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減柱造

鎖定
減柱造是古代木構建築中,減少部分內柱的做法。如山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面闊七間,長為34米;進深四間,長為17.66米;單檐懸山頂。殿內設有一圈內柱,後部設有“扇面牆”。這些做法,在明、清建築中已不使用。大概是因為移動柱子所形成的大跨度內額和不規則的樑架,往往在結構上不夠安全和帶來施工上的麻煩。
中文名
減柱造
領    域
建築學

目錄

減柱造簡介

減柱造是古代木構建築中,減少部分內柱的做法。如山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面闊七間,長為34米;進深四間,長為17.66米;單檐懸山頂。殿內設有一圈內柱,後部設有“扇面牆”。這些做法,在明、清建築中已不使用。大概是因為移動柱子所形成的大跨度內額和不規則的樑架,往往在結構上不夠安全和帶來施工上的麻煩。 [1] 

減柱造懸山頂

懸山頂,即懸山式屋頂宋朝時稱“不廈兩頭造”,清朝稱“懸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也傳到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日語切妻造(きりづまづくり)。在古代,懸山頂等級上低於廡殿頂歇山頂,僅高於硬山頂,只用於民間建築,是東亞一般建築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
懸山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其特徵是:各條桁或檁不像硬山那樣封在兩端的山牆面中。而是直接伸到山牆以外,以支託懸挑於外的屋面部分。也就是説懸山建築不僅有前後檐,而且兩端還有與前後檐尺寸相同的檐。於是其兩山部分便處於懸空狀態,因此得名。
懸山頂是兩面坡屋頂的早期樣式,但在唐朝以前並未用於重要建築。和硬山頂相比,懸山頂有利於防雨,而硬山頂有利於防風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懸山,北方則多硬山。
日本有些懸山頂建築的入口設於山牆,日語又把山牆稱為“妻”(つま),因此這種建築樣式稱為“妻入り”(つまいり)。 [1] 
參考資料
  • 1.    Curl, James Stevens (2006). Oxford Dictionary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nd ed., OUP, Oxford and New York, p. 364. ISBN 978-0-19-860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