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浦莊鎮

鎖定
浦莊鎮,蘇州市吳中區下轄鎮,坐落於太湖東岸,北面依傍清明山支脈平橋山,西面、南面瀕臨太湖,西南與渡村鎮接壤,東與橫涇鎮交界。東西長4.3公里,南北長7.5公里。 [1] 
2000年末,浦莊鎮下轄下涇村、湖橋村、浦莊村、馬舍村、沿橋村、石莊村、界路村、東吳村、興建村、西查村、前青村等11個行政村。 [2]  全鎮總面積為32.2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全鎮總人口2958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62人。 [1] 
浦莊鎮有天宮寺、東嶽廟、張靈廟、吳家廟等文物古蹟。 [3] 
2004年,省政府批覆,撤銷浦莊鎮、渡村鎮建制,以原兩鎮行政區域合併設立臨湖鎮。 [16] 
中文名
浦莊鎮
外文名
Puzhuang Town
行政區類別
市轄鎮
所屬地區
蘇州市吳中區
地理位置
於蘇州市吳中區太湖東岸
面    積
32.2 km²
下轄地區
下涇村、湖橋村、浦莊村、馬舍村、沿橋村等11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聯盟街13
電話區號
0512
郵政區碼
215105
人口數量
21778人(2010年)
著名景點
天宮寺
東嶽廟
張靈廟
吳家廟等文物古蹟

浦莊鎮建置沿革

浦莊鎮 浦莊鎮
北宋元豐年間,今浦莊境內(即2000年浦莊鎮行政區域內,下同)大部分屬吳縣太平鄉都,僅小部分屬吳縣吳苑鄉都。
洪武十四年(1381年),境內大部分地區屬吳縣太平鄉,小部分屬吳縣吳苑鄉、大吳鄉。
清雍正年間,境內屬吳縣太平鄉第七都,吳苑鄉第九都(部分)、第十都(部分),大吳鄉第八都(部分)。
光緒年間,境內屬吳縣太平鄉第七都、大吳鄉第八都(部分)。吳苑鄉第九都(部分)、第十都(部分)劃歸太湖廳轄(縣級建置,屬蘇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七月,廢太湖廳,歸併吳縣;11月,吳縣設市、鄉。時境內都、圖為吳縣橫涇市所轄。
民國十八年(1929年),境內有浦莊鎮、湖橋鎮及東區、洋河涇、陸家○、寺前、馬舍等鄉,為吳縣第五區所轄,區署駐橫涇鎮。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吳縣重新劃分鄉鎮,時境內設浦莊、湖橋、寺涇三鄉。原東區、洋河涇、寺前、馬舍等鄉,大部分劃歸浦莊鄉、寺涇鄉,小部分劃歸下堡鄉(今渡村鎮境內)。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湖橋鄉歸併嘉禾鄉(今渡村鎮境內黃壚一帶)。時境內有浦莊鄉、韓寺鄉(原寺涇鄉),屬吳縣東山區所轄,區署駐橫涇鎮。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2月,浦莊鄉和韓寺鄉合併,改稱浦莊鎮(為吳縣乙等鄉鎮)。7月,浦莊鎮改為浦莊鄉,原湖橋鄉從嘉禾鄉劃出,併入浦莊鄉。鄉公所駐地在浦莊集鎮地河北下塘沿河街東市梢(今浦莊中心小學旁)。屬吳縣洞庭區(為東山、西山兩區合併而成)所轄,區署駐東山鎮。
1949年4月27日,吳縣解放。5月,吳縣人民政府成立。浦莊鄉為吳縣東山區所轄。
1950年4月15日,浦莊鄉調整為浦莊鄉和新眾鄉,歸蘇南行政公署太湖區行政辦事處橫涇區所轄。浦莊鄉人民委員會駐浦莊街下塘西;新眾鄉人民委員會駐地先在東區,後遷至浦莊街楊家橋堍。
1951年6月,太湖區行政辦事處撤銷。浦莊、新眾兩鄉歸吳縣橫涇區。
1953年5月,浦莊、新眾兩鄉隨橫涇區劃入由太湖辦事處(於1952年7月重建)改建的震澤縣管轄。
1956年3月,新眾鄉併入浦莊鄉,鄉人民委員會駐地未變。
1957年9月,採蓮鄉所轄興家村劃歸浦莊鄉。
1958年2月,堯峯鄉馬舍、旺界、港口、斜家、陸家灣、查家(左土右巨)等6個自然村併入浦莊鄉。
1958年8月,改鄉為公社,成立浦莊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公社駐地未變。
1959年4月,震澤縣撤銷。浦莊人民公社歸屬吳縣。
1961年10月,上莊、旺界兩個自然村劃歸橫涇公社,形成今之境域,總面積32.2平方公里。
1983年,政社分設,恢復浦莊鄉建置,鄉人民政府駐地設在浦莊聯盟街東首。
1994年1月5日,撤鄉建鎮,浦莊鎮人民政府駐地未變。
1995年6月,撤銷吳縣,建立吳縣市。浦莊鎮歸吳縣市轄。 [2] 
2006年9月,吳中區部分行政區域調整,原渡村鎮、浦莊鎮合併為臨湖鎮(原浦莊馬舍村劃歸胥口鎮)。 [4] 

