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

鎖定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即原電機工程系,創建於1932年。大批基礎紮實、知識面寬、適應能力強的畢業生已成為我國各條戰線上科技和管理方面的棟樑。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該系早已突破了傳統的學科範圍,在電氣工程的基礎上,擴展到計算機、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系統工程、信息科學等新科技領域,開拓了許多新的研究方向。
根據電機系學科結構和發展的需要,1988年電機系系名改為“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
中文名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
外文名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Tsinghua University
簡    稱
電機系
創辦時間
1932年秋
辦學性質
公立
學校特色
教育部直屬,副部級大學
專職院士數
盧強、韓英鐸
類    型
211,985,C9
所屬地區
北京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歷史沿革

1932年,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簡稱電機系)原名電機工程學系,成立於1932年秋,首任系主任由清華工學院院長顧毓琇教授兼任。第一年由外系轉來二年級學生7名,招收一年級新生31名。
1934年,設立電力和電訊兩個組,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動工興建電機工程館,1935 年落成。當時,全系學生最多時共103人; 1935年,第一屆畢業生3人;1935~1937年,畢業生總數27人。作為發起單位之一,創立中國電機工程學會。
1937年,“七·七”事變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 組成長沙臨時大學,電機系隨校南遷。
1938年,西南聯合大學在昆明成立。聯大電機系1939年附設電訊專修科,學制為兩年,培養了抗戰時期急需的電訊人才。聯大電機系造就了大批人才。電機系和物理系的部分教師組成無線電研究所。
1946年,抗戰勝利後,清華大學恢復全國招生,電機系隨校回遷清華園,錄取的學生最多,共一百幾十名。當時,電機系在工學院有較大影響,有“土木系老、電機系難考”之説。
1952年,北京大學工學院的電機工程系併入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按學校做出的調整,電訊組獨立出去,成立了清華大學無線電工程系。電機系設立電機及電器、發電配電網及配電系統和工業企業電氣化三個專業,另設有發電和輸配電兩個專修科,全系共招收新生約300名。學習蘇聯,配合專業設置和教學建設,設立“電力機械”、“發電及輸配電”、“工業企業電氣化”、“基本電工”、“電工學” 等五個教研組。
1953年,6位蘇聯專家先後來電機系工作,在課程教學、實驗室建設、科研以及指導研究生等方面給予援助。之後的幾年間,電機系也選派了多名教師赴蘇聯進修或攻讀副博士研究生。高景德因研究遠距離輸電用凸極同步電機成果出眾,破格答辯成為獲蘇聯博士學位第一人。
1953年起截至1966年,電機系招收培養研究生約150名(因國家還未建立學位制度,有學籍,無學位)。
1955年,電機系的專業設置調整為“電機及電器製造”、“發電及輸配電工程”、“高電壓工程”、“工業企業電氣化”等四個專業,並完成了一輪五年制本科教學的各主要環節培養。在教研組設置上,也調整為8個, 分別是“電機”、“電器” 、“發電”、“輸配電”、“高壓”、“工企”、“基本電工”和“電工學”。
1956年,國家部署開展“兩彈一星”研製工作。電機系與工物系、無線電系等共同為發展相關新專業做出貢獻,先後建立了“自動學與遠動學”、“運籌學” 教研組,承擔了計算機專業主要專業課的教學任務,參加了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籌建工作,在錢學森先生指導下開辦了“運籌學”專業,招收了兩個班的學生,開辦了“自動化” 研究班, 招收了90 名學員。
1958年,東、西主樓落成,電機系從電機館遷入西主樓。同年7月,按學校做出的調整, 以自動學與遠動學教研組為基礎,成立了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 即現在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1960年,“電力系統動態模擬實驗室”建成投入運行。1963年經原高教部批准,成立了“電工科學研究所”。本科生學制有所變化。1953級和1954級本科生為五年制,1955級、1956級和1957 級本科生為五年半制,1958級和1959 級本科生為六年制。1958至1959年,舉辦了兩期幹部進修班,學制為兩年。這一時期,本科生每年招生180~200 人,同時招收了一批朝鮮、越南和老撾等國的留學生。
1970年,按學校做出的調整,原電機系的“工業企業電氣化教研組” 及“工企專業”和“電子學教研組”與原動力機械系的“熱工儀表自動化教研組”及“熱工專業”組建了工業自動化系,即現在的自動化系。原電機系“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電機制造”、“高電壓工程”、“基本電工”和“電工學”等五個教研組與原動力機械系的“鍋爐”、“燃氣輪機”和“ 熱工學”等三個教研組組建了電力工程系。
1978年,電機系發電、高壓、電機三個專業恢復招生,學制為五年。我國恢復研究生招生,電機系當年招收研究生22名。同年11月,電力工程系分為電機工程系和熱能工程系兩個系。原電機系中的五個教研組(發電、高壓、電機、基本電工、電工學)和三個專業(發電、高壓、電機)恢復為電機工程系。
1981年,國家建立學位制度。電機系的“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電機及其控制”、“高電壓技術”、“理論電工”四個二級學科點, 獲得全國首批碩士學位和首批博士學位授予權。作為發起單位之一,創立中國電工技術學會。
1982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電機系設立“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專業, 招收一個班約30名本科生。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學科點分別於1981和1986年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
1988年,電機系的系名改為“ 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
1989年,“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電機及其控制”、“高電壓技術”、“理論電工”四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點, 且名列全國同類學科點第一名。電機系鋭意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將原電力系統自動化、高電壓技術、電機三個本科專業,合併為一個寬口徑“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得到國家教委認可,列入了全國本科專業推薦目錄。
1991年,電力電子技術二級學科點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國家首次表彰695名做出突出貢獻的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 其中電機系佔7位。
1995年,“電力系統及大型發電設備安全控制和仿真”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清華大學,於1989年經國家計劃委員會批准立項, 1995年10月17日通過國家驗收,是我國電氣工程領域的首批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電機系電工學科在全國綜合評估中,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綜合水平等各個分項成績均名列全國第一名。
1996年,電機系電工學科點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立為全國首批按一級學科授權的試點單位之一。電力電子技術二級學科點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1997年,全國學科調整,電工一級學科改名為電氣工程學科;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學科更名為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並升級為一級學科。當年,電機系研究生入學人數達150多名,首次與本科生入學人數持平。教學成果“面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培養高質量電工學科高層次人才”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1999年,電機系與自動化系、核研院、微電子所等單位共同建立了清華大學“電力電子工程研究中心”。
2001年,“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專業獨立出去,成立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
2005年,教學成果“優化理論課程,強化實踐環節——電力系統本科專業課改革”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0年,國內率先完成電氣工程學科國際評估,評估結論包括:“電機系對中國電力系統和電工設備製造業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電機系開設的電力工程課程具有最高的質量”; “電機系大多數課題組具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水平”等。
2017年,電機系牽頭成立本科“能源與電氣大類”,同年成立“能源互聯網國際班”,進行本科招生。
2018年,電機系3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其中“複雜電網自律-協同自動電壓控制關鍵技術、系統研製與工程應用”獲一等獎。
2019年,電機系將電氣工程學術型碩士全部轉型為電氣工程(能源互聯網方向)專業碩士。電機系開始招收工程博士生。 [6]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院系簡介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擁有一級學科電氣工程”下屬的全部五個二級學科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機與電器電工理論與新技術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五個二級學科均各自首批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前四個在1989年和2002年均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
1996年,該系成為國家首批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的試點單位。在2003年電氣工程一級學科評估中,該系電氣工程學科不僅整體水平獲得全國第一,並在學術隊伍、科研成果、人才培養、學術聲譽所有四個單項中均名列全國第一。2006年該系電氣工程學科又以滿分100分的成績獲得一級學科評估全國第一。
該系擁有“電力系統與發電設備控制與仿真”國家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在2003年的評估中被評為優秀。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師資力量

