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湯貽汾

鎖定
湯貽汾(1778年-1853年), 字若儀,又字雨生,又號琴隱道人、粒民太守,別署老雨等, [3]  晚號粥翁。 [2]  江蘇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清代詩人、畫家、學者。 [3] 
湯貽汾出生在忠孝世家,8歲喪父。乾隆六十年(1795年),任浙江樂清協副將。嘉慶二年(1797年),襲雲騎尉職,歷官京口守備、興寧都司、樂清協副將、總兵等。道光十二年(1832年),解職歸家。湯貽汾喜好遊歷,其生平足跡遍大江南北,曾去泰山、西湖、羅浮、桂林、衡山等名勝。湯貽汾世襲雲騎尉,擢温州副總兵,因病不赴,退返金陵。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其投水而死。 [1]  [4-6] 
學問淵博,凡天文、地輿、百家之學,鹹能深造。書、畫、詩、文並臻絕品,彈琴、圍弈、擊劍、吹簫等無不精好。其繪畫美學,認為畫家作畫,應“幻於無形”,“形於有聲”,強調創作過程,為自然造化賦予畫家的靈感,反對“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的創作方法。又認為畫家必須具有特別的“天資夙慧”,而後“可以言畫”,強調繪畫的主觀精神和才能悟性。反對一味模仿古人,主張把自然的精神融注於畫家的心胸中。提出“畫,象也,象其物也”的美學命題,對於描繪自然、表現審美個性和靈感,具有啓迪意義。 [1]  所畫山水得明代吳門派遺意,韻致疏秀。與戴熙並稱“湯戴”。傳世作品有《姑射下亭雲圖》卷、《琴隱圖》、《秋坪閒話圖》軸、《紫陽講舍圖》等。 [2]  另著有《畫眉樓集》《琴隱園詩詞集》和《畫筌析覽》。 [1] 
若儀
雨生琴隱道人,晚號粥翁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武進
出生日期
1778年
逝世日期
1853年
主要作品
《琴隱園詩詞集》
本    名
湯貽汾

湯貽汾人物簡介

湯貽汾(1778—1853), 字若儀,號雨生、琴隱道人,晚號粥翁,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清代武官、詩人、畫家。以祖、父廕襲雲騎尉,授揚州三江營守備。擢浙江撫標中軍參將、樂清協副將。與林則徐友契,與法式善費丹旭等文人墨客多有交遊。晚寓居南京,築琴隱園。精騎射,嫺韜略,精音律,且通天文、地理及百家之學。書負盛名,為嘉道後大家。工詩文,書畫宗董其昌,閒淡超逸,畫梅極有神韻。其妻董婉貞也為當時著名畫家。太平攻破金陵時,投池以殉,諡忠愍。著有《琴隱園詩集》、《琴隱園詞集》、《書荃析覽》、雜劇《逍遙巾》等。
夏丏尊對湯氏一生建樹與氣節予以高度評價:“詩書畫,三絕重當時;大節凜然千古在,虛名猶恐世人知。”
《清史稿》言:清畫家聞人多在乾隆前,自道光後卓然名家者,唯湯貽汾、戴熙二人。“
湯貽汾,生於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1778),卒於文宗咸豐三年(1853),年七十六歲。出生於今常州,後隨父母去福建。後祖父湯大奎調任台灣鳳山(今高雄縣) 知縣。乾隆五十一年(1786),爆發林爽文起義,鳳山城破後,祖父湯大奎與父親湯荀業同時遇害。
乾隆六十年(1795),湯貽汾十六歲,因襲雲騎尉世職,歷任蘇、粵、贛、浙等省守備、都同、參將。後升温州鎮副總兵(從二品官),因病未赴任而寓居南京, 在雞籠山下築隱琴園以頤養天年。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克金陵後,賦絕命四十言,投池殉身,諡貞愍。
湯貽汾與董婉貞合作扇面 湯貽汾與董婉貞合作扇面
其山水受董其昌影響,承繼“婁東派”傳統,後來發展為淡墨幹筆皴擦法,枯中見潤,自創一格,境界平實。當時與方薰奚岡戴熙齊名,有“方奚湯戴”之稱,其妻董婉貞(1776-1849)與子女共五人,亦善畫,盡入《歷代畫史繪傳》。
湯貽汾與林則徐友契。
道光十六年(1836),林則徐由淮安府至鹽城皮大河一帶,訪察民情政事及興修水利事宜。本年,林則徐作有《婁水文徵序》、《慶芝堂詩序》等,自繪《飼鶴第二圖》,湯貽汾為之補景。
湯貽汾故居被列為常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湯貽汾藝術成就

