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淡淡的血痕中

鎖定
《淡淡的血痕中》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這首詩通過明寫“造物主”的行為,暗指段祺瑞軍閥政府的醜惡形象,揭露了軍閥色厲內荏的本質,表達了作者對軍閥暴行的憤怒譴責,對犧牲戰士的深沉哀悼。
作品名稱
淡淡的血痕中
作    者
魯迅
創作年代
1926年4月8日
作品出處
魯迅全集
文學體裁
散文詩

淡淡的血痕中作品原文

淡淡的血痕中
——記念幾個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
目前的造物主,還是一個怯弱者。
他暗暗地使天變地異,卻不敢毀滅一個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卻不敢長存一切屍體;暗暗地使人類流血,卻不敢使血色永遠鮮穠;暗暗地使人類受苦,卻不敢使人類永遠記得。
他專為他的同類——人類中的怯弱者——設想,用廢墟荒墳來襯托華屋,用時光來沖淡苦痛和血痕;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能微醉為度,遞給人間,使飲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無知,也欲死,也欲生。他必須使一切也欲生;他還沒有滅盡人類的勇氣。
幾片廢墟和幾個荒墳散在地上,映以淡淡的血痕,人們都在其間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但是不肯吐棄,以為究竟勝於空虛,各各自稱為“天之僇民”,以作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辯解,而且悚息着靜待新的悲苦的到來。新的,這就使他們恐懼,而又渴欲相遇。
這都是造物主的良民。他就需要這樣。
叛逆的猛士出於人間;他屹立着,洞見一切已改和現有的廢墟和荒墳,記得一切深廣和久遠的苦痛,正視一切重疊淤積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將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戲;他將要起來使人類蘇生,或者使人類滅盡,這些造物主的良民們。
造物主,怯弱者,羞慚了,於是伏藏。天地在猛士的眼中於是變色。 [1] 

淡淡的血痕中詞語註釋

⑴造物主:古代以為萬物是天造的,故稱天為“造物”,“造物主”。
⑵穠(nóng):原意是花木繁茂的樣子。
⑶華屋:美麗漂亮的房屋。
⑷咀嚼(jǔ jué):含在嘴裏細細玩味。
⑸人我:別人和自身。
⑹天之僇(lù)民:語出《莊子·大宗師》。僇,原作戮,僇民,受刑戮的人、罪人。
⑺悚(sǒng])息:驚懼,屏息。
⑻羞慚:羞愧。
⑼伏藏:躲藏,隱避。 [2] 

淡淡的血痕中創作背景

作者在《野草英文譯本序》中説:“段祺瑞政府槍擊徒手民眾後,作《淡淡的血痕中》,其時我已避居別處。”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段祺瑞政府以“嘯聚羣眾”、“闖襲國務院”、“叢擊軍警”等罪名,嚴令捕拿李大釗等五人;不久又列了包括作者魯迅在內的五十人通緝名單。魯迅在友人的敦促和幫助下,自3月26日至5月2日,先後避居於莽原社、日本山本醫院、德國醫院和法國醫院等處,這首詩就是於1926年4月8日在山本醫院避難時所作,最初發表於1926年4月19日《語絲》週刊第75期。 [3] 

淡淡的血痕中作品鑑賞

淡淡的血痕中文學賞析

  • 主題思想
文章一開篇指出造物主“還是一個怯弱者”。理由是:他可以暗暗地使天地發生自然的變化,卻不敢毀滅這個充滿不平和罪惡的世界;他暗暗使生物逐漸走向衰老死亡,卻又不敢長存一切屍體以做為殺人者的證明;他暗暗地使統治者任意屠殺善良的人類而流血,卻不敢使血色永遠鮮濃以喚起人民反抗;他暗暗地使被壓迫的人民受盡苦痛,卻又用時間的流駛衝去人們的記憶,不敢使人們永遠記得痛苦,而進行復仇的戰鬥。這裏,對造物主(天、神)的詛咒,實際上是暗示對段祺瑞軍閥政府屠戮人民罪行的詛咒,詛咒造物主(天、神)的怯弱,就是揭露軍閥政府的虛弱本質。
文中寫到造物主“專為他的同類——人類中的怯弱者——設想”,教給“怯弱者”(庸眾)一套苟且偷生的辦法,看見華屋的生活而忘記了廢墟和荒墳(現實的苦難);用流駛的時光沖淡血液和苦痛;在一杯微甘的苦酒中,過着若醉若醒、若生若死、若有知若無知的苟安者的生活,使他們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還“各各自稱為‘天之謬民’,以作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辯解,而且悚息着靜待新的悲苦的到來”。以此來維持那個似人非人的罪惡的世界。這些“庸眾”就是“造物主”用各種欺騙手段培植的“良民”,以為這樣,他們的天堂便可永遠鞏固下去了。這裏,作者魯迅通過對“庸眾”麻木的批判,深刻地揭露了軍閥的罪惡陰謀。 [4] 
  • 藝術特色
這篇散文詩第一個藝術特色是運用形象的對比,抒發強烈的愛憎感情,揭示深刻的思想內容。作者首先集中筆力描寫造物主的兇殘、怯弱和虛偽,和人類中的怯弱者的麻木、善忘和苟且偷生,然後刻劃叛逆的猛士的清醒、堅毅和無畏。抓住了形象的本質特徵,使它們形成鮮明的對比,呈現出難忘的印象和巨大的感染。
另一個藝術特色是語言形象精煉,特別是排比句的運用。如第二小段全用排句,對“造物主”既兇殘又怯弱的本質的揭露,一氣呵成。一連串排比句,一層層地撕下軍閥統治者凶神惡煞的假象,把它色厲內荏的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描寫叛逆猛士的出現,也用了排句,氣勢磅礴,感情充沛,表現深刻,藝術感染力強,排句的反覆運用,增加了散文詩的音樂感,具有濃郁的詩味。 [5] 

淡淡的血痕中名家點評

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孫玉石:在造物主與人類的怯弱的鮮明對比中,魯迅完成了他對於真正的反抗者精神的讚美與塑造。 [6] 

淡淡的血痕中作者簡介

魯迅像 魯迅像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説、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説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説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7] 
參考資料
  • 1.    淡淡的血痕中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16-06-04]
  • 2.    石尚文 鄧忠強.《野草》淺析:長江文藝出版社,1982年:167頁
  • 3.    陳安湖.《野草》釋義:人民出版社,2013年:190頁
  • 4.    傅德岷 包曉玲.魯迅詩歌散文雜文鑑賞: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年:147-148頁
  • 5.    無錫市教師進修學院編.魯迅散文選講.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79年:80頁
  • 6.    孫玉石.《野草》二十四講:中信出版社,2014年:249頁
  • 7.    孫冰 許巍.中國現當代經典文學導讀:學林出版社,2011年:1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