電機系擁有中科院院士1位(盧強,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位(韓英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1位(宋永華),IEEE Fellow 5位 (盧強、何金良、宋永華、張伯明,梅生偉),IET(IEE) Fellow 12名(關志成、董新洲、宋永華、趙爭鳴何金良梅生偉孫宏斌康重慶曾嶸閔勇、王贊基、梁曦東),國家級教學名師1位(孫宏斌),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 人(孫元章、梁曦東、何金良、梅生偉,孫宏斌、康重慶、曾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1人(袁建生),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0人(周遠翔、孫宏斌、曾嶸、劉文華、康重慶、姜齊榮、沈沉吳文傳於歆傑肖曦)。另外還聘請16位兼職教授,3名客座教授。
類別
人數
人員
中科院院士
1
盧強(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1
韓英鐸
IEEE Fellow
9+1
盧強、何金良、宋永華(雙聘)、
張伯明、梅生偉、康重慶、董新洲、
趙爭鳴、孫宏斌、吳文傳
IET(IEE) Fellow
28+1
關志成、董新洲、宋永華(雙聘)、
趙爭鳴、何金良、梅生偉、孫宏斌、康重慶、
曾嶸、閔勇、王贊基、梁曦東、黃松嶺、周遠翔、吳文傳、
黨智敏、魯宗相、謝小榮、李永東、郭慶來、劉鋒、
孫凱、鄭澤東、宋強、張波、程林、陳啓鑫、魏韡、胡偉
國家級教學名師
1
孫宏斌 [11]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研究所設置