湯貽汾書畫宗董其昌,點染花卉,閒談超脱,畫梅極有神韻。山水枯中見潤,境界平實。一門風雅,相傳其畫梅樓合筆一冊,與其妻董琬貞暨諸子女所作,凡七人,計十三頁,木石、花鳥、人物、魚蟲靡不妙。
代表作品有《姑射停雲圖卷》、《秋坪閒話圖軸》、《隱琴圖軸》,均藏於故宮博物院。
《清史稿》言:清畫家聞人多在乾隆前,自道光後卓然名家者,唯湯貽汾、戴熙二人。“
湯貽汾一生詩作甚豐。江銘忠於《清代畫史補錄》中盛讚湯詩“俊爽不羈”,“清微淡遠,無纖塵擾其筆端”, 同樣適用於其畫作風格。

湯貽汾畫筌析覽

湯貽汾畫作 湯貽汾畫作
乙丑餘鄉馮墨初自邗上歸,出《書筌》見示,所論諸法精當簡要,畫家秘籥也。第為問業者隨事指陳,法雖兼備,而論未條分,私擬劃成段落,每段仍加以註釋,庶初學瞭然,不致迷於所向。時遭北水驟至,流離滿野,邑侯屬主賑事。戊辰復捧檄南來,此事久廢。越癸酉,雨生攝齊昌都尉事,與餘同官。偶與談及是篇,雨生笑曰:“一君九年之願,僕己代償之矣。”蓋雨生任三江時曾分其目為十則,每則為之注。篇所未及引伸之,篇所迭見鋤去之。雖神明之妙存乎其人,而析北苑之傳為南車之示,俾《畫筌》一篇與《過庭書譜》永垂於後者,雨生力也。豈特償予素志已乎?嘉慶癸酉重九日,蒲濤仲振履柘奄氏序。  ○自序  笪江上先生《畫筌》一篇,言情理確,久為藝林所珍。第讀者猶苦其章段連翩,論説互雜,如覩珍貝于波斯,逢林壑于山陰道上,目不暇窮,而意靡專屬。或曰:“維揚有富家子就請業,日示數語,積而成編,固未訂也。”予不文非敢剖截先哲文字,顧欲便於子弟尋繹,不得不為標目分則,而全篇皆偶句,每論此條倏及彼,歷後復涉前,顛倒數釋,亦不得已也。計分十則,第九曰雜論,以一偶中兼論二物,或三四物,分之不得故也。十曰總論,則皆匯其泛論,而非專指者也。至其淺而盡曉,冗而非要,及人物、花卉、鳥獸、蟲魚之論而未詳者刪之。每則後附以愚論,多寡不齊,雖無所補,而要皆前人所未及者。第名曰《析覽》,則因愚論不足重輕故也。先生丹徒人,名重光,字在辛,自號江上外史。順治壬辰進士,官儉都御史。予向居其鄉,多見真跡,皆神與古會,非深入畫禪,能道此中三昧耶?嘉慶甲子上巳,雨生湯貽汾識。  ○自序二  予編此卷已十載,同人多勸付梓,予以鈔本多偽,隨屬謝庶常澧浦訂正。澧浦予畫友也,出示所藏桐華館刊本,始知外史有自序,又有王石谷、惲正叔評語。魯亥既正,因並錄評語之精當者什之五六,於是梓焉。澧浦曰:“原書如正幅帷裳,子去襞積加殺縫,始適於用。”顧裁剪天衣而為百袖,天孫非喜,諸佛得毋作嗔耶?癸酉十二月望日雨生又書。  ○原起  繪事之傳尚矣,代有名家,格因品殊,考厥生平,率多高士。凡為畫訣,散在藝林,六法六長,頗聞要略。然人非某人,畫難為畫。師心踵習,迄無得焉。聊攄所見,輯以成篇。纖計小談,俟夫知者。

湯貽汾論山

夫山川氣象,以渾為宗,林巒交割,以清為法,形勢崇卑,權衡大小,景色遠近,劑量淺深。山之旁脅易寫,正面難工,山之腰腳易成,峯頭難立。主山正者客山低,主山側者客山遠。眾山拱伏,主山始尊,羣峯互盤,租峯乃厚。土石交覆以增其高,支隴勾連以成其闊。一收復一放,山漸開而勢轉;一起又一伏,山欲動而勢長。背不可覩,仄其峯勢,恍面陰崖,坳不可窺,鬱其林叢如藏屋宇。山分兩麓,半寂半喧;崖突垂膺,有現有隱。近阜下以承上,有尊卑相顧之情;遠山低以為高,有主客異形之象。危巖削立,全倚遠岫為屏;巨嶺橫開,還藉羣峯插笏。一抹而山勢迢遙,貴腹內陵阿之層轉;一峯而山形萃嵂,在嶺邊樹石之繽紛。山實虛之以煙靄,山虛實之以亭台。樹大毋作高山,山淺莫為懸瀑。瀑亂瀉者源長,巖倒懸者腳隱。麓拖沙而勢匝,背隱樹而境深。原□交回,起空嵐而氣豁;雲巖聳直,互修坂而勢悠。數逕相通,或藏而或露。諸峯相望,或斷而或連。山從斷虛而云氣生,山到交時而水口出。  前人論畫山之法,初下正面一筆為鼻準,結頂幛蓋一筆為顱骨,中問起伏轉折處為脈絡,固矣。而初下一筆亦不必拘定何處,可從正面而積累至上,亦可從幛蓋而層折至下,總以有脈為當。  前人三遠之説曰“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致衝融。”又曰:“遠欲其高,當以泉高之;遠欲其深,當以雲探之;遠欲其平,當以煙平之。“此不易之論  矣。然有能高深平而不能遠者,其病在筆墨太痴,貶之只一字,曰松。  尊有時而賓,卑有時而主;大有時而下,小有時而高;近有時而寂,遠有時而喧;深有時而呈,淺有時而匿。尊而賓者偏,卑而主者正;大而下者邇,小而高者遙;近而寂者荒,遠而喧者治;深而呈者明,淺而匿者晦。高鋭曰峯,高小曰岑,高險曰巖,低圓曰巒,峭直曰壁,遏曰崖,列屏曰嶂,有坡曰嶺,出脊曰岡,夾水曰峽,有穴曰岫,深通曰洞,湍激石曰磯,在水曰島。卑於此者,原隰陂隴,阜磧丘墟,概難枚舉,大抵皆夷險異形,土石殊質。畫家形質不辨,品類莫標,慨名曰山,固無不可。然或題擬圖險而貌平夷,又或畫已是土而題石,則畫既不兔鳧之誚,題亦難辭鹿馬之欺也。