浦莊鎮行政區劃

浦莊鎮 浦莊鎮
2000年末,浦莊鎮下轄下涇村、湖橋村、浦莊村、馬舍村、沿橋村、石莊村、界路村、東吳村、興建村、西查村、前青村等11個行政村。 [2] 

浦莊鎮地理環境

浦莊鎮位置境域

浦莊鎮位於北緯31°06′~31°12′、東經120°36′~120°38′。西面及南面瀕臨太湖,北面依偎清明山(高度為191米)支脈平橋山,西南與渡村鎮接壤,東面和橫涇鎮交界,距蘇州市胥門19.5公里。全鎮東西最大距離為4.3公里,南北最大距離為7.5公里,面積為32.2平方公里,位於環太湖旅遊風景區內。 [5] 
浦莊鎮

浦莊鎮地質

浦莊鎮大地構造單元屬揚子準地台、下揚子一錢塘褶皺帶洞庭向斜東南翼東段,為第四系覆蓋區,地層簡單。境內勘探出來的煤礦資源大多數位於這一地層內。鎮域地質構造比較簡單,基底地層斷層很少,因形成年代久遠,穩定性強。 [5] 

浦莊鎮地貌

浦莊鎮大部分地面成陸僅數百年,北宋時,太湖東北岸沙壩大致在今馬舍裏、寺前附近。明代,太湖東北部沿岸胥口一帶的灘地開始形成,並逐漸延伸到浦莊境內,直至橫涇一帶,形成橫涇平原,與渡村合為水東之地,其地延入湖心,最後成為境內的陸地。
鎮域內地形平坦,海拔為4.2米至5米,僅有一山(屬清明山支脈平橋山),海拔191米,山地為低山類型。境內北部寬廣,南部狹窄,呈火炬狀。北部為山前沖積平原,自然河道短小、彎曲、淺窄,一般為棕色粘質土壤。南部為低窪圩田平原,邊緣有水利圩堤,其內湖蕩、河道相通,魚池眾多,海拔為3米以下,土壤以湖積相一沼澤相沉積粘性土為主,也有的土壤在沼澤化過程中因植物殘體很多,發育成草渣土或青泥土,俗稱浮墩土。
境內地勢以蘇東河為界,呈西北向東南傾斜之勢,地面由平田向圩田過渡。水網東密西疏,河道較淺窄。 [5] 

浦莊鎮氣候

浦莊鎮地處太湖平原,受太湖水體調節,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季風氣候明顯,温和濕潤,乾濕冷暖,四季分明。一般情況,四季劃分如下∶
春季自4月3日至6月13日,歷時72天,其特徵為冷暖多變,陰雨綿綿。
夏季自6月14日至9月26日,歷時105天,其特徵為炎熱多雨,雷電交加。
秋季自9月27日至11月29日,歷時64天,其特徵為秋高氣爽,谷熟果紅。
冬季自11月30日至翌年4月2日,歷時124天,其特徵為寒冷少雨,霜雪冰凍。 [5] 