研究所設置
研究所名稱
所長
副所長
電力系統研究所
劉鋒、胡澤春
柔性交流輸配電系統研究所
宋強、魏應冬
高電壓及絕緣技術研究所
張波、羅海雲
電力電子與電機系統研究所
桂林、王奎
電氣新技術研究所
易陳誼、吳錦鵬
實驗教學中心
畢大強
段玉生、朱小梅 [3]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科學研究

2017年縱向科研項目支持規模和層次創新高,高水平論文數達歷年最高水平。新籤各類縱向課題58項,總合同額14942萬元。其中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3項,合同額11920萬元。獲批國家自然基金29項,總經費4285萬元。與行業骨幹企業深化戰略合作科研,清華能源互聯網研究院蓬勃發展。和國內外企事業繼續保持良好合作關係,新籤橫向項目131項,總合同額17874萬元。新籤合同數和合同額全校名列前茅,平均單項合同額大幅上升。
2017年發表SCI論文178篇,獲授權發明專利135項,均創歷史新高。獲各類科研項目獎勵19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其中,閔勇教授牽頭完成的“大型互聯電網阻尼特性在線分析與控制技術及應用”、董新洲教授牽頭完成的“電力線路行波保護關鍵技術及裝置”兩項成果雙雙獲得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7]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科研團隊

科研團隊
團隊名稱
負責人
大容量電力電子與新型電力傳輸
電磁檢測與設備性能安全評估
電力系統保護
複雜能源網絡能量管理與運行調控
孫宏斌
交直流互聯電網態勢感知與裝備技術
能源市場與規劃運營
氣體放電等離子體及應用
先進電能變換與電氣化交通系統
現代電力能源系統安全控制與高效運行
新能源電力系統動態分析與運行
先進電磁材料及系統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相關機構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科研成果