湯貽汾論水

山脈之通,按其水境;水道之達,理其山形。眾水匯而成潭,兩崖逼而為瀑。瀨層層如浪卷,石泛泛似鶴浮。無風而澗平,觸石而湍激。折瀏如傾沸,浪湧若騰驤。派流遠近為斷續之分,波紋有無由起滅之異。水漲闊而沙岸全無,  水煙浮而江湖半失。平波之行筆容與,激湍之運腕迴旋。浪花迅卷筆繁,濤勢高掀而筆蕩。  水性至柔,是瀑必勁。水性至動,是潭必定。江海無風亦波,溪澗有紋亦靜。水色難繪,旁漬色而水自明,水聲難圖,四無聲而水可聽。  長泉莫宜,直泉莫連。短泉少曲,曲泉少掩。明泉勿單,隱泉勿歧。小泉不妨石礙,大泉少使流壅。平泉忌在直衝,疊泉貴乎氣貫。雲泉似隔不隔,雨泉宜奔愈奔。泉源由分而合,合處多在峯腰;泉支由合而分,分處尤宜石腳。

湯貽汾論樹石

湯貽汾 湯貽汾
挺然者樹容,木本毋同草本。油然者樹色,生枝休似伐枝。榆、柳茂於村舍,松、檜鬱乎巖阿。坡間之樹扶疏,石上之枝偃蹇。短樹參差,忌排一片;密林蓊翳,尤喜交柯。密葉偶間枯槎,頓添生致,紐幹或生剝蝕,愈見蒼顏。枝綴葉而參伍錯綜,弗生窒礙;葉附枝而橫斜紆直,欲使聯翩。苑枯或因發葉之早遲,舒屈多由引幹之老稚。一本之穿插掩映,還如一林;一林之倚讓乘承,宛同一本。正標側杪,勢以能透而生;葉底花間,影以善漏而豁。透則形脞而似長,漏則體肥而若瘦。煙中之幹如影,月下之枝無色。雨葉暗而淋漓,風枝椏而搖曳。木皮之膚理如生,蟠根之植立宜固。春條擢秀,夏木垂陰;霜枝葉零,寒柯枝鎖。幽巖古枿,老狀離奇;片石疏叢,天真爛熳,眾沙交會,藉叢樹以為深;細路斜穿,綴荒林而自遠。林麓互錯,路暗藏于山根;巖谷遮藏,境深隱於樹裏。樹根無着,因山勢之橫空;峯頂不連,以樹色之遙蔽。近山嵌樹而坡岸稍移,便使柯條別異;密樹憑山而根株疊露,能令土石分明。土無全形,石之鉅細助其形;石無全角,石之左右藏其角。土載石而宜審重輕,石壘石而應相表裏。石有剝蘚之色,土有膏澤之容。半山交結,石為齒牙。平壘逶迤,石為膝趾。山脊以石為領脈之綱,山腰用樹作藏身之幄。樹排蹤以衞峽,石頹樸以障虛。沙邊水蕩,偶借石防;峯裏雲生,還容樹影。峯稜孤側,草樹為羽毛;坡腳平斜,石叢為嵌綴。樹惟巧於分根,即數株而地隔,石若妙於劈面,雖百笏而景殊。石看三面,有圭端、刀錯、玉尺、銀瓶、香案、琴墩、蟲案、魚砌、覆盂、欹帽、缺坎、蹲獸、蚌殼、螺軀、鳥罩、犀首之異狀,須離象而求。樹分單夾:有散蝶、聚蜂、蛇驚、鴉集、雞翎、燕剪、珠綴、冰凌、竹個、棕團、簾垂、穗結、飄縷、簇角、攢針、疊紈之殊形,貴相機而作。  石為山之子孫 樹乃石之儔侶。石無樹而無庇,樹無石而無依。不兩畫者其暫,合一處者其常。故山水未工,樹石先講,工一本即工千林,工一拳即工萬仞。然寫樹必宜顧石,寫石仍當應樹,果能兩不相失,各得其宜,則積而萬仞千林,無不相顧相應矣。  樹石既必相顧,而自顧不待言矣。故一樹有一樹之顧,一林有一林之顧。四歧之説不可執,有直上而難得一歧,有在根為已發千歧者。枝怯不一,葉式多門,各用其長,勿求其備。工於葉者多圖春夏,能於枝者盡作秋冬。切勿諱短而強長,就生而舍熟。故子久多春而云林多秋,松年多冬而南宮多夏。兼長固為能品,不如專習之尤能。專習果已化工,庶可兼長而俱化。  石之自為應亦猶樹之自為顧耳。陰陽相成,大小相間,人盡知矣。陰必由陽而生,小必因大而破。由陰而存陽者,陽已晦而難明。由小而積大者,大則碎而弗整。然陰中亦復有陽,有宜由陰而存者,陰中之陽也。小中亦復有大,有宜由小而積者,小中之大也。至乎沙邊山腳,僅一筆而不完;嶺畔林間,即萬筆而可益。石雖同而各境,不徒關小大之形,石既別而殊情,亦不外陰陽之理。故石法雖在於皴,而不皴亦得為石。皴而尚未覺其為石者難藥,不皴而識其為石者可師也。

