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底古城

鎖定
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存在着許多發達的文明和城市。然而,由於幾千年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這些城市如今有的已經根本找不到任何蹤跡,有的則早已沉沒於茫茫大海之中,從而形成“海底古城”。它們成為了一個個歷史謎團,引起了眾多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探索與研究。
中文名
海底古城
外文名
The bottom of the sea city

海底古城泥沙之城

“泥沙之城”——埃及赫拉克利翁古城東坎諾帕斯古城
古埃及女神伊希斯的塑像 古埃及女神伊希斯的塑像
在埃及北海岸尼羅河入海口,那裏曾經存在兩大聞名於世的古城,它們以繁華富有和規模宏大而著稱。它們分別是赫拉克利翁古城和東坎諾帕斯古城。它們都已被淹沒於海水之中。人類所知道的這些都來自於一些古代文字的記載。據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公元前五世紀時所著的一本書中描述,這兩座城市似乎是愛琴海上的兩個島嶼。 考古學家從一塊石板上的文字中瞭解到,這座城市名稱為赫拉克利翁。石板上刻着當時的税務法令,最後簽署者為奈科坦尼布一世。奈科坦尼布一世曾經是公元前380年到362年間的埃及統治者。考古團隊還確認了兩座廟宇,廟宇裏分別供奉着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赫拉克利斯和埃及主神阿門。就在赫拉克勒斯神廟北方,潛水者還發現了許多青銅器。考古學家認為,這些青銅器可能主要用於祭祀。第二處遺址發現於數公里之外,考古學家認定它為東坎諾帕斯古城遺址
兩座古城由運河和灌溉渠以及現已經不存在的一條尼羅河支流相連。兩座城市均建在河岸邊的泥沙地上,沒有任何固定的支撐和樁基。每當尼羅河洪水氾濫之時,地基就會不斷下沉,洪水也漸漸把古城淹沒於水下。

海底古城水下村莊

“農業生產革命遺址”——以色列亞特利特雅姆古村落
在以色列海法附近的地中海海域中,距離岸邊大約一公里的位置,那裏沉沒着一個古老的村莊。這座古老的村莊如今在水下保持完好,大量的象鼻蟲躲在村莊的糧倉中,人類的骨架平靜地躺在各自的墳墓裏,一個神秘的怪石圈仍然站立在那兒,就像當初剛剛被豎立時一樣。
水下怪石圈 水下怪石圈
這個水下村莊就是亞特利特雅姆古村落。亞特利特雅姆古村落大約存在於公元前7000年前,面積約為4萬平方米,是截止2009年已發現的最古老的沉沒定居點。那裏沒有規劃完整的街道,因此考古學家將其定位為村莊,而不是城鎮。不過在這個古村落中,人們居住的是大型石頭房屋,房屋中有鋪砌的地板,家中有庭院、有壁爐,還有存儲設施。 這個水下村落被淹沒了長達9000年時間,直到1984年以色列海洋考古學家埃胡德·加利利首次發現它。從1984年起,加利利每年冬天都會潛入水下對這個村落進行考察。通過該村落,人們對新石器時代的人類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加利利解釋説,“從該村落遺址看,當時的人們正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革命。” [1] 

海底古城與那國島

“天然之城”——日本與那國島
這是沉沒的古城還是大自然的造化? 這是沉沒的古城還是大自然的造化?
與那國島本來是日本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海島,距離台灣很近。但是,隨着1985年探險家新嵩喜八郎在海島附近的水下發現了巨型石材建築結構,與那國島才開始揚名海外。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座古城廢墟。在大約25米深的水下,竟然有許多壯觀的階梯和屋頂一樣的建築結構。日本琉球大學地質學家木村政昭經過一番考察和探險後宣稱,他在海底還發現了一個巨型金字塔、一些城堡、紀念碑和大型運動場等建築,所有這些都有道路相連。此外,他還發現了牆壁、水槽、採石場、石頭工具和一個刻有古文字的石板。木村政昭認為,這些都是古代文明存在的證據。 然而,木村政昭認為這些建築結構大約建造於6000年前,當時這個古老的城市還處於海平面之上。最近,木村政昭又宣稱這些建築結構可能建造於3000到2000年前,因為當時的海平面已接近20世紀的水平。後來,由於地質運動,導致這片土地沉沒於海水之下。
水下遺蹟
不管專家們如何辯論,但這些巨大的神奇結構確實存在。即使不用專業的潛水設備,人們都可以很容易看到這些鬼斧神工般的岩層。無論是天然之城也好,還是沉沒的遠古文明也好,這片水下奇蹟留下的眾多謎團吸引了世界各地大批遊客和考古愛好者的獵奇。 [2] 