一, 2010年以來獲國家獎情況(按獲獎年度由近及遠排序)
年度
項目名稱
人員
獎勵名稱
2017
電力線路行波保護關鍵技術及裝置
董新洲,施慎行,王賓
國家技術發明獎
2017
大規模風電聯網高效規劃與脱網防禦關鍵技術及應用
胡偉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7
大型互聯電網阻尼特性在線分析與控制技術及應用
閔勇,陸超,陳磊,韓英鐸,徐飛
國家技術發明獎
2017
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
周遠翔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7
特大型交直流電網技術創新及其在國家西電東送中的應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6
電網大面積污閃事故防治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
梁曦東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6
大型汽輪發電機組次同步諧振/振盪的控制與保護技術、裝備及應用
謝小榮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5
通信局(站)系統防雷接地理論創新及技術突破與國內外應用
何金良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5
電網雷擊防護關鍵技術與應用
曾嶸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2
特高壓交流輸電關鍵技術、成套設備及工程應用
王祥珩,王維儉,王善銘,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2
交流電機系統的多回路分析技術及應用
桂林,孫宇光,畢大強 [8]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近兩年獲省部級獎情況
年度
項目名稱
人員
獎勵名稱
2017
新能源電力系統需求側靈活資源的優化與控制理論
宋永華,胡澤春,林今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
2017
適應大規模新能源集中併網的調度運行控制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
甘肅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7
新能源多層級接入的弱外聯區域智能電網技術研究和集成應用
王彬
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
2017
特高壓GIS變電站特快速瞬態過電壓防護關鍵技術及應用
劉衞東
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
2017
電動汽車與電網互動技術與應用
胡澤春
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
2017
大型接地網多維度評價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張波
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
2017
電動汽車及充電設施建設運營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胡澤春
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
2017
變流器限流保護系統控制裝置及其限流控制方法
畢大強
中國專利獎
2017
高性能級聯型高壓大容量變頻調速系統研發與應用
李永東,王奎,鄭澤東
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7
小型化的4G移動通信系統防雷關鍵技術理論創新及國內外應用
何金良
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7
考慮資源和電網適應性的風電優化規劃與運行控制技術及應用
張寧
遼寧省科學技術獎
2016
網源友好的多維協同有功調控系統關鍵技術及其應用
吳文傳,張伯明,孫宏斌,
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科學技術獎
王彬,郭慶來
2016
源網友好型大規模風電運行控制關鍵技術及應用
吳文傳,王彬
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
2016
基於合作博弈理論的安全和經濟協調的自動電壓控制方法
孫宏斌,郭慶來,張明曄,
中國專利獎
張伯明,吳文傳,王彬
2016
源網協同的大規模風電優先調度與安全防禦技術及應用
吳文傳,王彬,王賓
吉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6
複雜電網自律-協同無功電壓自動控制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
孫宏斌,郭慶來,張伯明,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吳文傳
2016
風電場、光伏電站集羣控制系統研究與開發
魯宗相,喬穎
甘肅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6
“互聯網+”智慧能源助推中國能源革命戰略研究
陳啓鑫,高峯,胡軍,
國家能源局軟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郭慶來,張絢
2016
智能高壓開關設備研製及工程應用
高文勝,劉衞東
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
2016
南方電網功率振盪的廣域監視和防禦決策系統研究與應用
陳磊,閔勇,徐飛
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
2016
高壓大容量多端柔性直流輸電關鍵技術開發、裝備研製及工程應用
宋強,劉文華
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
2016
以電網低碳化為特徵的智能電網綜合集成技術研究與示範
康重慶,吳文傳
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
2016
複雜電網自律-協同無功電壓自動控制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
孫宏斌,郭慶來,張伯明,
教育部技術發明獎
吳文傳,王彬
2016
智能高壓開關設備關鍵技術及其應用
高文勝
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6
變電站雷電侵入暫態電壓的全絕緣監測技術研究與應用
曾嶸,莊池傑,汪海,
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牛犇
2016
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GIS設備VFTO特性試驗與仿真及工程應用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2016
集羣風電-串補輸電系統次同步諧振機理及治理對策研究和應用
謝小榮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2016
750kV輸電線路行波保護技術及應用
董新洲,王賓,施慎行
陝西省科學技術獎
2016
電力線路行波保護關鍵技術及裝置開發應用
董新洲,施慎行,王賓,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孔瑋,崔柳,許飛,
羅澍忻
2016
特高壓交直流混聯受端電網安全風險及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梅生偉,黃少偉
河南省科技進步獎 [8] 
近10年來,電機系每年授權的專利數量持續增加,其中專利類型主要包括髮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2008年授權專利30餘項,2016年授權專利數量達到120餘項,2017年授權專利數量146項,其中多項專利體現了我係在相關領域較高的研究水平。 [9] 
近年來,電機系師生出版相關著作並發表相關論文。2015年發表著作10部,發表國內外期刊和會議論文833篇,2016年發表著作10部,發表國內外期刊和會議論文758篇。2017年發表著作10部,論文863篇。 [10]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管理機構

行政
主任:
副主任:
朱桂萍陸超、餘佔清
主任助理:
胡偉、孫凱、張品佳、李冰洋(掛職)
辦公室主任:
胡偉 [1] 
黨委
書記:
副書記:
黨辦主任:
李琦
黨委委員:
於歆傑、劉琳、孫凱、陸超吳文傳、餘佔清、張靈、鄭澤東鍾海旺康重慶、董嘉佳 [1] 
學術委員會
主任:
孫宏斌
副主任:
秘書:
委員:
學位分委員會
主席:
副主席:
秘書:
委員:
教學委員會
主任:
秘書:
林今
委員: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歷屆領導

歷屆系主任
歷屆系主任
任職時間
1932.1~1935.1
1935.1~1937.1
趙友民
1938.5~1940.4
倪俊
1940.4~1942.5
1942.4~1945.5
1945.4~1945.11
葉楷(未到任)黃眉(代理)
1945.4~1948.5
1948.4~1966.5
楊秉壽
1978.11~1984.5
1984.5~1989.3
1989.3~1995.5
1995.5~2001.6
2001.6~2008.1
2008.1~2014.5
2014.5~2018.9
2018.9~今 [2] 
歷任系黨委(總支)書記
歷任系黨委(總支)書記
任職時間
楊秉壽(教工支部)
1953.1~1955.1
呂森
1955.1~1957.8
1957.8~1957.11
1957.12~1962.10
王遵華
1962.10~1966.6
張思敬(代理)
1965.1~1965.8
蔣企英
1971.11~1978.11
文學密
1978.11~1984.5
楊秉壽
1984.5~1987.7
1987.7~1993.2
1993.2~1993.11
1993.11~1995.9
1995.9~2000.4
2000.4~2006.12
趙偉
2006.12~2016.6
2016.6~2018.10
2018.10~今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