宴集暢飲的盛況;激昂慷慨地抒發他們的志氣,光明磊落地施展才情。他們在述懷敍事上,絕不追求細密的技巧;在遣辭寫景上,只以清楚明白為貴。這些都是建安文學家們所共有的特色。
建安七子”中,王粲文學成就最高,被譽為“七子之冠冕”。他以詩賦見長,其創作的詩賦數量幾乎等於建安其他“六子”的總和。《初征》《登樓賦》《槐賦》《七哀詩》等是其作品的精華,也是建安時代抒情小賦和詩詞代表作。然而,才華橫溢的王粲卻死於瘟疫。《三國志·魏書·王衞二劉傅傳》曰:“(王粲)着詩、賦、論、議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從徵吳。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時年四十一。” [1] 

漢魏時期文學批評

建安文學批評也就是中國文學批評的開始,其發生首先起源於當時的文學寫作實踐。漢末建安時期的詩文寫作將基本合於後世文藝學觀念的文學獨立於經、史、子以外,這也是一般所説的文學的獨立,隨着文學寫作的普及,對作品的評陟自然而然會發生,這就是文學批評,代表這個時期文學批評產生的是曹丕的《典論·論文》。對這一時期文學批評發生原因的解釋,有許多種觀察視角,其中,除了總體條件構成且成熟外,有一種看似偶然的外在因素的刺激作用。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是產生曹丕寫作《典論·論文》的直接誘因。
代表建安文學理論成果的是曹丕的《典論·論文》。在這篇文章裏,主要涉及到這樣幾個問題:文學的價值問題、批評家態度問題、作家的個性與寫作間的關係問題、作品風格的形成以及不同作傢俱有不同風格的問題、文體的問題等等。這是一篇專門討論詩賦寫作的論文,從其討論的內容看,完全合於後來的文學觀念。此文據《文選》所錄稱為“論文”,又五臣注説:“文帝《典論》二十篇,兼論古者經典,文事有此篇,論文章之體也。”明曹丕《典論》有二十篇,篇皆有題,故《文選》所載“論文”實為曹丕所定(文中之“而作論文”,已明示題目)。曹丕以“文”為專論,明確表示文學的自覺和獨立,其後才有陸機的《文賦》、摯虞的《文章流別集》和《論》,這在文學發展史上的意義可是非同一般的。曹丕《典論·論文》觸及到了文學理論中最為核心的問題,總結起來有:文人相輕問題、批評應該具有的態度問題、作家寫作的優劣問題、文體問題、文章價值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以及曹丕的闡釋,見出漢末人對文學性質和特徵的認識如此深刻而高明,這很令人感到驚訝。 [2] 

漢魏時期歷史遺址

漢魏時期都城遺址

漢魏洛陽故城,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據文獻記載“南宮太極殿,高十餘丈,建翔鳳於其上”;“北宮德陽殿可容萬人,完全是文石作壇,畫屋朱梁,玉階金柱,有珠簾玉户如桂宮之稱:。城內最大寺院為永寧寺。東漢太學遺址在城南,當時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多達3萬餘人。 南城牆壁早被洛河沖毀,僅存三面城牆的殘垣。東垣殘長3895米、寬14米,西垣殘長4290米、寬20米,北垣殘長3700米、寬25~30米。殘垣一般高1~2米,北垣東段最高有5~7米。漢魏洛陽故城是中國保存較完整的古城遺址之一,1961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魏洛陽城是在西周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先後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建都於此,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於公元25年稱帝,定都洛陽;建安末年曹丕代漢,建立魏國,仍以此為都,漢魏兩代為繁盛時期,因稱漢魏洛陽故城。

漢魏時期城市建築

根據有無防禦設施而將之分為“城址”和“遺址”兩類。其中城址多為山地城址,少有平原城址,城址則有一至四道不等的城垣。遺址除了不同規格的聚居址之外,還有祭祀遺址、防禦遺址和了望遺址等。較為重要的遺址包括,炮台山古城遺址、興隆山遺址羣、北斗七星祭壇遺址等。其中北斗七星祭壇遺址是中國迄今為止首次發現的以天文星座佈局構建的古代城市。炮台山遺址和北斗七星祭壇遺址,是三江平原漢魏時期東夷民族文化的主要標誌,同時也説明,包括道家思想在內的華夏文明那時已經傳播到了偏遠的北疆。三江平原漢魏時期遺址,分佈密集,保存完整,類型豐富,在國內乃至世界範圍內都是罕見的,對於研究東北地區古代史、東北邊疆史以及與中原關係等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