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文字溯源
編輯古代的“深”字,是個左右結構的形聲字兼會意字。甲骨文(新附①)左部為“水”,作形符,表示這個字的本義跟水有關。右邊的“𥥍(或作罙)”字是聲符,讀shēn。這兩個字形組合在一起,指“水從水面到水底的距離很大”。因表示水深的距離,所以“深”字用水作形符。聲符“𥥍(罙)”也有表意作用。古代的“𥥍(罙)”字是個會意字,像手執火把進入洞穴中以探索其深淺之意。後“𥥍(罙)”字作了偏旁,探尋之義另加提手旁寫成“探”,幽深之義另加三點水寫成“深”,“𥥍(罙)”既表示音讀,也表示探索水深的意思。由此可見“深”是由“𥥍(罙)”字衍生出來的,所以“深”字用“𥥍(罙)”字作聲符並會意。
春秋戰國以後,字形分兩路發展。一支像人手的筆畫與下部的兩點整合,像“木”字,漢隸“穴”上部一點逐漸消失,隸定作“深”。另一支原像人手的筆畫變成一個弧線,同時下部分叉,像“火”字。隸定後寫作“㴱”。現代漢字簡化時,規定“深”為正體,“㴱”作為異體淘汰。
[5-6]
按照《説文解字》的解釋,“深”原是一條河的名字,但這一意義即便是在古代也很少使用,現代可以説是已經消亡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深最常用的是它的形容詞的用法,指從上到下或從外到裏的距離大,跟“淺”相對。例如唐代詩人李白在《贈汪倫》一詩中寫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潭水之深指從水面到水底的距離,是從上到下的距離。
“深”除了表示具體空間距離外,也可以表示抽象的距離。如:“這部書寫得深入淺出,可以雅俗共賞。”這裏的深表示對內容的理解很深刻,這種深是抽象的。又如:“他們兩個交情很深。”深指感情深厚,也是抽象的。其他像“深思熟慮”“深情厚意”等,深都是指抽象的距離。
深詳細釋義
編輯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shēn | 形容詞 | 從表面到底或從外面到裏面距離大(跟“淺”相對)。 | deep | 《詩經·邶風·穀風》:“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晉·陶潛《歸園田居》詩之一:“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魏巍《東方》第三部第十四章:“但是雪很深,山徑完全被大雪掩蓋住了。” | 深度;深水;深淵;深入; 深山;深不可測 |
(道理、含義等)精微,不易理解(跟“淺”相對)。 | deep; profound | 晉·何劭《雜詩》:“道深難可期,精微非所慕。” 葉聖陶《倪煥之》四:“小學校裏的功課到底不是深文大義,沒有什麼難教。” | 深奧;高深;博大精深 | ||
〈文言〉指人的性格內向。 | 《燕丹子》捲上:“臣所知田光,其人深中有謀。” | ||||
深知;精通。 | intimate | 《禮記·經解》:“其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 | |||
情意厚。 | 《禮記·樂記》:“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 葉聖陶《倪煥之》十五:“從你的慧心,從你的深情,我斷定你一定會知道。” | 深情厚意;一往情深 | |||
時間距離長;歷時久。 | late | 唐·白居易《琵琶行》:“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巴金《春》二:“這夜深,還往哪兒去?” | 深夜;深秋;年深日久;深更半夜 | ||
(顏色)濃(跟“淺”相對)。 | deep;thick; dark | 唐·韋莊《河傳》詞:“花深柳暗,時節正是清明。” 老舍《駱駝祥子》三:“跟着,東方的早霞變成一片深紅。” | |||
透徹;深刻(跟“淺”相對)。 | profound; deep |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 宋·辛棄疾《美芹十論·防微》:“古之為國者,其慮敵深,其防患密。” | 深究;深思;深謀遠慮;發人深省 | ||
〈文言〉重大,重要。 | great |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位益高者責益深。” | |||
深重;嚴重。 | serious | 《韓非子·喻老》:“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 深仇大恨 | ||
〈文言〉嚴酷,苛刻。 | harsh | 漢·陸賈《新語·至德》:“豈恃堅甲利兵,深刑刻法,朝夕切切而後行哉?” 《漢書·刑法志》:“深者獲功名,平者多後患。” | |||
〈文言〉險要。 | 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道里遼遠,山川阻深。” | ||||
〈文言〉茂盛。 | thick | 《三國志·魏志·李典傳》:“南道狹窄,草木深。” 唐·杜甫《春望》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文言〉充分;多。 | ample | 唐·韋莊《菩薩蠻·勸君今夜須沈醉》詞:“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 |||
名詞 | 指從上到下或從外到內的距離。 | depth | 《儀禮·覲禮》:“四門壇,十有二尋,深四尺。” | ||
〈文言〉凹陷。 | 《周禮·考工記·鳧氏》:“為遂,六分其厚,以其一為之深而圜之。” | ||||
古水名。為今湘水支流之一的瀟水。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深水》:“深水出桂陽盧聚。” | ||||