湯貽汾論點綴

江湖以沙岸、荒汀、帆檣、鳧雁、剎杆、樓櫓、戍壘、漁罩為映帶;村野以田廬、籬逕、菰渚、柳堤、茅店、板橋、煙墟、渡艇為鋪陳。  色明初霽;晨叫雁度,影帶沉暉。雲擁樹而林稀,風垂帆而岸遠;平沙渺渺,隱葭葦之蒼茫;村水溶溶,映垂楊之歷亂。沙堤橋斷,水屋輪翻。石負竹以斜通,林帶泉而會響。兩崖峭壁,倒壁溪船;一架危撟,下穿巖瀑。溪深而猿不得下,壁峭而鳥不敢飛。危瞪攔扶,孤亭樹覆。宮殿棋盤而壯麗,寺觀清邃而嵯峨。園林之屋幽敞,旅舍之屋駢閒。漁舍荒寒,田家樸野。山居僻其門逕,村聚密其井煙。仙宮梵剎,協其龍沙;村舍草堂,宜其風水。山門敞豁,松杉森列而成行;水閣幽奇,藤竹蕭疏而弄影。農夫茅舍,當依隴畝以棲遲;高士幽居,必愛林巒之隱秀。春蘿絡逕,野篠縈籬。寒甃桐疏,山窗竹亂。柴門設而常開,蓬窗系而如寄。樵子負薪於危峯,漁父橫舟乎野渡。臨津流以策蹇,憩古道而停車。幅巾杖策於河梁,披褐擁鞍於棧道。宿客朝餐旅店,行人暮入關城。騷人湖畔春行,賈客江頭夜泊。攤書水檻,須知五月江寒;垂釣砂磯,想見一川風靜。寒潭散網,曲逕攜琴;放鶴空山,牧牛盤谷。尋泉聲而攝足,纏松色以支頤。濯足清流之中,行吟絕壁之下。登高而望遠,臨水以送歸。卧看滄江,醉題紅葉;松根共酒,洞口觀棋。見丹井而如逢羽客,望浮屠而知隱高僧。看瀑觀雲,偶成獨立;尋幽訪友,時見兩人。人不厭拙,只貴神情;景不嫌奇,必求境實。  山水樹石而外,凡物皆點綴也。是山水樹石其主而點綴其餘也。然一圖有一圖之名,一幅有一幅之主,使名在人則人外非主,主在屋則屋外皆餘,故有時以山水樹石為餘,而以點綴為主者,此點綴之不可不講也。  既有時為主而終曰點綴,以主者偶一而餘者恆多也。顧名而後定主,主定可以求餘。主既宜於經營,餘亦當知安頓。屋忌散佈,人忌歧行。寺每翳於深林,橋必因夫斷岸。帆須順樹,塔貴凌虛。幽人既已尋來,遠近必有佳境。野艇雖無定處,往來定有歸墟。鳥則雲雁林鴉,此外休貪着筆;獸則耕牛徵騎,其間略要求工。蓋凡為點綴, 固不皆應有而有,亦當知可無則無。山亭設而觀瀑,水閣構以迎涼。籬護叢篁,欄防絕澗。類此皆收束景光而應有者也。漁火映於蘆汀,吟鞭袖於驢背,琴邊香鼎,瓶裏疏花,類此皆描寫細微而可無者也。故惟圭角妄生,無異佛頭着污,斷勿有心悦俗,遂為刻意修容也。

