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歇山頂

鎖定
歇山頂 [1]  ,即歇山式屋頂,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朝改今稱,又名九脊頂。為古代中國建築屋頂樣式之一。歇山頂亦有傳入東亞其他地區,日本稱為入母屋造
歇山頂的出現晚於廡殿頂,其樣式最早可見於漢闕石刻,在漢代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畫上,也都可看到歇山頂。現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築是五台山的唐代南禪寺大殿。歇山頂是僅次於廡殿頂的高級形式。從外形上看,歇山頂是由懸山頂和廡殿頂組成,歇山頂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不斷髮展,明清時期不僅繼承前一時期的技術,而且在其基礎上又有了一定的創新,明清時期的官式做法使用踩步金與草架柱子使得歇山加大,使收山縮小,正脊加長。 [5] 
中文名
歇山頂
外文名
Gable-on-hip roof [4] 
別    名
九脊頂
別    名
入母屋造(日本)
分    類
單檐和重檐
發源地
中國
著名建築
天安門、故宮的太和門保和殿

歇山頂歷史沿革

歇山頂 歇山頂
歇山頂歷史久遠,在中國呈現出自南向北傳播發展的趨勢。關於歇山頂的起源,梁思成等學者認為,它是由兩坡的懸山頂四周圍以披檐而構成的,最早的歇山頂大致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已出現,例如江西清江縣已經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上建築形象就屬於原始的歇山頂。
中國的南北朝時期,北朝政權看似和南方政權互相對立,實則在彼此競爭的狀態下互相促進,互為補充。尤其北魏後期孝文帝遷都洛陽,力行漢化,在建築方面着力效法當時漢文化的代表城市——南朝建康的城市、宮室的制度和建築式樣。如《南齊書》記載的當時的哲匠蔣少遊在出使南朝建康後,密觀京師(當時與北魏對詩的南宋政權首都建康)回來後負責規劃設計並建設了北魏洛陽城和宮室。與此相印證的是,此後中原出現了歇山形象,並有流行的趨勢。在中原及甘肅天水、蘭州、敦煌等地的石篇壁畫、雕刻和其他出土明器、碑刻上,都分別以孝文帝遷都洛陽為時間的轉折點,出現了歇山頂,而北魏政權在遷都洛陽之前,則一無歇山式樣。遷都前,於首都平城(大同)開菌的雲岡石篇中,建築形象於屋頂就只有龐殿、懸山等樣式,卻沒有歇山頂。遷都之後,在洛陽龍門石篇古陽洞中就出現了歇山頂。顯然,歇山頂是北魏效法南朝漢文化在建築上的一個典型表現,而歇山彼時又稱“漢殿”,也從一個角度表明了它是這時崇尚漢文化的一個產物。 [8]  間接資料見於漢代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畫(甘肅敦煌北魏428窟)和石窟(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等。木建築物則還沒有比山西五台山南禪寺大殿更早的實例。 [2] 
重檐歇山頂的天安門 重檐歇山頂的天安門
隋朝時期歇山頂大為流行。現收藏於陝西博物館與河南博物館的九件隋朝時的建築明器中有七件屬於歇山頂樣式,敦煌莫高窟的隋朝壁畫中,歇山頂樣式由少到多,反映了當時的流行狀況。到了宋代歇山頂這一建築形式已經成為了中原地區的官方建築裏的一種重要的建築樣式。北宋崇寧二年頒佈的《營造法式》中稱歇山頂為“廈兩頭造”,而且一些建築羣的主殿已經開始使用重檐歇山頂代替單檐廡殿頂。
明代的建築技術使得這時的歇山頂在外觀和相應的構造上都和前期有一定的差別,隨建築的舉高加大與其收山的減少,使歇山頂正立面的寬度加大,產生了更陡的坡度,從而展現了一種凝重高峻的藝術效果。使明代歇山頂建築的藝術特徵有別於曾經的歇山頂建築。此時歇山頂的主要變化在於梢間架構。 [6] 
到了清代,“九脊殿”或是“廈兩頭造”才被稱呼為“歇山頂”,並且在做法上也出現了一些改變,通常清代的官式歇山頂建築的做法為橫貫稍間使用順扒梁或者是順挑尖梁。 [6] 