(Shēn) 姓氏用字。 | |||||
動詞 | 〈文言〉隱藏。 | hide | 《周禮·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 南朝·謝幾卿《答湘東王書》:“鬼谷深棲,接輿高舉。” | ||
〈文言〉深入。 | 《左傳·僖公十五年》:“晉侯謂慶鄭曰:‘寇深矣,若之何?’” 《孫子·九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 | ||||
〈文言〉加深。 | 《左傳·莊公二十六年》:“夏,士蒍城絳,以深其宮。” | ||||
〈文言〉疏浚。 | 《國語·吳語》:“餘沿江溯淮,闕溝深水,止於商魯之間。” 《漢書·溝洫志》:“按經義治水,有決河深川,而無堤防雍塞之文。” | ||||
〈文言〉超過。 | 《史記·商君列傳》:“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 | ||||
副詞 | 極力;非常。 | very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漸江水》:“山水之趣,尤深人情。”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道士》:“聞居士揮霍,深願求飲焉。” | 深知;深愛;深信不疑;深孚眾望 |
深古籍釋義
編輯深説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式針切(shēn)
深水①。出桂陽南平②,西入營道③。從水罙聲。
〖註釋〗①深水:即今湘水支流之一的瀟水。今瀟水上源至江華瑤族自治縣一段仍稱深水。②南平:《漢書·地理志》桂陽郡有南平縣,在今湖南藍山縣東。③營道:《漢書·地理志》營道縣屬零陵郡,即今湖南寧遠縣地。
[10]
深説文解字注
“深水。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注:桂陽郡南平,零陵郡營道,二志同。今湖南桂陽州藍山縣縣東五里有南平城。《水經》曰:深水出桂陽盧聚,西北過零陵營道縣、營浦縣、泉陵縣,至燕室,邪入於湘。酈雲:桂陽縣本隸桂陽郡,後割屬始興縣,有盧溪。盧聚山在南平縣之南,九疑山之東。玉裁謂盧聚山在南平之南。經舉其遠源,許舉其近源。洭出慮聚,南流入海。深出盧聚,西北流入湘,以入江。是分馳不同也。湘水篇經、注皆不言深水。蓋呂忱言深水導源盧溪,西入營水,亂流營波,同注湘津,故湘水篇言營不言深耳。今深營二水源委未聞。漢營道、營浦縣皆氏於水。以字林訂説文,則當作入營,不必有道字。泉陵縣即今湖南永州府零陵縣。今瀟水合諸水於此入湘,深水營水在其中也。
深廣韻
式針切,平侵書 ‖罙聲侵3部(shēn)
深,遠也。又水名,出桂陽南平。式針切。二。
式禁切,去沁書 ‖罙聲侵3部(shèn)
深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 深;部外筆畫:8
古文:𣸧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式針切,音𦸂。水名。《説文》:水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
又邃也。《增韻》:深者,淺之對。《詩·邶風》:深則厲,淺則揭。
又深微也。《易·繫辭》: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
又藏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
又衣名。《禮·深衣》疏: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
又州名。《韻會》:後漢博陸郡,隋置深州。《廣輿記》:今屬真定府。
深字形書法
編輯深字形對比
深書寫演示
❶“氵”窄“罙”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罙”低。❷“氵”第二點偏左,在橫中線上側。❸“罙”,“㓁”居上寬扁,第三筆撇在豎中線;“木”居下寬大,橫筆在橫中線,豎筆緊貼豎中線右側,撇、捺收筆持平。
[14]
深書法欣賞
深音韻集成
編輯深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ɕ | i̯əm | |
王力系統 | 侵 | ɕ | ǐəm | |
董同龢系統 | 侵 | ɕ | jəm | |
周法高系統 | 侵 | stʰ | jiəm | |
李方桂系統 | 侵 | sth | jəm | |
西漢 | 侵 | |||
東漢 | 侵 | |||
魏 | 侵 | jəm | ||
晉 | 侵 | jəm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侵 | jəm | |
北魏後期北齊 | 侵 | jəm | ||
齊梁陳北周隋 | 侵 | jəm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ɕ | i̯əm | |
擬音/王力系統 | ɕ | ǐěm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ɕ | jem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ɕ | iɪm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ś | jəm | ||
深韻書集成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深 | 深 | 深 | 平聲 | 下平二十一侵 | 書 | 開口呼 | 三 | 全清 | 式針切 | ɕjem | |
深 | 深 | 去聲 | 五十二沁 | 書 | 開口呼 | 三 | 全清 | 式禁切 | ɕjem | |||
