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

鎖定
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指1935年2月至8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土地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第2、第6軍團在湖南、湖北兩省西部地區粉碎國民黨軍大規模圍剿的作戰。 [1] 
名    稱
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
發生時間
1935年2月 至 1935年8月
地    點
湖南、湖北兩省西部邊界
參戰方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國民黨軍
主要指揮官
賀龍
任弼時

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戰役經過

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 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
1934年冬,紅軍第2、第6軍團進行的湘西攻勢和隨之建立起來的湘鄂川黔蘇區,震撼了湘鄂兩省國民黨的統治。國民黨軍趁蘇區初創,迅速集中11個師又4個旅,約11萬人的兵力,分6個縱隊,採取分進合擊,攻堵結合的戰法,組織對湘鄂川黔蘇區的“圍剿”,企圖圍殲紅2、紅6軍團於湘鄂兩省西部邊境地區。
紅2軍團軍團長賀龍、政治委員任弼時獲悉國民黨軍即將進行“圍剿”的情況後,指揮紅2、紅6軍團於12月底停止攻勢行動,率兩軍團約1.2萬人於1935年1月初由常德、桃源地區回師大庸(今張家界)一帶,進行反“圍剿”準備。
1月中旬,賀龍、任弼時根據國民黨軍的進攻態勢,決定集中紅2、紅6軍團主力於大庸、永順之間地區,待機打擊由沅陵北進的國民黨軍,而後視情迅速轉移兵力,在運動中各個擊破其他各路國民黨軍。
2月初,國民黨軍開始進攻。紅2、紅6軍團進行反“圍剿”作戰。
至3月下旬,先後在溪口、高梁坪、後坪等地與國民黨軍激戰。由於未集中兵力和實行正面防堵,未能阻止其進攻,部隊傷亡很大,減員至9000人,大庸、桑植永順縣城失守。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軍委分會決定紅軍撤離蘇區,北渡長江,轉移至湖北省南漳興山遠安地區創建新蘇區。
4月12日,紅2、紅6軍團離開塔卧、龍家寨,開始向北轉移。同日下午,在陳家河附近同沿澧水西進的國民黨軍第58師第172旅遭遇,殲其一部後迅速搶佔附近高地。13日,集中主力向敵發起進攻,激戰至黃昏,全殲該旅。15日,紅2、紅6軍團在回師塔卧途中,發現國民黨軍第58師師部及第174旅大部和1個山炮營在桃子溪宿營,便向該部發起突然襲擊,經2小時戰鬥,將其全殲。16日,收復桑植城。陳家河桃子溪戰鬥後,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軍委分會根據變化了的形勢決定,放棄北渡長江的計劃,繼續在蘇區堅持鬥爭。
4月下旬,紅2、紅6軍團主力東進,攻佔國民黨軍後方兵力薄弱的江埡,並前出至慈利城北,造成奪取慈利、石門,進攻津市澧縣和北渡長江之勢。國民黨軍湘軍急忙回兵慈利,鄂軍抽兵退守長陽、漁洋關,以防紅軍北渡長江。
5月,紅2、紅6軍團主力北出鄂西,尋殲鄂軍。
6月9日,紅2、紅6軍團以一部兵力突然包圍鄂西宣恩縣城,主力隱蔽集結於城南待機打援。12日,鄂軍4個旅分三路由來鳳、李家河向宣恩增援。紅2、紅6軍團留1個團繼續圍攻宣恩,主力南下忠堡地區截擊。至14日,在忠堡以東構皮嶺山谷,全殲鄂軍第41師師部和第121旅,俘縱隊司令兼師長張振漢。接着,紅2、紅6軍團回師湘西,以一部兵力圍困龍山,主力分散開展羣眾工作、擴大紅軍和整訓部隊。
7月下旬,國民黨軍集中10個團增援龍山,紅2、紅6軍團予敵重創後撤圍龍山,隱蔽集結於龍山以東地區待機。這時,國民黨鄂軍為將紅軍堵在湘西,調集兵力分四路向湘鄂邊境推進。其中,由江西新調入湖北參加對湘鄂川黔蘇區“圍剿”的第85師準備由小關經板栗園前往李家河。賀龍、任弼時等鑑於第85師新到鄂西,情況不熟,決定集中主力以伏擊或截擊的戰法,求殲該師於運動中。為迷惑國民黨軍,紅2、紅6軍團由龍山以東興隆街向北進至沙道溝附近,造成打擊第34師和第48師1個旅的態勢。該兩路國民黨軍立即停止前進,就地警戒。
第85師認為紅軍距離自己較遠,行動方向又不一致,遂於8月3日繼續由宣恩向李家河前進。此時,紅2、紅6軍團突然改變行動方向,由沙道溝向西南疾進,迅速趕到板栗園地區設伏。當第85師(欠1個團)進入伏擊地域時,紅軍突然發起猛攻,將其切成數段,激戰至午夜,全殲該師師部另2個團又1個營,擊斃其師長謝彬,俘1000餘人。板栗園戰鬥後,紅2、紅6軍團返回原蘇區。
8月8日,又在芭蕉坨一舉擊潰國民黨軍10個團。這時,鄂軍被迫後撤,湘軍亦收縮兵力轉入防禦,反“圍剿”作戰結束。 [2] 

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戰役意義

這次反“圍剿”,紅軍根據情況變化,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經半年多作戰,殲滅湘鄂兩省國民黨軍大量兵力,有力地策應了中央紅軍的長征。 [2] 
參考資料
  • 1.    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  .中國青年網[引用日期2019-08-12]
  • 2.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