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東之國隨為大

鎖定
漢東之國隨為大,意思是漢水東面的眾多國家中隋國最大,出處是《左傳·桓公六年》《古文觀止·季梁諫追楚師》。
周朝初分封隨國(即曾國,參見曾隨之謎)至南方,到戰國中期滅失,隨(曾)國在700餘年歷史時空裏,履行守護周王朝“南土”的重要使命,發展輝煌燦爛的青銅文化,成為南方禮樂文明的高地。 [1] 
中文名
漢東之國隨為大
外文名
The east of the country with large
讀    音
han dong zhi guo sui wei da
註    解
漢水東面的眾多國家中隋國最大

漢東之國隨為大歷史背景

漢東之國隨為大典故

漢東之國隋為大

漢東之國隨為大讀音

han dong zhi guo sui wei da
英文讀法
The east of the country with large

漢東之國隨為大註解

漢水東面的眾多國家中隋國最大

漢東之國隨為大出處

左傳·桓公六年》《古文觀止·季梁諫追楚師》

漢東之國隨為大原文

漢東之國隨為大 漢東之國隨為大
楚武王侵隨,使薳章求成焉。軍於瑕以待之。隨人使少師董成。鬥伯比言於楚子曰:“吾不得志於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隋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鬥伯比曰:“以為後圖,少師得其君。”王毀軍而納少師。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蠃,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豐備,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謂其備腯鹹有也。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慄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於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於難。”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此類百科僅供參考

漢東之國隨為大歷史與考古

漢東之國隨為大守護南土

漢東之國隨為大,它佔據要害地理位置,肩負為周王朝中央經營南方的重大使命。曾(隨)國勵精圖治,人才輩出,湧現出季梁等一批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曾(隨)國重視農業生產和青銅冶鑄業發展,內修國政,外盟兄弟,綜合國力始終居“漢陽諸姬”之首,也是迄今考古發現的、延續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
曾(隨)國700年的歷史是通過考古發掘逐步揭示的,這在周代的諸侯國曆史研究上絕無僅有。
2009年隨州文峯塔曾侯與墓出土的編鐘,長篇銘文記錄了曾國的由來:其始封君,是“左右文武”的西周開國功臣、重臣、“文王四友”之一南宮适。銘文還記載了在吳楚之戰中,曾侯與保護了楚昭王,楚昭王與曾侯與立下盟約。專家們據此比照史籍認定,曾國與隨國是“一國兩名”。
曾(隨)國是周王朝“空降”式分封到漢東地區的,擔負為周王朝經營漢水流域及淮夷區域的重要使命。這個重要使命與其地處“隨棗走廊”的特殊地理區位密切相關。
隨棗走廊”位於大洪山與桐柏山之間,是連接中原南陽盆地江漢平原的一條重要通道。兩週時期,“隨棗走廊”是周人南下和控制漢江地區的交通要道。隨棗走廊還是周王朝運輸銅錫礦料的戰略通道上重要一段。
從始封至滅失,曾(隨)國的疆域範圍和政治中心始終在隨棗走廊一帶,它忠實地履行了承擔守護周王朝“南土”的重要使命。 [1-2] 

漢東之國隨為大青銅文明

漢東之國隨為大,大在它追求精益求精,是先秦青銅製造技術的集大成者。曾(隨)國用眾多造型奇特、紋飾精美、銘文豐富、巧奪天工的青銅器證明,曾國是一個青銅冶鑄業強國,是先秦南方青銅工業文明的中心,代表了中國青銅文明的巔峯。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
打開700年“曾(隨)國史”,青銅器是它精彩的篇章。幾乎每一座曾侯墓都有大量精美青銅器出土,如大眾所熟知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曾姬壺等。
曾國的青銅文化如此高級、燦爛,要從曾伯桼簠的“金道錫行”銘文説起。“金道錫行”是周代描述遠距離運輸青銅原料的專有名詞,即運輸金(銅)、錫等原料的路線。
兩週時期,長江中下游的銅料、錫料主要流向了中原的周王朝,在江漢間形成“金道錫行”。而曾(隨)國是“金道錫行”的重要轉運樞紐——來自長江中下游的銅、錫原料,沿長江、漢水、溳水(府澴河)抵達曾國,再由曾國經隨棗走廊、南陽盆地到達洛陽或西安。如此,曾國在守護“金道錫行”同時,自己也獲得豐富的銅錫礦料資源,加之一代代能工巧匠豐富的技術傳承積累和精工細作的“工匠精神”,曾國出土這麼多精美的青銅器也就不足為奇了。 [1-2] 

漢東之國隨為大禮樂文明

漢東之國隨為大,大在它是南方禮樂文明的高地,用編鐘奏響“華夏正音”,推進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潮流。曾(隨)國文化作為先進周文化在南方的嫡傳,領先於楚地文化,在與楚文化和周邊方國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促進了長江流域融入中華主流文明的進程。
禮樂制度是周王朝維護統治的重要制度之一。周王朝以“禮”強調規範,以“樂”倡導和諧,確立了以鼎為核心的列鼎列簋制度,並輔以編鐘為核心的樂器。曾(隨)國被分封漢東後,其禮樂制度一直遵循周王朝正統,同時在與周邊方國的交往交流中,創新發展。
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包括曾侯乙編鐘在內的大量音樂文物。雖然此時的曾國在政治上已經臣服於楚國,但根據編鐘銘文及其他考古證據,曾侯乙編鐘依然屬於周原正統,即所謂“華夏正音”。
曾侯乙尊盤 曾侯乙尊盤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慶柱認為,楚國所在的長江流域融入以中原為核心的文化圈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從曾國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認知到這一點。 [1-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