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滿庭芳·歸去來兮

(蘇軾元豐八年詞作)

鎖定
滿庭芳·歸去來兮》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上闋抒發作者回陽羨的喜悦和對宋神宗的感激之情,下闋借“天女”的問話,抒發了自己久戲人間,窮愁潦倒,一事無成的深沉感慨。全詞含蓄藴藉,慷慨悲涼,富有餘味,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
作品名稱
滿庭芳·歸去來兮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體裁
作    者
蘇軾
作品出處
全宋詞

滿庭芳·歸去來兮作品原文

滿庭芳
餘謫居黃州五年,將赴臨汝,作《滿庭芳》一篇別黃人。既至南都,蒙恩放歸陽羨,復作一篇。
歸去來兮,清溪無底,上有千仞嵯峨。畫樓東畔,天遠夕陽多。老去君恩未報,空回首、彈鋏悲歌。船頭轉,長風萬里,歸馬駐平坡
無何。何處有,銀潢盡處,天女停梭。問何事人間,久戲風波。顧謂同來稚子,應爛汝、腰下長柯。青衫破,羣仙笑我,千縷掛煙蓑 [1] 

滿庭芳·歸去來兮註釋譯文

滿庭芳·歸去來兮詞句註釋

⑴滿庭芳:詞牌名。又名“鎖陽台”,《清真集》入“中呂調”,雙調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韻,後片五平韻。
⑵謫(zhé)居:官員因罪降級外調。作者元豐三年(1080)二月至元豐七年(1084)四月謫居黃州,前後五個年頭。
⑶臨汝:又稱汝州,今屬河南。
⑷南都:即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⑸陽羨:今江蘇宜興,當時屬常州所轄。
⑹仞(rèn):古代長度單位,七尺或八尺叫一仞。嵯(cuó)峨:山勢高峻貌。
⑺彈鋏(jiá)悲歌:用戰國馮諼典故,見《戰國策·齊策》及《史記·孟嘗君列傳》。鋏,劍。
⑻駐平坡:形容快馬疾駛,不可停留。這裏是形容盼歸陽羨的急切心情。駐一作“注”。
⑼無何:“無何有之鄉”的簡稱。
⑽銀潢(huáng):指星空。銀為銀河,潢為天潢星。
⑾天女:即織女,傳説是天帝孫女。
⑿戲:角力,較量。風波:喻政治鬥爭。
⒀稚子:想象中的隨從,非實指。一説指幼子蘇過,其時十四歲。
⒁“應爛”二句:用“王質爛柯”典故,見梁任昉述異記》。柯,斧柄。
⒂煙蓑:喻天宮煙雲纏繞,彷彿蓑衣披身。一説即指蓑衣。 [2]  [3] 

滿庭芳·歸去來兮白話譯文

我謫居黃州五年,將赴臨汝,作《滿庭芳》一篇告別黃州父老。已經到了南都,蒙皇上恩典,允許我回陽羨居住,於是再作一篇。
回去啊,我要去的陽羨,下有清澈的深溪,上有高峻的青山。快要落山的太陽,照紅了住宅東面遙遠的天邊。年已半百,還未報答皇上的恩德。回首往事,不禁悲歌彈劍。調轉船頭,乘長風破萬里浪。就像快馬下坡一般。
無何有之鄉究竟在哪裏?我來到銀河盡頭,織女停下梭子埋怨:“為什麼不顧風狂浪險,長久嬉戲在人間?”掉頭又問同行的童子:“你腰間的斧柄,恐怕早已腐爛。”一羣仙女齊聲笑我,穿的青衫像蓑衣一樣,千絲萬縷,破爛不堪。 [3] 

滿庭芳·歸去來兮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二月蘇軾在由南都(今河南商丘)返回陽羨(今江蘇宜興)途中。元豐七年(1084),蘇軾被授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汝州團練副使,奉詔離開黃州赴汝州就任。蘇軾對由謫居黃州改為謫居汝州,內心是充滿矛盾的。他在給王文甫的信中説,他想要求依舊居住黃州,但想到罪名很大而懲處很輕,皇帝的恩典深厚,不得不去汝州。但是在赴汝州的途中,他又動搖了。他向神宗皇帝上書,説他在陽羨有田產,要求回陽羨居住。神宗皇帝很快就批准了,但詔書下達時,蘇軾已經到了南都。於是他立即調轉船頭,返回陽羨,並寫了這首詞。 [2]  [3] 

滿庭芳·歸去來兮作品鑑賞

滿庭芳·歸去來兮整體賞析

此詞上闋抒發作者回陽羨的喜悦和對神宗皇帝的感激之情,但已掩蓋不住“君恩未報”的悲涼心緒。下闋調子更為低沉,借“天女”看似輕鬆的問話,抒發了自己久戲人間,窮愁潦倒,一事無成的深沉感慨。
詞序中説“蒙恩放歸陽羨”,説明詞人對神宗皇帝對他請求回陽羨居住的批准是欣慰喜悦的,然細審詞意,詞人欣慰的心情中不僅殘存着宦海沉浮的倦怠,也分明流露出夙志難酬的惆悵。放情陽羨山水固然是詞人平素的嚮往,他早在二十來歲時就心生卜居陽羨之念。五月到陽羨後還再次吟道:“買田陽羨吾將老。從來只為溪山好。來往一虛舟。聊隨物外遊。”(《菩薩蠻》)但以東坡這樣倜儻不羣的人物竟至於求田問舍、訪水尋山,正説明嚴酷現實對他壯志的消磨。更令人慨嘆的是,他歸園田居的願望並不能輕鬆實現,到宜興不到一個月,就被起任為登州(今山東蓬萊)知州,又過了一個月,便匆匆離開了本欲“將老”的陽羨。
詞中對神宗皇帝的感激和乘風歸隱願望、放情山水的憧憬相互交織,語言駿發,風格明快。個別句子略顯直露,但從全詞總體看,仍堪稱含蓄藴藉,慷慨悲涼,富有餘味。特別是下闋,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借天女責備,羣仙譏笑以抒慨,充滿天風化雨般的幻想色彩和浪漫情調,比作者直接發議論,具有更強的藝術效果。 [2]  [3] 

滿庭芳·歸去來兮名家點評

清代吳蹇《桃溪客語》卷五:東坡至陽羨,嘗館邵民瞻家。邵時為邑中大族,有園臨水,最擅林壑之勝,中有天遠堂,蓋取東坡《滿庭芳》詞“畫樓東畔,天遠夕陽多”之句。
清代劉熙載藝概》卷四:詞以不犯本位為高。東坡滿庭芳:“老去君恩未報,空回首彈鋏悲歌。”語誠慷慨,究不若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尤覺空靈藴藉。 [4] 

滿庭芳·歸去來兮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進士。宋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縱橫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能畫竹,也喜作枯木怪石。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集有《東坡樂府》。 [5] 
參考資料
  • 1.    唐圭璋.全宋詞(一).北京:中華書局,1965:325
  • 2.    劉石 評註.蘇軾詞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216-219
  • 3.    曾棗莊 曾弢.蘇軾詩文詞選譯.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130-133
  • 4.    譚新紅 等.蘇軾詞全集匯校彙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5:308-310
  • 5.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