湯貽汾論時景

雲裏帝城,山龍蟠而虎踞;雨中春樹,屋鱗次而鴻冥。愛落景之開紅,值山嵐之送晚。柔雲斷而還續,宿霧斂而猶舒。散秋色於平林,收夏雲於深岫。危峯障日,亂壑奔江,空水際天,斷山銜月。雪殘春岸,煙帶遙岑;日落川長,雲平野闊。雨景霾痕宜忌,風林狂態堪嗔。雪意清寒,休為染重。雲光幻作,少用鈎盤。曉霧昏煙,景色何容交錯?  秋陰春靄,氣候難以相干。春、夏、秋、冬、早、暮、晝、夜,時之不同者也。風、雨、雪、月、煙、霧、雲、霞,景之不同者也。景則由時而現,時則因景可知。故下筆貴於立景,論畫先欲知時。  時景既識其常,當知其變。蓋一物之有無莫定,由四方之氣候不齊。如塞北多霜,嶺南無雪,是景以地論,不以時分。畫雖小道,亦欲兼達天地氣天時而後可以為之也。  狀風於樹,狀雨于山,易也。狀雪與煙霧雲霞於無筆墨之間,亦易也。難者惟日與月,日不可圖其形,月無從繪其色也。即日而繪色,僅可作朝旭夕暉。月而圖形,亦無補波光林影。然終如何而可?曰:畫日中之景,微者必明,當明中而更分陰晦;畫月下之景,大者亦晦,在晦中而鬚髮空明。使能心明此理,筆稱其心,則日可遺色而得形,月可遺形而得色矣。

湯貽汾鈎皴染點

鈎之行止,即羣巒之起跌;皴之分搭,即土石之紋痕。山以分按脊生,石用重鈎面出。山腳伏而皴側,坡脊起而皴圓。麻皮虛腳而山空,兼讓長林之得致;釘頭露額而石豁,又資叢樹以託根。解索動而麻皮靜,攔草質而牛毛文。釘頭莽於木柹,長短同施;豆瓣潑於芝麻,小大易置。捲雲、雨點各態,亂柴、荷葉分姿。斧劈近於作家,文人出之而峭;鬼臉易生習氣,名手為之而遒。大劈內帶鑿痕,小劈中含鏽跡。石稜面而隱疊千層,山沒骨而融成一片,灰堆乃磨頭之變境,疊糕即斧劈之後塵。鈎多圭角而俗態生,皴若團欒而清韻少。皴之俯仰,披似風蘆而垂如露草,皴之縝密,明同屋漏而隱若紗籠。墨帶燥而蒼,皴間夫擦;筆濡水而潤,渲間以烘。襯復而內暈,鈎簡而外工。鈎靈動似乎皴,皴細碎同於擦。頓挫乃鈎劈之流行,深淺為渲染之變化。虛白為陽,實染為陰。山面皴空,多是陽光遠瑛;山坳染重,端因陰影相遮。劈而不皴,知烘染之有法;皴而不染,知鈎劈之意全。着筆為皴,留空痕以成廓;運墨為染,問滃跡以省鈎。鈎之漫處可以資染,染之着處即以代皴。復染於鈎內而石面稜稜,增染於廓外而石脊隱隱。皴未足,重染以發共華;皴已足,輕染以生其韻。蓋山容憑皴淡以想像,無泥皴淡而着其偽;樹態假點抹以形容,勿拘點抹而失其真。皴之沉酣眎染匪異,點之圓活與皴無殊。點分多種,用在合宜;圓多用攢,側多用疊;禿筆用衄,破筆用松;擲筆者芒,按筆者鋭;含潤若渴,帶渴為焦;細等纖塵,粗同墜石;淡以破濃,聚而隨散。繁簡恰有定形,整亂因乎興會。  千筆萬筆易,當知一筆之難;一點兩點工,終防多點之拙。  鈎皴染點之於畫,猶點畫撇捺之於字也。點畫撇捺合之為字,分之固各有其法,惟畫亦然。不徒此也,曰掛、曰渲、曰畫、曰刷、曰擦、曰抹、曰襯、曰烘,名多隨筆而文,法亦因名而異。獨舉共四而言者,以其先且要也。諸法不徒用之於石,用於樹一也。樹大腹必加皴,身必施點,或鈎或染,偏廢不能。  鈎法不過靈活停頓,染法不過濃淡淺深,非若皴與點之法為多也。然合鈎皴染點一切法而論,要皆不外乎陰陽二字。明乎陰陽,無可無不可。必曰某家皴,某家點,是終不過成其為皴與點而已矣。