浦莊鎮水文

浦莊鎮境內有大小河道70餘條,縱橫交錯,河網密佈,既有平原流通的自然河,又有依村而過的浜汊,還有人工開掘的生產河。主要河道有∶
蘇東河(浦莊段)是貫穿境內東北至西南的主幹水道,東北自浦莊村內的碩人橋,南至興建村內的庵頭莊(其中集鎮地至渡村鎮黃壚村之間的河段,歷史上稱為採蓮涇),全長3.4公里。
前婁港是貫穿境內南北的主幹水道,北自橫涇鎮界,南至境內張家村,全長3公里。
張家浜是貫穿境內南北的主幹水道,北自蘇東河,南至東太湖,全長5公里。
定向河是貫穿西部境內南北的人工河道,南白楊橋村,北至胥口鄉新麓村,全長4.98公里,開挖於1975年11月。
聯東河是貫穿境內東西的人工河道,東自浦莊村(原聯盟大隊)車裏浜,西至東吳村,全長3.5公里,開挖於1978年12月。
順堤河是境內沿西太湖圍湖大堤自北向南開挖的人工河道,北自胥口鄉新麓村,南至渡村鄉北港,全長5.1公里,開挖於1982年12月。
浦莊鎮境內河道港口集中在西太湖,主要港口為北港(又稱韓瀆港,與渡村鎮交界)、洋河涇港、寺前港、新麓港。 [5] 

浦莊鎮土壤

浦莊鎮域內的土壤屬湖濱平原水稻土。沿東太湖一帶圩田以沼澤土為主,沿西太湖及鎮域中部高平田和平田以粘質黃泥土為主,另有少量烏泥土。 [5] 

浦莊鎮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00年末,全鎮耕地總面積為23228.9畝。 [5] 
煤資源
鎮域內的煤礦資源屬洞庭向斜東南翼東段,為第四系覆蓋區的“渡村——橫涇鎮區”。煤礦資源形成距今約2.3億年,成煤條件好。上段含煤14層,4層可採;下段含煤9層,3層可採;中部為海相泥岩。與渡村鎮接壤區域,煤層埋深800米以上。 [5] 
地下水資源
鎮域內地下水豐富,且含水層位接近地表,依其貯存狀況為第四系孔隙淺層承壓水。含水層頂板埋深一般為6米至10米,水位埋深小於10米,含水層厚度3米至9米,巖性為灰黑色、灰色的粉砂等,富水性較弱,單井湧水量一般小於100噸/日。礦化度小於1克/升,硬度小於25度,水化學類型為重碳酸鈉鈣水,為民用和工業用水的良好水源。與第一承壓含水層之間一般有10餘米的亞粘土隔水層分佈。 [5] 
植物資源
境內植物種類較多,資源豐富。大致可分為蕨類植物、種子植物、菌類植物三個門類。 [5] 
境內動物有水生動物、陸上動物及飛禽,種類較多,資源豐富。大致可分為軟體動物、節肢動物、脊索動物三個門類。 [5] 

浦莊鎮人口

2000年11月1日零時,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浦莊鎮總户數為6086户,總人口為21752人,其中男10665人,佔49%,女11113人,佔51%。 [6]  截止2010年浦莊鎮總人口29580人。 [7] 

浦莊鎮經濟

浦莊鎮第一產業

浦莊鎮域西南靠太湖,稱為湖區半島。鎮域範圍內氣候温和濕潤、土地肥沃,歷來是蘇州地區農業高產區之一。農田以高田、圩田為主。水稻、小麥、大麥、元麥、油菜為主要農作物。新中國成立前,由於受小農經濟思想的束縛,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生產水平不高,最好的年景水稻畝產不過300公斤,小麥畝產不過50公斤,油菜畝產不過30公斤。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農業成為關係到國計民生的第一產業,發展逐步“升温”。1965年,水稻畝產425公斤,超過了《全國農業發展綱要40條》規定的畝產400公斤的要求。後來由於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擾,農業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1957年開始在全公社試種雙李稻,1982年後,全公社糧食總產連年穩定在1000萬公斤以上,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後,隨着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實施,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經濟出現創新發展的新局面。 [8] 
2000年,全鎮實現多種經營總產值1.6億元,佔全鎮工農業總產值的20.3%。 [9] 

浦莊鎮第二產業

解放前,浦莊集鎮地除俞氏、周氏開辦的恆順、辛成米廠及境內另有少數農户釀製土燒酒外,鄉集體也辦有七八家鐵、木、竹等手工業作坊。新中國成立後,釀酒户組成了聯營組,手工業者加入鐵、木、竹等合作組織集體經營。1958年成立浦莊手工業聯社(以生產鐵、木、竹用品為主),隸屬吳縣手工業聯社。其時,相繼辦有公社糧飼加工廠、草包廠、磚瓦廠、縫紉廠、釀酒廠等。1962年貫徹中央調整方針,相繼停辦了10餘家小廠,僅保留鐵木器農具生產。1965年後工業發展進入興起階段,20世紀70年代後逐步進入發展階段。至1986年,鄉村兩級共辦有工企業單位187家,1989年全鄉工業產值首超億元。90年代後,全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建立南、北兩大經濟開發區,堅持集體、個體一起上,外向、內向一起上,經濟總量、經濟質量和科技含量逐年提高。進入90年代中後期,全鎮針對工業經濟發展中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問題,實施資產重組和企業產權制度改革。
2000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5.53億元,完成銷售額4.97億元,完成利潤2500萬元,上繳國税1000萬元。 [10] 

