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湘西邊牆

鎖定
湘西邊牆,又稱苗疆邊牆,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湘西高新區、吉首市 [1] 
湘西邊牆是明清時期的中央朝廷在湘西地區修築的防禦工事。它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北起湘西古丈縣的喜鵲營,南至鳳凰縣的王會營(亭子關),全長380餘里,其中大部分在鳳凰縣境內貫穿而過,明代所建邊牆多為土牆,已基本毀於明末戰爭。清朝的邊牆主要為石牆,起於四路口,止於木林坪,即於鳳凰廳接連乾州廳的沿邊修築長牆壕溝一百一十餘里。 [3] 
截止2021年,湘西邊牆現存牆體85段,總長12944米(一説10043米) [3]  [10]  ,保存較為完整的有鴨堡洞石邊牆、萬里城石邊牆、大黃土—潭江古棧道土石邊牆等。 [11-12] 
2021年12月31日,湘西邊牆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十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2] 
中文名
湘西邊牆
外文名
Xiangxi Great Wall
地理位置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湘西高新區、吉首市 [1] 
所處時代
明清 [1] 
保護級別
湖南省第十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長度
12944米(一説10043米) [3]  [10] 
批准單位
湖南省人民政府 [1] 
批覆文件
湘政函[2021]172號
類 別
古遺址 [1] 

湘西邊牆歷史沿革

為了加強對西南的控制,元代修建了元大都通往雲南昆明的交通要道一一入湖廣道,使之成為祖國內地通往西南的首選官道。湘西苗疆的社會穩定對於確保這條道路的安全通暢十分重要,於是有明一代,不斷加強苗疆軍事防禦體系建設。
明永樂三年(1405年),湖廣都指揮謝鳳倡修屯堡。
明宣德五年(1430年),湖廣總兵蕭授築灣溪(今湘西高新區地)二十四堡。
明嘉靖年間總督湖廣、川貴軍務張嶽廢灣溪等堡,設立乾州、強虎、筸子、洞口、清溪、五寨、永安、石羊、銅信、小坡、水塘坳、水田營等十三哨及鎮溪千户所(今吉首老城區),圍繞臘爾山構築由西而東而北之防線。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鎮筸參將孫賢改鎮筸土城為磚城,並築七十里邊牆。
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辰沅兵備道袁應文增設盛華、黃合兩大哨,同時增設水塘坳、清水塘、十八坪、杜壤等4個小哨。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辰沅兵備參政蔡復一對蕭授始築二十四堡、張嶽十三哨與孫賢七十里邊牆進行整合、續修,修建上自亭子關(今鳳凰黃合營與貴州松桃滑石鄉交界處),下至鎮溪所共三百餘里邊牆。天啓中辰沅兵備胡一鴻委鎮筸遊擊鄧祖禹將邊牆向北延伸六十里,至馬頸坳喜鵲營。明代所建邊牆多為土牆,已基本毀於明末大動亂中。
清早期有過三次恢復邊牆的動議,但都無疾而終。為了化解愈演愈烈的漢民與苗民土地糾紛,進行乾嘉苗民起義善後,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十二月,於麻陽縣屬之巖門、花垣縣花園鎮修築屯堡,共計耗銀15萬兩。
清嘉慶二年至五年(1797年至1800年),鳳凰廳同知傅鼐廣修邊牆,以釐清民苗界址,民地歸民,苗地歸苗。據《湖南通志·苗防五》統計,鳳凰廳境內堡卡碉台836座,永綏廳126座,乾州廳127座,古丈坪及保靖境內70座。五廳縣共建汛堡碉屯卡1176座(不同的史料統計數略有出入)。
清嘉慶六年(1801年),傅鼐從銅仁正大營所屬夥哨營,到松桃廳之杆子坳、下石花等處沿邊百餘里,添建石碉一百座,築堡10座,又於石峴一帶築8堡、48碉。建築完全是就地取材,除了碉堡、城堡、要塞牆體外,基礎所用料石都是不規則的青石板。全憑當地能工巧匠,砌得整齊,加上灌之以石灰漿,從而穩固不變,不下沉,不斷裂。現在能見到的湘西邊牆,基本上為清代所建。 [3] 
2001年,鳳凰縣人民政府決定將南方長城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加以修復、保護和開發。 2月下旬動工,用時兩個月,修復全勝營營盤邊牆1.75千米,現修復總長4.5千米。 [4] 