湯貽汾用筆用墨

山川之氣本靜,筆躁動則靜氣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則幽姿頓減。山隈空處,筆入虛無,樹影微時,墨成煙霧。筆中用墨者巧,墨中用筆者能。墨以筆為筋骨,筆以墨為精英。筆渴時墨焦而屑,墨暈時筆化而鎔。人知搶筆之松,不知松而非懈;人知破筆之澀,不知澀而非枯。筆有中鋒、側鋒之異用,更有着意無意之相成。轉折流行,鱗游波駛;點次錯落,隼擊花飛。拂為斜脈之分形,磔作偃坡之折筆。石圓似弩之內擫,沙直似勒之平施。墨之傾潑,勢等崩雲,墨之沉凝,色同碎錦。宜濃而反淡則神不全,宜淡而反濃則韻不足。  作字偏鋒者,畫多不能為中鋒。字中鋒者,畫不難為偏鋒。中鋒、偏鋒固各自有妙,而中鋒較能浮出紙上也。  畫硯畫筆每用必洗,而乾皴又用敗管宿墨乃老,舊紙舊墨相入始和,而渲染須加新墨藤黃乃潤。畫,象也,象其物也。今人每畫必曰仿某,法某,故一搦管,即以一古人入其胸,未嘗以造化所生之物入其胸則象物,以古人入其胸則僅能象其象。故畫成而不見其筆墨形跡,望而但覺其為真者謂之象。斯其功自有筆有墨而歸之於無筆無墨者也。  字與畫同出於筆,故皆曰寫。寫雖同,而功實異也。今人知寫之同,遂謂字必臨摹古哲,而畫亦然。夫字無質,故不得不臨摹造字之人。物有質,臨摹物可已,何必臨摹夫臨摹之人?人知欲學《蘭亭》則竟學《蘭亭》,不屑臨松雪所臨之《蘭亭》。造化生物《蘭亭》也,古畫雖佳,松雪之《蘭亭》也,何獨於畫而甘自舍真就假耶

湯貽汾論設色

墨以破用而生韻,色以清用而無痕。輕拂軼於濃纖,有渾化、脱化之妙;獵色難於水墨,有藏青、藏綠之名。蓋青綠之色本厚,而過用則皴淡全無;赭黛之色本輕,而濫設則墨光盡掩。粗浮不入,雖濃郁而中乾;渲暈漸深,即輕勻而肉好。間色以免雷同,豈知一色中之變化;一色以分明晦,當如無色處之虛靈。學山椎之用花青,每多齷齪;仿一峯之喜淺絳,亦涉扶同。乃知慘淡經營,似有似無,本於意中融變,即令朱黃雜杳,或工或誕,多於意外追維。  自古畫多設色,然山水家恆用惟赭、靛、藤黃。赭、靛為君,黃為使。赭深淺得二,入墨入黃又得二。靛深淺得二,入墨為深淺墨青,入黃為深淺綠,又各得二。是色雖三而君使相因亦已用之無盡,餘非必需,可無論矣。  設色多法,各視其宜。有設色於陰而虛其陽者,有陽設色而陰只用墨者,有陰陽純用赭而青綠點苔者,有陰陽純用青綠而以墨漬染者,有陽用赭而陰用墨青,有陽用青而陰用赭墨者,有僅用赭於小石及坡側者,有僅用赭為鈎皴者,有僅用赭於人面樹身者,有僅用青或僅用綠於苔點樹葉者,有僅用青綠為漬染者,蓋即三色亦有時而偏遺,但取其厚不在其備也。

湯貽汾雜論

山本靜水流則動,石本頑樹活則靈。地廓村遙,樹少參天之勢;山巍抑遠,水無近麓之情。樹動則清,水柔則秀。水分雙岸,橋蜓蜿以分通;山隔兩崖,樹欹斜而援引。懸坪疊石,即作山巒;低岸交沙,便成津浦。作山先求入路,出水須定來源。擇水通橋,取境設路。地勢異而成路,時為夷險;水性平而畫沙,未許欹斜。沙勢勿先來,背峯頭而後定;遠墅勿先作,待山空而徐添。石旁有沙,沙邊有水,水光自愛空濛;樹中有屋,屋後有山,山色時多沉靄。沙如漂練,分水勢而復羅村勢;樹若聯柵,圍山足而兼襯山巒。山擁大塊而虛腹,木攢多種而疏顛。山面陡面斜,莫為兩翼;樹叢高叢矮,少作駢肩。樹影欲高,低其餘而自聳;山形欲轉,逆其勢而後旋。山外有山,雖斷而不斷;樹外有樹,似連而非連。山別陰陽,須識渲皴之訣;樹分表裏,當知隱見之方。樹早生根,無從轉換;水遲引導,難以奔流。瀑水若同檐溜,直瀉無情;石塊一似土坯,模稜少骨。坡寬石巨,崇山翻似培塿。道直沙粗,遠地猶同咫尺。坪憎桶案之形,山厭瓜稜之狀。地薄崖危未貼,峯高樹壯非宜。近山平田,患其壁立;離村列樹,勿似籬橫。峯巒雄秀,林木不合蕭疏;島嶼孤清,屋舍豈宜叢雜。  畫以樹石為筋骨,以徑路為血脈,以煙雲為棠衣,以人物為眉目。筋骨不可不強,血脈不可不通,棠衣不可不楚,眉目不可不朗。  沙勢貴平,仍須曲折;坡側似削,等有陰陽。亂山休碎,列屋忌齊。平路亦有高卑,而逶迤莫直;山徑非無夷坦,而逼側難寬。雜樹最忌束薪,叢竹尤嫌編帚。蘆葦無風亦偃,焦桐有屋方栽。松不與眾木齊肩,柳必向橫塘顧影。樓閣宜巧藏半面,橋樑勿全見兩頭。遠帆無舟而去來必辨,速屋惟脊而前後宜清。景散須收,高於一亭,平可收於一艇;景隔須通,近則通以一逕,返則通以一橋。蓋景惟求雅,不在爭奇,然境或太庸,又嫌無味。

