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浙東白鵝

(鴨科雁屬動物)

鎖定
浙東白鵝,又名象山白鵝、奉化白鵝、定海白鵝、紹興白鵝,是中國肉鵝的著名地方良種,屬中型肉用白羽鵝種。 1989 年列入《中國家禽品種志》。 [1]  據奉化縣誌記載,早在晉朝(公元265-420年)就開始飼養白鵝,距今已有1600多年。浙東白鵝分佈於浙江東部的紹興、寧波、舟山蕭山等地,尤以象山奉化兩縣(市)為多。浙東白鵝肉質肥嫩,屠宰率高。在定海農村,一般新女婿上門到丈母孃家,在禮擔上少不得挑一隻大白鵝,逢年過節,一般也以白鵝作為一種主要的高檔食品和祭祀品。
中文學名
浙東白鵝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鳥綱
雁形目
鴨科
雁屬
分佈區域
浙江東部的紹興、寧波、舟山、蕭山等地

浙東白鵝品種介紹

浙東白鵝
浙東白鵝(5張)
古人對浙東白鵝有“飄若浮雲,驕若游龍”的讚譽。“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是初唐文學家駱賓王8歲時所作的《詠鵝》,字裏行間體現古人對白鵝的“愛意”。晉代書聖王羲之的愛鵝情結也為天下人所知,他以字換鵝等故事被廣為傳誦。據考證,他們所涉的白鵝就是浙東白鵝品種。
浙江省農業廳1980年出版的《浙江省畜禽品種志》中記載了浙東白鵝的產區分佈圖,杭州蕭山區也是產區之一。

浙東白鵝產地和分佈

浙江東部的紹興、寧波、舟山、蕭山等地,尤以象山、定海兩縣(區)為最多。

浙東白鵝品種特徵

浙東白鵝 浙東白鵝
浙東白鵝成年鵝體型中等大小,體軀長方形,頸細長,無咽袋。額上肉瘤高突,呈半球形覆蓋於頭頂,隨年齡增長而突起明顯(公鵝比母鵝更突出)。 喙、蹠、蹼幼年時橘黃色,成年後橘紅色,爪白色,眼瞼金黃色,虹彩灰藍色。全身羽毛白色,僅有少數個體在頭頸部或背腰處夾雜少數黑色斑塊 [2]  。全身羽毛潔白,約有15%左右的個體在頭部和背側夾雜少量斑點狀灰褐色羽毛。額上方肉瘤高突成半球形,隨年齡增長突起明顯。頜下無咽袋。頸細長。喙、脛、蹼幼年時橘黃色,成年後變橘紅色,爪玉白色;肉瘤顏色較喙色略淺;眼瞼金黃色,虹彩灰藍色。成年公鵝高大雄偉,肉瘤高突,聳立頭頂,昂首挺胸,鳴聲宏亮,好鬥逐人;成年母鵝肉瘤較低,性情温馴,鳴聲低沉,腹部寬大下垂。

浙東白鵝品種性能

浙東白鵝成年公鵝體重、體斜長、胸寬、胸深、長分別為:5.04±0.04公斤,30.50±0.11釐米,8.70±0.11釐米,9.40±0.09釐米,9.10±0.07釐米,成年母鵝分別為:3.99±0.02公斤,28.20±0.05釐米,8.20±0.05釐米,8.50±0.04釐米,8.30±0.03釐米。一般每年有四個產蛋期,每期產蛋量為8~13個,一年可產蛋40個左右,平均蛋重為149.1克,蛋殼白色。浙東白鵝是肉質較優的白色中型鵝種,但未經有計劃選育,個體間良莠不齊,遺傳潛力尚未充分發揮。浙東白鵝適應性和繁殖力強,耐粗飼,以食草為主,生長快,從雛鵝到成年大鵝只需三個月左右。在其性成熟之前就可宰殺食用,故無須閹割等手續。一年可養四期,按季節分為冬至鵝、清明鵝、菜花鵝、夏至鵝(夏籃攤)。

浙東白鵝繁育技術進展

人工醒抱
人工藥物醒抱,通過神經內分泌途徑,阻斷引發抱窩的神經遞質的傳遞,進而阻斷催乳素的分泌,從而阻止抱窩,縮短抱窩期和恢復期,增加產蛋期,達到增產的目的。
純繁和雜交育種
浙東白鵝在Ⅰ世代至Ⅱ世代選育過程,產蛋性能取得進展明顯。浙東白鵝Ⅱ世代受精率為84.96%,受精蛋孵化率為 84.07%。Ⅱ世代母鵝每隻提供苗鵝數為30.97只。
本品種選育和雜交育種
浙東白鵝 4 個品系產蛋曲線雖存在差異,但大體趨勢是一致的,即 9 月份開始產蛋,持續到來年的 5 月份休產。 10 月份產蛋量突然下降,可能與氣候變化相關。 [2] 
參考資料
  • 1.    《中國家禽品種志》編寫組編寫. 中國家禽品種志.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9.10.
  • 2.    盧立志. 浙東白鵝繁育技術新進展[J]. 中國家禽, 2011,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