浦莊鎮第三產業

民國期間,浦莊、湖橋、東區成為境內三個鄉集鎮。集鎮地有十多家店鋪和服務行業,以米行、酒行、百雜貨店居多,集鎮一度非常繁榮。抗日戰爭爆發後,因太湖盜匪搶掠,集鎮地不少店鋪停業。
新中國成立後,國營糧管所、供銷合作社相繼建立。1956年,對私營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後,集鎮地經商户組織起來,加入合作店組。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境內形成以國營商業為主體、集體合作商業為輔助的社會主義商業體系。 [11] 

浦莊鎮交通

浦莊鎮水上交通

民國十九年(1930),東山至蘇州班“大陸”、“飛虎”兩輪船,途經浦莊至蘇州,於1963年6月停航。民國期間至新中國成立後,除東山至蘇州(途中經浦莊)的輪船外,另有多班航船。浦莊小集鎮在人善橋(今浦莊人民橋)設有輪船碼頭。
浦莊鎮航道總里程為3公里,從渡村採蓮涇至浦莊與橫涇交界處張家港口。境內水路運輸以木船和水泥農船為主。20世紀70年代始,浦莊鄉運輸站和供銷社各有一支運輸船隊,以載貨為主。1987年11月,由石莊村楊文奎開設從浦莊至蘇州胥門萬年橋堍的輪船航班,每天往返來回兩班,每班每次載客50餘人,航班至1991年10月停航。
1958年11月,浦莊公社出動800個民工,連續施工40天,完成蘇東運河(浦莊段)的拓浚任務。90年代,為確保境內內河水路交通暢通,由鎮、村兩級分年投入360萬元,對長約114.1公里的77條河道全面進行清淤,解決了內河因嚴重淤積而造成水路交通不暢的問題。1991年,由吳縣航道管理處撥款3萬元,新砌原農機廠轉角處和原糧管所的石駁岸,長度約200米。
浦莊境內原設一個汽車站,站址位於木東公路浦莊橋南約300米西首。隨着汽車客運量的增加,為方便乘客,2000年吳縣市運輸管理處開通從蘇州至望亭的小公共汽車,並在越湖路馬舍村設立站點。 [12] 

浦莊鎮陸路交通

80年代中後期先建成浦馬路、聯東路、丹陽路,90年代初期又建成浦南路、振興路(現稱中興路)、天宮路。在完成農村公路道渣路建設的同時,全面建好公路橋21座(浦馬路6座、浦南路5座、丹陽路6座、振興路1座、聯東路3座)。各村也相繼完成公路主幹道與村委會駐地接軌的公路段建設,使集鎮和15個行政村的主要幹道全部貫通。1994年又完成浦南路和農村公路主幹道與村委會駐地接軌的瀝青鋪設。至此,農村公路主幹道17.8公里全部實現黑色化,總投資超過400萬元。1994年以後,下涇村與新南漁場接軌的浦南路延伸,增加公路段建設2公里;東吳村與環湖專線公路接軌的聯東路延伸,增加公路段建設0.8公里。1997年,界路村為了改變農民下雨後出村外穿皮鞋(村外道路全為柏油路),進村內換雨鞋(村內道路全為泥土路)的局面,由村、廠、農户三方出資,率先將行政村內各自然村的泥石路全部實現剛性化。至2000年末,縣(市)級公路在浦莊境內的木東公路(浦莊段)有3公里,越湖路(浦莊段)有1.87公里,環湖路(浦莊段)有5.3公里,鎮、村公路主幹道合計為20.77公里,基本形成了農村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快捷的網絡建設。 [12] 

浦莊鎮社會事業

浦莊鎮教育

浦莊中學 浦莊中學
至2000年末,全鎮有完全小學5所,幼兒園5所,中學1所(浦莊中學),成人教育中心校1所,在校中小學生達1806人。 [13] 