歇山頂樣式分類

通常可以分為單檐歇山頂、重檐歇山頂、四面歇山頂、捲棚歇山頂等式樣,單檐歇山頂僅有一重屋頂,迄今所見年代最早的單檐歇山頂為五台山唐代南禪寺大殿。重檐歇山頂則是在單檐歇山頂的下方再加上一層屋檐,與廡殿頂第二檐大致相同。如天安門,故宮太和門、保和殿、乾清門等,都是典型的重檐歇山頂。四面歇山頂是由兩個歇山頂用十字脊的方式相交所構成的屋頂,亦稱“歇山式十字脊頂”。北京故宮角樓是典型代表。捲棚歇山頂是指沒有正脊,而採用捲棚脊的方式建造的歇山頂,又稱“歇山式捲棚頂”。這種屋頂比較柔和,富於變化,常用於非正式皇室離宮。如承德避暑山莊宮殿,就多捲棚歇山頂。在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的樣式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其中重檐歇山頂等級高於單檐廡殿頂,僅低於重檐廡殿頂,而單檐歇山頂則低於單檐廡殿頂,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後來有些民宅也開始使用歇山頂。歇山式的屋頂兩側形成的三角形牆面,叫做“山花”。 [7] 

歇山頂等級象徵

在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的樣式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其中重檐歇山頂等級高於單檐廡殿頂,僅低於重檐廡殿頂,而單檐歇山頂低於單檐廡殿頂,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後來也有些民宅開始使用歇山頂。

歇山頂結構

就形式來説,歇山頂較人字頂多了山面位置與轉角的變化。就柱網關係來看,歇山頂兩山出披檐的方式,有僅在兩山加披檐(即所謂“廈兩頭”)及建築四周均加出檐兩種方式。因之,對歇山頂構架形式的分析,除主體構架外,實需要關注披檐與轉角的作法。 [9] 

歇山頂裝飾

歇山頂共有九條屋脊,即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因此又稱九脊頂。若加上山面的二條博脊,則共應該有脊十一條。 [2]  由於其正脊兩端到屋檐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其上半部分為懸山頂硬山頂的樣式,而下半部分則為廡殿頂的樣式。歇山頂結合了直線和斜線,在視覺效果上給人以稜角分明、結構清晰的感覺。
歇山頂 山花 歇山頂 山花
歇山式的屋頂兩側形成的三角形牆面,叫做山花。山面有博風板,山花和博風之間有段距離,可形成陰影。為了使屋頂不過於龐大,山花還要從山面檐柱中線向內收進是,這種做法叫收山
歇山頂屋脊上有各種脊獸裝飾,其中正脊上有吻獸望獸,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戧獸仙人走獸,其數量和用法都是有嚴格等級限制的。

歇山頂應用發展

四面歇山頂的北京故宮角樓 四面歇山頂的北京故宮角樓
由歇山頂的基本樣式加以延伸,可以演變出四面歇山頂、捲棚歇山頂等變體。所謂四面歇山頂是由兩個歇山頂用十字脊的方式相交所構成的屋頂,也稱歇山式十字脊頂,北京故宮的角樓是典型代表。
捲棚歇山頂是指沒有正脊,而採用捲棚脊的方式建造的歇山頂,又稱歇山式捲棚頂。這種屋頂比較柔和,富於變化,常用於非正式的皇室離宮,例如承德避暑山莊的宮殿,就多捲棚歇山。
屋頂形制 屋頂形制
在明清時代,許多蘇州園林在亭的建造過程中,也應用了歇山頂這樣的形制。蘇州明清園林中尚存的較具代表性的歇山頂亭,多集中分佈在古城區保存較好的一些私家園林中,尤以較具代表性的拙政園、留園、滄浪亭、怡園等大型私家園林為常見,這些園林中的歇山頂亭種類繁多,文化與藝術價值也更高。此外,在一些大型風景園林中歇山頂亭也有較為廣泛的分佈,如虎丘風景區中的真娘墓亭、天平山風景區中的逍遙亭及恩綸亭等。
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
這些歇山頂亭既具有江南地區傳統建築的普遍表象,又各自有着一定的差異,形成豐富的建築文化特徵。
歇山頂亭平面形狀較為簡單,一般選取矩形或方形,亦有少量為扇形及組合形。矩形平面在歇山頂亭中運用最多,一般為四柱構成的單開間,但亦有三開間,亭的開間與進深尺度選取十分靈活。扇形平面在蘇州明清園林歇山頂亭中並不多見,較典型的為拙政園中的與誰同坐軒,其扇形的弧面形狀與池岸相協調,典雅中透着柔美,充滿詩情畫意。該亭不論形式上還是做法上均較為獨特,具有較高的歷史與學術研究價值。還有的歇山頂亭平面形狀為方形(或矩形)與方形(或矩形)相疊加組合而成,如拙政園中的涵青亭、聽楓園中的適然亭。組合形平面的歇山頂亭佈局靈活,體型變化多樣,使歇山頂亭的造型更加豐富多彩。 [3] 