湘西邊牆遺址特點

湘西邊牆建築結構

湘西邊牆分邊牆、城堡、營盤、古堡寨、炮台、碉樓、古道、倉廒、關門等類型,其中邊牆又可分土邊牆、石邊牆、土石混合邊牆、人工與自然混合邊牆;城堡可分鎮城、協城、營城;營盤可分汛堡、屯堡、塘、哨卡;碉樓可分烽火碉、卡碉、寨碉、家碉、風水碉、界碉;古道可分驛道、營道、橋樑、商道、鄉道,倉廒又可分為苗義倉、屯義倉、常平倉、道倉等等。
各個類型之間的關係,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辰沅兵備吳國仕的《楚邊圖説》中的《鎮筸營哨圖》繪出了今湖南鳳凰縣至貴州銅仁市的湘西邊牆,圖中的邊牆東起鎮溪所,西至銅仁府靄雲營,城牆上繪有敵樓,與城牆內外的營、所、塘、炮樓等軍事設置共同構成防守體系。
魏源《湖南按察使贈巡撫傅鼐傳》介紹,湘西邊牆不同類型對地理位置的選擇也不一樣,既“邊牆亙山澗,哨台中邊牆,炮台橫其衝,碉堡相其宜”,並具有不同功能,既“邊牆以限疆界,哨台以守望,炮台以堵敵,堡以聚家室,碉卡以守以戰,以遏出以截歸。”建築的方法是因地制宜。如“凡制碉堡之法,近石以石,遠石以土,外石中土,孔以槍,掘濠以防”。守軍人數,“碉容五人,堡乃眾藏。”傅鼐收恤難民十萬餘户在城堡附近安置,挑選壯丁防守。其中碉樓數量最多,十餘碉則築一堡。各個類型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3] 

湘西邊牆建築特點

2000年6月8日,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羅哲文認為,長城與一般城牆不同之處有三:長度在數百里以上;不封閉;由許多城堡、墩台 、關門、敵台、敵樓、城牆等所組成防禦工程體系。從這三點來看,湘黔交界的苗疆邊牆完全符合。
羅哲文説,在北方的明長城也稱邊牆,每一“鎮”(軍防區)的邊牆有長有短,北京保衞明十三陵的“昌鎮”,有二百餘公里,與湖南“鎮竿”一鎮(古時鳳凰)邊牆的長度差不多。湘西長城不僅其防禦體系與北方明長城一樣,而且其軍事機構設置、官兵制度也都相同,其為明長城的一部分無疑。 [5] 

湘西邊牆主要建築

湘西邊牆綜述

湘西邊牆在明代呈線狀分佈,自鳳凰縣亭子關起,歷落潮井、阿拉、山江、千工坪、鳳凰古城、吉信、竿子坪、乾州、吉首老城區,至喜鵲營。清代重建時基本上沿明代邊牆線,並向周邊瀘溪、古丈、花垣、保靖,以及懷化麻陽、貴州松桃輻射,安營設汛,呈扇形。 [13] 

湘西邊牆邊牆

湘西邊牆高約3米,底寬2米,牆頂端寬1米,大部分繞山跨水,建在陡峭險峻的山脊上。苗疆長城沒有像北方長城那麼堅固、壯大,所用石塊只有北方長城的1/10到1/6大小。明清以來,苗疆長城上的石塊不斷地被當地人拆去建房、壘坎。 [14]  保存較為完整的邊牆有位於廖家橋鎮鴨堡洞村的鴨堡洞石邊牆、巖板井村的萬里城石邊牆、大黃土村的大黃土—潭江古棧道土石邊牆等。 [12] 

湘西邊牆保護措施

2011年11月,湘西邊牆以“鳳凰區域性防禦體系”的組成之一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9] 
2021年12月31日,湘西邊牆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十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2] 

湘西邊牆歷史文化

張嶽(1492~1553年),字維喬,福建惠安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年底,總督湖廣(湖南、湖北)、貴州、四川軍務。主持興建南方長城第一人。 [6] 

湘西邊牆旅遊信息

湘西邊牆地理位置

南方長城景區地處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廖家橋鎮永興村,距離鳳凰古城大概十幾公里。

湘西邊牆保護開發

2007年,全石營營盤及營盤相鄰的部分邊牆以“南方長城景區”的名義成功創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7] 

湘西邊牆交通信息

自駕前往南方長城景區:從鳳凰縣人民政府出發,路程大約13.8千米,約需21分鐘。從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大興街道辦事處出發,路程大約22.1千米,時間約需34分鐘。

湘西邊牆門票信息

南方長城景區的成人門票價格為45元。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