浦莊鎮醫療

浦莊鎮衞生院
浦莊社區衞生服務中心 浦莊社區衞生服務中心
1952年,震澤縣衞生科派員組建浦莊公社醫院。院址遷至沿河街臭水弄內。
1961年,浦莊公社醫院分別在第九大隊設立第一分院,在第三、四、五大隊設立第二分院,在第六、七、八大隊設立第三分院(均於“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停辦)。1962年,浦莊公社醫院改稱浦莊公社聯合醫院。1970年3月,易名浦莊公社革委會衞生隊。1973年9月,改為浦莊公社衞生院。1975年,院址移至集鎮地河南聯盟街東端。1983年,浦莊公社衞生院更名浦莊鄉衞生院。1993年,院址又遷至集鎮地南街育才路中段。1994年2月,改名浦莊鎮衞生院。1994年,蘇州市衞生局給浦莊鎮衞生院頒發一級甲等衞生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標準》銅質證書。
大隊保健室
1965年,為方便社員就近醫療,公社聯合醫院分別在東方、馬舍、沿橋、湖橋大隊設立大隊保健室,各生產隊配備保健員(以滅螺為主)。
1969年,全社15個大隊實行合作醫療制度,成立合作醫療站。 [14] 

浦莊鎮文化

文化站
新中國成立後,農村較大的自然村設立俱樂部,活動內容除宣傳時政、組織演唱、讀報、識字掃盲活動外,還舉辦黑板報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播科學知識,破除封建迷信。1959年建立浦莊公社民辦文化分站(管理上隸屬橫涇文化站分管)。生產大隊都在大隊辦公所在地建立俱樂部,闢有陣地開展業餘文藝活動,有文藝演唱和閲讀書報。1961年公社文化分站停辦。1969年6月,浦莊公社革命文化宣傳站成立(“文化大革命”後期改稱“浦莊公社文化站”),站址設在公社所在地。1985年,文化站搬至秋水弄3間平房內。1993年,浦莊鄉文化站改稱“浦莊鎮文化站”,民辦性質改為公辦性質。1995年搬至南街百貨部對面的樓上。1997年3月搬至聯盟街(鎮政府大門對面)。2001年4月搬至原老文化中心西樓。
文化中心
1983年上半年鄉政府搬遷至聯盟街中段南側新辦公樓後,騰出的原公社辦公所在地全部由文化站使用。經過半年時間的籌建工作,是年10月成立了“浦莊鄉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先成立管理委員會,後建立了黨支部,黨支部書記先後由陳福才、吳銀林、查永康擔任。文化中心的組成部門包括文化站、廣播站、電影隊和文化企業。文化企業劃歸工業主管部門管理後,文化中心黨支部僅管理文化站、廣播站、電影隊,黨員開展黨的活動,工作上接受上級主管部門和鄉政府雙重領導。
文化企業
1958年9月,“浦莊公社錫劇團”成立,由26人組成,所有人員安排在公社草包廠,沒有演出任務時在公社草包廠做工。1973年,浦莊公社業餘文藝宣傳隊成立,成員近20人,除了少數宣傳員從中學、小學、獸醫站抽調外,其他10多名宣傳隊員單獨辦有公社鏡片廠,實行以工養文。三年後因鏡片廠不景氣而關閉,宣傳隊員便被分散安排到部分社辦廠務工,晚上抽出來排練或演出。1983年10月浦莊鄉文化中心成立後又恢復創辦文藝工廠,辦有廣播服務部、刺繡站和工藝廠。1984年全年創利6萬元,佔原吳縣1983年全縣文藝工廠全年創利33萬元的18%。1985年,三個文藝工廠與社辦廠合併,並劃歸公社工業部門管理,與文化站脱鈎。 [15] 

浦莊鎮旅遊景點

仁壽橋
仁壽橋又名浦莊橋,位於浦莊集鎮地,橫跨蘇東河,為集鎮地河北下塘與河南上塘之間的通道。始建年代不詳。首次重建於清道光二十五年,里人錢士銓、俞存鉉等15人年齡合計恰滿1000歲,適逢橋重建落成,聚飲賦詩作“千齡會”,故改此名。1983年由單孔石拱橋改建為雙曲拱橋,改建時橋址東移50餘米。1991年,橋面由3米拓寬至5米。2000年6月,重造為鋼筋混凝土平梁,改稱浦莊人民橋,跨徑12米,橋面寬10米,橋長22米。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