歇山頂建造方法

“歇山頂”是清代的稱呼,宋代稱此種屋頂為“九脊殿”或“廈兩頭造”。
廈兩頭造的具體做法在宋《營造法式》中沒有正面述及,按照實例,當時的結構方式大致是在建築山面柱頭鋪作之上施用乳獻或丁狀,橫跨稍間與相鄰一縫屋架相交。丁狀是一頭搭在山面的鬥棋或糖柱上,另一頭搭在橫樑上與其丁字相交的梁;乳狀則是一頭搭在山面的鬥烘或糖柱上,另一頭搭在內柱的鋪作上或插入內柱柱身的梁。在丁獻或乳獻上放置矮柱或其他支撐構件(如札牽、鬥棋等)。在矮柱或其他構件上,與屋身梁獻方向一致,施一平博,以承擔山面糖橡的尾部,在矮柱上再施一道乳狀,其上放置必要的構件以承擔與屋身梁狀方向一致的相應橡數的梁樁。在此梁獻以上橫跨稍間的搏子乃要出際,出際的尺寸由此架樑算起,無論是殿堂還是廳堂,均為一百五十分,出際的博頭上要安搏風板,搏風板的尺寸可參照懸山頂部分。
清代官式歇山頂的通常做法是橫貫稍間使用順扒梁或順挑尖梁,順扒梁是兩端一端或放在橋或樑上並與正身樑架成垂直交角的梁,順挑尖梁一頭放在柱頭柱上一頭搭在桁或樑上與主要樑架成垂直交角的梁。順扒梁或順挑尖梁的斷面高為六點五斗口,寬為五點二斗口。在順樑上退入一步架處,安放交金墩,交金墩上承採步金梁,與順梁垂直,採步金上皮與下金橋上皮平,兩頭與桁相交,採步金梁頭做成桁的樣子,稱作假桁頭。在採步金梁的外側,按照橡子分位打出一列洞以承兩山橡尾。採步金上在與屋中部樑架相應的位置疊架瓜柱和梁,各梁的名稱與相對應的樑架名稱相同,最上面施三架樑和脊瓜柱交金墩的高按照具體情況定出,長為四點五斗口,寬比上層梁寬少兩寸。採步金的斷面高七鬥口加上長的百分之一,寬為六鬥口。
歇山頂上半部分類似懸山頂,其挑山橋外端由山面的正心桁中心起向內收一桁徑,這種做法謂之“收山”,收山做法可使挑山橋挑出的不致過遠,從而保證構架的穩定性。挑山桁下用燕尾坊,外安搏風板。也可將歇山頂的上半部分做成硬山的樣子,即由山面正心中心起向內收一桁徑施踏腳木,踏腳木正中施草架柱子,柱上端頂住脊桁,柱的中部在與金桁相應的分位施穿梁,穿梁兩端與金桁頭相交。這種做法可以解決因挑山太遠挑山桁不勝重負的問題,較之懸山式的處理更為結實牢靠。脊桁、金橋端頭要與踏腳木外皮取齊,並沿着脊和金橋的端頭施搏風板,在搏風板與踏腳木圍成的三角形間,用山花板將草架柱子和穿梁等封在裏面,山花板外皮與踏腳木外皮齊。踏腳木斷面高四點五斗口,寬三點六鬥口。草架柱子斷面寬二點三鬥口,厚一點八斗口。穿梁斷面高二點三鬥口,寬一點八斗口。山花板厚為一斗口。
施用山花板的做法是一種較為高級華麗的處理方式。民間的歇山頂做法不一定與上敍方式相同。在江南一帶,我們常可以看到將稍間做的較窄,建築前後均做軒,由截直接架在角柱和靠近角柱的金柱之上,而山面的糖橡尾則搭在次間的樑架上,歇山頂的上半部分的擦條也可以不挑出,成為硬山頂的樣子。此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構成歇山頂的結構方式,一般説來,民間工匠所建造的歇山頂形象比較輕巧活潑。 [10] 
參考資料
  • 1.    歇山頂  .築龍建築知識[引用日期2015-04-15]
  • 2.    潘谷西.中國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283
  • 3.    蘇州明清園林中歇山頂亭大木構架特徵研究  .萬方[引用日期2017-11-01]
  • 4.    餘俊良,林哲.肇慶梅庵大雄寶殿歇山頂復原研究[J].建築與文化,2022,No.221(08):186.
  • 5.    湯豔傑. 試論明清建築中的歇山頂[J]. 重慶建築, 2017, 第16卷(9):11-15.
  • 6.    湯豔傑. 試論明清建築中的歇山頂[J]. 重慶建築, 2017, 第16卷(9):11-15.
  • 7.    王巍著.中國考古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03:第16頁
  • 8.    郭華瑜著.中國古典建築形制源流: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02:第115頁
  • 9.    林世超著,台灣與閩東南歇山殿堂大木構架之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09,第22頁
  • 10.    喻維國,王魯民編著.中國木構建築營造技術: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3.05: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