湯貽汾總論

丹青競勝,反失山水之真容;筆墨貪奇,多造林邱之惡境。怪僻之形易作,作之一覽無餘。尋常之景難工,工者頻觀不厭。前人有題後畫,當未畫而意先;今人有畫無題,即強題而意索。佈局觀乎縑楮,命意寓於規程。統於一而締構不葬棼,審所之而開合有準。尺幅小,山水宜寬;尺幅寬,邱壑宜緊。卷之上下隱截巒垠,幅之左右吞吐巖樹。一縱一橫,會取山形樹影;有結有散,應知境闢神開。眼中景現,要用急迫;筆底意窮,須從別引。偶爾天成,加以人功而或損;此中佳致,移之彼處而多違。理路之清由低近而高遠,景色之備從淡簡而綢繆。絜小以成矩,心欲其靜,完少以布多,眼欲其明。目中有山,始可作樹;意中有水,方許作山。山下宛似經過,即為實境;林間如可步入,始足怡情。聚林屋於盈寸之間,招峯巒於千里之外。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無猿鶴而恍聞其聲,有湍獺而莫覩其跡。無層次而有層次者佳,有層次而無層次者拙。狀成平扁,雖多邱壑不為工,看入深重,即少林巒而可玩。真境現時豈關多筆,眼光收處不在全圖。合景色於草昧之中,味之無盡;擅風光於掩映之際,覽而愈親。密緻之中自兼曠遠,率意之內轉見便娟。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何從着筆?空本難固,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疵;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得勢則隨意經營,一隅皆是;失勢則盡心收拾,滿幅都非。勢之推輓,在於幾微;勢之凝聚,由於相度。畫法忌板,以其氣韻不生,使氣韻不生,雖飛揚何益?畫家嫌稚,以其形模非似,使形模非似,即老到奚庸?粗簡或稱健筆,易入畫苑之魔;疏拙似非畫家,適有高人之趣。披圖畫而尋其為邱堅則鈍,見邱壑而忘其為圖畫則神。董、巨羣巒多屬金陵一帶,倪、黃樹石得之吳、越諸方。  米家筆法得潤州城南,郭氏圖形在太行山右。摩詰之輞川,荊關之桃源,華原冒雪,營邱寒林,江寺圖於晞古,鵲華貌於吳興。從來筆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寫照。善師者師化工,不善師者撫縑素,拘法者守家數,不拘法者變門庭。叔達變為子久,海嶽化為房山。黃鶴師右丞而自具蒼深,梅花祖巨然而獨稱渾厚。方壺之逸緻,松雪之精研,皆其澄清味象,各成一家。會境通神,合於天造。畫工有其形而氣韻不生,士夫得其意而位置不穩。前輩脱作家習,得意忘象。時流託士夫氣,藏拙欺人。是以臨寫工多,本資難化。筆墨悟後,格制難成。十幅如一幅,胸中邱壑易窮,一圖勝一圖,腕底煙霞無盡。全局佈於心中,異態生於指下。氣勢雄遠,方號大家;神韻幽閒,斯稱逸品。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經營極矣,非畫之上乘也。造化生物,無所施為。造化發其氣,萬物乘其機而已。吾欲象物,意所至即氣所發,筆所觸即機所乘,故能幻於無形,能形於有聲,若經營慘淡,則無一非團搦而就,生氣生機全無覓處矣。試問造化生物皆團搦而就者耶?  先生曰:“人非其人,畫難為畫。”騷人高士,斯其人矣。然猶必共有夙慧而後可言畫。以唐人詩:“宿世應詞客,前身是畫師。”言其慧不自今耳。故畫之為道,如酒有別腸,詩有別才,不能蓋終不能也。善悟者觀庭中一樹,便可想像千林,對盆裏一拳,亦即度知五嶽;鈍根者雖閲歷萬里,無一筆之生機;即辛苦百年,少尺幅之入彀。故並非博覽山川,漁獵書史,而即可以知畫也。況論夫足不出户目不識丁者耶。  山無定向,水無定趨,樹無定歧,石無定角,凡物皆無定形也。故筆無定着,意無定營,終之而書無定景。然無定其象,有定其法,天下無無法之事,而畫法尤多門。昔人論畫曰六法,舉其概也。析而論之,自崇山大川至於微塵弱草,下筆則無不各有其法,法可枚舉哉?鹿柴氏曰:“有法之極,歸於無法。”此編法也,神而明之,自可離法而立。漁者得魚忘筌,忘筌斯作者意乎!