集韻 | 深 | 深 | 平聲 | 下平二十一侵 | 書 | 開口呼 | 三 | 次清 | 式針切 | ɕiem | ||
深 | 深 | 去聲 | 五十二沁 | 書 | 開口呼 | 三 | 次清 | 式禁切 | ɕiem | |||
禮部韻略 | 平聲 | 侵 | 式針切 | |||||||||
去聲 | 沁 | 式禁切 | ||||||||||
增韻 | 平聲 | 侵 | 式針切 | |||||||||
去聲 | 沁 | 醜禁切 | ||||||||||
去聲 | 沁 | 式禁切 | ||||||||||
中原音韻 | 深 | 陰平 | 侵尋 | 審 | 齊齒呼 | 全清 | ʂiəm | |||||
中州音韻 | 平聲 | 尋侵 | 賖針切 | |||||||||
洪武正韻 | 深 | 平聲 | 二十侵 | 審 | 所 | 全清 | 式針切 | ʃiəm | ||||
闖 | 去聲 | 二十沁 | 穿 | 醜 | 次清 | 醜禁切 | tʃ‘iəm | |||||
深 | 去聲 | 二十沁 | 審 | 所 | 全清 | 式禁切 | ʃiəm | |||||
分韻撮要 | 深 | 陰平 | 第十七金錦禁急 | 審 | ||||||||
深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 方言點 | 聲母及韻母 | 調值 | 調類 | 備註 |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ʂən | 55 | 陰平 |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ʂẽ | 213 | 陰平 | 文讀 |
tʂʰẽ | 213 | 陰平 | 白讀 | ||
官話(中原官話) | 西安 | ʂẽ | 21 | 陰平 |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sən | 55 | 陰平 | |
官話(西南官話) | 成都 | sən | 44 | 陰平 | |
官話(江淮官話) | 合肥 | ʂən | 212 | 陰平 | 文讀 |
tʂʰən | 212 | 陰平 | 白讀 | ||
官話(江淮官話) | 揚州 | sən | 21 | 陰平 | |
晉語 | 太原 | səŋ | 11 | 平聲 | |
吳語 | 蘇州 | sən | 44 | 陰平 | |
吳語 | 温州 | saŋ | 44 | 陰平 | |
湘語 | 長沙 | sən | 33 | 陰平 | |
湘語 | 雙峯 | ɕiɛn | 55 | 陰平 | |
贛語 | 南昌 | sən | 24 | 陰平 | |
客家話 | 梅縣 | tsʰəm | 44 | 陰平 | |
粵語 | 廣州 | ʃɐm | 53/55 | 陰平 | |
粵語 | 陽江 | ʃɐm | 33 | 陰平 | |
閩語(閩南片) | 廈門 | tsʰim | 55 | 陰平 | |
閩語(閩南片) | 潮州 | tsʰim | 33 | 陰平 | |
閩語(閩東片) | 福州 | tsʰiŋ | 44 | 陰平 | |
閩語(閩北片) | 建甌 | tsʰeiŋ | 54 | 平聲 |
- 參考資料
-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1-29]
- 2. 劉釗 編纂.新甲骨文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2:624
- 3. 深 .漢典[引用日期2015-07-22]
- 4. 平水韻 十二侵 .搜韻[引用日期2020-01-29]
- 5.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66
- 6. 顏煦之 編著.一字一世界QRS[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84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420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153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3[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781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507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1-29]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18;449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579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08
- 15.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2]
- 16.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2]
- 17.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29]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82
- 19. 楊琳編.漢字形義與文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08:313-315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