海底古城傳奇之城

“傳奇之城”——亞特蘭蒂斯古城
17世紀雕刻藝術品上的亞特蘭蒂斯古城位置圖 17世紀雕刻藝術品上的亞特蘭蒂斯古城位置圖
關於亞特蘭蒂斯古城的一切説法,都來自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360年,柏拉圖在一本著作中活靈活現地描述了關於亞特蘭蒂斯古城的詳細情況。據柏拉圖的描述,亞特蘭蒂斯是一個島國,大約存在於9000年前,面積比利比亞和小亞細亞合在一起還要大,與赫拉克利斯之柱遙遙相對。此外,亞特蘭蒂斯還是一個海上強國,人口眾多,文明高度發達。但是,後來該國慢慢得貪婪和腐敗。它的軍隊曾征服過埃及和北非,後來卻在雅典城下慘敗於古希臘人之手。接着島上發生空前的自然災難,整個島國在一天一夜之間沉沒於大海之中。 對於亞特蘭蒂斯古城的沉沒地,至今(截止2009年)未能找到。因此,它也引起了諸多神話猜測和相關考古研究,不過這些猜測和研究大多都依據柏拉圖的著作。德國物理學家雷納·庫內認為,亞特蘭蒂斯古城應該位於西班牙南部海岸的某個地區,後來在公元前800到500年間被一場洪水沖毀。通過衞星圖片可以看到,在西班牙南部海岸的沼澤地裏,有兩個矩形結構的痕跡。庫內認為,這是亞特蘭蒂斯古城中的一些廟宇遺蹟。瑞典地理學者埃爾林森認為,只有愛爾蘭才符合柏拉圖的描述。
2009年2月,有媒體報道稱,網民利用谷歌地球服務,已經找到了“失落之城亞特蘭蒂斯”的實際位置,即位於距非洲海岸960公里的大西洋海底中。不過,谷歌公司發言人隨後出面闢謠。谷歌發言人表示,這種説法不具任何真實性,網民在谷歌地球上看到的疑似海底城市遺址網格線,只不過是海牀數據採集船在數據處理過程中劃過的聲納線而已。 [3] 

海底古城海盜之都

“海盜之都”——牙買加皇家港口
在17世紀,牙買加皇家港口是加勒比海地區重要城市之一,它也因為海盜和淫亂而臭名昭著。皇家港口曾經被認為是“地球上最邪惡的城市”。如今,這個邪惡城市已經被大海所吞沒。
皇家港口大概位於牙買加金斯敦海灣的入口處,當地人口最高時達到1萬人。當地財富主要來自於海盜業。海盜船和武裝民船常常在大海上劫持從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返回歐洲的船隻。該城市的消失並不是因為道德上的墮落,而是因為它建立在一片沙洲之上,而且高出當時的海平面不足1米。
1692年,一場巨大的地震將該市震成一片廢墟。城市的三分之二沉入海灣,地震造成大約2000人死亡。當初建造在牢固地基上的建築物如今仍然完好無損地坐落於海水中。
考古探索
沙牀上的建築 沙牀上的建築
數百年來,考古愛好者對這座水下城市一直充滿了好奇,希望能夠從中找到當初海盜們的傳奇故事。也許最具戲劇性的發現來自於20世紀60年代的一次探險,當時考古學家發現了一隻懷錶。懷錶指針精確地定格在1692年上午11時43分,這個時間正是那次大地震發生的瞬間。 [4] 

海底古城古城遺址

特洛伊戰爭中或是《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史詩中的勇士們登船遠征的時候,他們或許就是從帕夫洛彼特里港口出發。希臘帕夫洛彼特里市應該是已知最早沉沒的城市。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海洋地質學家尼古拉斯-弗萊明於1967年潛入該海域發現了這片古城遺址。
帕夫洛彼特里曾經是銅器時代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如今已沉沒於希臘最南端的一個海灣裏,遺址位於水面4米以下。1968年,弗萊明在學生和捲尺的幫助下,對帕夫洛彼特里遺址進行了測量和研究。他發現遺址上到處散落着公元前1600年到1100年的古希臘邁錫尼文明時期的破碎陶器。然而,他並沒有在遺址上發現碼頭或是港口的任何痕跡。
2009年夏季,英國諾丁漢大學考古學家喬恩·享德森與希臘考古學家伊利亞斯·斯朋德利斯利用激光定位技術和聲納掃描技術對該遺址進行了細緻的探測。他們發現,帕夫洛彼特里遺址比1968年弗萊明所發現的規模要大得多。此外,他們還發現了兩塊巨型石刻墓碑,一個大型會堂和一些至少是公元前2800年的陶器。
帕夫洛彼特里古城牆 帕夫洛彼特里古城牆
考古學家還認為,它可能還與荷馬史詩中許多歷險故事存在着重要聯繫。弗萊明説,“這裏極有可能是特洛伊戰爭中勇士們遠征出發的港口,至少它應該是荷馬時代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此外,弗萊明還對該地區的海岸線進行了仔細的研究,試圖找出帕夫洛彼特里市沉沒於海底的原因。他認為,最可能的解釋就是地質構造運動。該城市大約於公元前1100年被遺棄,但是這究竟是由一系列小地震所引起的還是因為一次災難性事件所引起的,截止2009年未有定論。 [5] 

海底古城海底教堂

“海底教堂”——英國丹維奇市
在中世紀,丹維奇市曾經是東英吉利的首府,也是當時英格蘭十大城市之一。丹維奇也曾是一個繁華的漁港城市。然而,從建立一開始,丹維奇就命中註定必將被海水淹沒。丹維奇市建立在鬆軟的水成岩地基之上,這種地基很容易被當地巨大的海浪所侵蝕。1286年,丹維奇市遭受了第一次巨大的打擊。升高的潮水和巨大的海浪席捲了該市400多棟商店和住房。從此以後,丹維奇市開始慢慢地被海水所破壞而沉入海底。該市共有16座巨石造成的教堂,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消失,直到1919年最後一座教堂“萬聖”教堂沉沒。
探索發現
水下教堂塔樓 水下教堂塔樓
直到1971年,考古愛好者斯圖亞特-培根才終於找到“萬聖”教堂的塔樓。城市的一些殘骸甚至都被海水沖刷得乾乾淨淨。不過,在當地海牀上還留下了許多巨石造成的教堂。2008年,培根和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地理學者大衞·塞爾利用聲納技術又在海牀上找到了另外兩教堂,它們分別於15世紀和17世紀相繼沉沒於海底。   2009年6月,當地潛水愛好者從“聖彼德”教堂上採集了部分石頭做成了教堂石雕。2009年7月英國威塞克斯考古中心又利用聲納技術在海底淤泥中找到了另一座教堂。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