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滑竿

鎖定
滑桿是中國西南各地山區特有的一種供人乘坐的傳統交通工具。即用兩根結實的長竹竿綁紮成擔架,中間架以竹片編成的躺椅或用繩索結成的坐兜,前垂腳踏板。在中國許多景區,這種舊式的交通工具與現代化的汽車、索道、纜車並用。是當地旅遊交通的一個重要成員。
中文名
滑竿
動力來源
人力
使用地區
西南各地山區
前    身
肩輿
相關人物
“嶗山滑竿第一人”劉世正

滑竿發展歷史

滑竿 滑竿
滑竿在古時叫“肩輿”。近代在四川出現的滑竿,據説開始於愛國將領蔡鍔發動的護國戰爭時,因為擔架不夠用,就地砍來子製作擔架,因為全用滑溜溜的竹竿綁紮,就稱為滑竿。
有人從扎擔架得到啓發,把擔架稍加改進,就成了滑竿,比轎子輕便快速。滑竿製作簡便,兩根三米多長的斑竹竿,兩頭尺把長的短槓作抬肩,中間用竹片編成軟扎,前系腳踏,冷天墊毛毯,熱天撐涼篷,軟紮上可坐可卧。轎伕花錢買了抬轎權利叫正輪子,沒有花錢買的叫副輪了。一轎三人抬,叫丁拐,兩人抬,叫對班。無論轎或滑竿,後面轎伕的視線被轎殼或軟扎擋住,須前面轎伕傳話告訴路上的情況,這叫報點子或報路號子。如,前面路很平直,前呼:“大路一條線,”後應:“跑得馬來射得箭。”要上橋了,前呼:“人走橋上過,”後應:“水往東海流。”前面的路彎拐多,前喊:“彎彎拐拐龍燈路,”後應:“細搖細擺走幾步。”路上有牛糞,前呼:“天上一枝花,”後應:“地下牛屎巴。”路上有個奶孩,前呼:“地下娃娃叫,”後應:“喊他媽來抱。”見啥説啥,振奮精神,鼓舞勞動幹勁,其生動風趣,與船伕號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巴渝的許多風景點,都有滑竿可供遊人乘坐。

滑竿各地的滑竿

滑竿重慶滑竿

坐滑竿 坐滑竿
旅遊景區特有的交通工具滑竿,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情了。但是女子滑竿隊的出現還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在重慶市郊外的旅遊景區,就活躍着一支女子滑竿隊,排列整齊的十多隻滑竿在路旁一側一字排開,十幾名女子滑竿隊員焦急地等待着遊客。由於女子滑竿隊員為客人提供了熱情周到的服務,説以生意一向不錯,一天下來隊員們可以獲得百元左右的收入。女子滑竿隊成了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抬滑竿的女隊員都是當地的農民,在農閒時抬滑竿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又為旅遊景區的遊客增加了一項服務。部分遊客之所以選擇女子滑竿,是因為她們提供的服務令遊客更加滿意周到。

滑竿峨眉滑竿

峨眉山滑竿 [1]  ,是為遊人代步的的特色交通工具。用兩根約2.4米長的斑竹做抬竿,兩端綁上0.5米長的抬擔,中段架上四腳睡椅,睡椅前再安放一根踏腳棍,就構成了適應山道、坐卧舒適的滑竿。1935年蔣介石在峨眉辦軍官訓練團時,出行坐的就是滑竿。

滑竿主要影響

轎子和滑竿都是四川地區人們代步的主要工具。滑竿是簡易的轎子,轎子起源較早,是受四輪車子的影響,去掉四輪,改裝成轎。到了交通發達的現代,轎子被淘汰了,滑竿作為一種具有特色和簡易便用的交通工具而流傳使用到今。
“滑竿”之名是怎樣來的呢,有兩重解釋:一説是用滑溜溜的竹竿綁紮而成;另一説是:它輕便快速,滑得快,所以叫滑竿。兩種説法都有道理。
滑竿的製作比較簡單,先砍兩根2米長的斑竹,在兩端各綁上60釐米的短扛作為抬肩,中間用竹片和繩子編成軟扎,前面繫上一個腳踏就成滑竿。滑竿是由兩人抬扛,在抬扛時還不斷地前後傳話,被稱為“報點子”,就是前面的人告訴後面的人前方路面的情況。一喊一答,加上四川特有的地方話,特別悦耳。
滑竿輕巧靈活,大道小道皆可行走,尤其適合山區小路。在四川山區較多的路段特別適用,坐它上山比徒步要舒適很多。 [2] 

滑竿有滑竿的景區

一、四川
2、青城山
5、海螺溝
6、黃龍風景區
二、湖南省:
2、南嶽衡山
3、崀山
三、重慶市:
1、 天生三橋
四、貴州省:
五、湖北
2、屏山大峽谷
3、鹿苑屏景區
六、安徽省
1、黃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