湯貽汾

畫筌一篇,綜括大要,隨筆所之,自成片段。善悟者領取意致,莫不心解,而初學時或茫如也。雨生都尉條析之,復以己見詮補焉,其原書如正幅帷棠,雨生去襞積加殺縫,俾適於用,其詮補則緘功綿密,益熨貼耳。予嘉其善制,因出知齋刊本與校正數字,並囑其附錄王、惲評註,俾惠來學。夫昔之論書畫者,如法書要錄、宣和書畫譜、名畫記、古書品錄等編,語多前後承襲,而書可並行,畫筌既流佈海內,得析覽與之並垂,不弭遠乎?  嘉慶癸酉十一月二十四日理圃謝蘭生跋。  吾兄於畫未嘗師人,使之學而自能者,《畫筌》也。予則家有師而鈍不能學,兄逐析原編為十,益以自得,又數千言,次第反覆,日以導予,予雖迄乎無成,而是編良不可秘。蓋自《芥子園畫譜》出,而舉一不反者,下筆輒如刻板,茲則寓規矩於微言,抉玄秘於片簡,矧又條分門析,法備詞詳,襟懷清曠者,自無不過目神會,應手功成,讀此固長於習譜也。同好既勸付梓,兄猶以剖截先哲文字,恐貽咎當世。嘻,兄其迂耶?彼完本固在也,外史不云乎,餘鏤板以為初學者鉛槧之助,有裨初學,條析為便,滋外史志也,奚咎哉?甲戌元夕弟貽浚謹跋。  《畫筌》數千百言,句句俱是好畫本,不過以文字代丹青耳,善讀者當作畫譜看,則神妙自生,若泥其句語而遺其景象,失前人意矣。雨生都尉以《析覽》見示,末雲離法而立法,如得魚可忘筌,斯真度《畫筌》之金針,為後來之寶筏者也,善讀者當自得之。但其始不能無法,熟後則法隨心生,亦分兩候。甲戌花朝墨池張如芝跋。

湯貽汾詩作選

【絕命詩】
死生輕一瞬,忠義重千秋。骨肉非甘棄,兒孫好自謀。
故鄉魂可到,絕筆淚難收。藳葬毋予慟,平生積罪尤。
【題畫】
頭上松濤足底泉,松間草閣住詩仙。不愁寂寞無儔侶,有個間鷗略彴邊。
南北東西四面風,行人勞逸自然公。尚嫌流水無情甚,一例滔滔只赴東。
【琴隱園漫興】
間門蕭寂許羅禽,幽徑惟憑蛺蝶尋。四海交遊三絕藝,卅年貧賤四知金。
奚童暖榻晴開卷,稚女鐙窗夜課琴。何暇更將陶甓運,正多花事上春心。
【初至三江】
吏隱堪憑此處論,詩情已覺似潮奔。花源竹漵開孤戌,漁舍官廬共一村。
草自簾前青到海,柳從橋畔綠通門。天教祇狎間鷗鷺,腰際須無束帶痕。
【維揚訪舊】
片帆重到綠楊城,落落晨星感舊盟。厄閏黃楊貧宦境,回甘諫果故人情。
鬢絲禪榻消春夢,花幔茶檣聽玉笙。倒載青驄誰更識,紅樓猶記酒狂名。
【潮州鳳凰台】
古榕陰裏屐痕微,百折危闌入翠微。澤國春深煙雨合,荒台草滿杜鵑飛。
孤舟萬里誰輕到,二水三山我欲歸。似聽秦淮歌管動,湘橋鐙火映江磯。
【獨酌江月亭對圌山
日坐高亭對兩峯,幾年丘壑在心胸。不知絕頂何年寺,説有前朝幾樹松。
滿地飛雲將落葉,過江疏雨帶清鍾。年來北海無佳客,剩與青山笑酒龍。
【擬歸白門
納納乾坤落落人,幾時能得白鷗馴。一船秋冷琴書鶴,萬里身歸老病貧。
清夢已從天姥別,凍烏休望紇幹春。汝南耆舊知誰在,車服無慚故里鄰。
二仲遙憐散若萍,還家悽絕借都亭。妻孥總歷羊腸險,花月寧教犀首醒。
春水鰣魚三月白,秋風天闕六朝青。平生遊侶焦琴在,塵鞅勞勞且暫停。
湯貽汾(清)·題金陵寓所
醉翁之醉,狂夫之狂,四十年舊雨無多,屈指誰為三徑客?
南嶺以南,北海以北,千萬裏閒雲自在,到頭還愛六朝山。
參考資料
  • 1.    林同華主編.孔壽山,李英健,張廷玉等副主編.中華美學大詞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854頁
  • 2.    湯貽汾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25]
  • 3.    湯貽汾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25]
  • 4.    歸葬江寧淳化的清代著名詩人湯貽汾  .江寧新聞[引用日期2023-09-12]
  • 5.    劉波主編;張彤,石琳琳副主編.中國曆代文化藝術名人大辭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第513頁
  • 6.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第1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