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流(拼音:liú)是漢語一級通用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春秋時期的“石鼓文 [2]  ,本義一般認為指水的移動,引申泛指液體移動。又引申指流傳、傳播,還指無根據的傳言。作修飾語指像水流一樣不停運動的。後引申為品類、派別、等級。還指把犯人強行遷徙到荒遠的地方,是古代的刑罰之一。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liú
部    首
五    筆
IYCQ(86);IYCK(98)
倉    頡
EYIU
鄭    碼
VSZN
字    級
一級(2080) [1] 
平水韻
下平十一尤 [5] 
注音字母
ㄌㄧㄡˊ
總筆畫數
3+7
筆順編號
4414154325
四角碼
3011₂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㳅、𡵰、𣳛、𣴑、𣹳、𣹭、𣻤
統一碼
基本區 U+6D41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流字最早見於石鼓文,作圖1,兩邊是“水”,中間是“㐬(liú)”。《説文解字》正篆寫作圖6,與石鼓文非常接近。《説文解字》説此字:“從(zhuǐ)、。㐬,突忽也。”從沝與從水沒有區別,它們都是和水有關的偏旁。㐬,一説像剛生下的嬰兒頭朝下,血水也隨之下流的樣子,甲骨文“育(毓)”字從此。所以流字“從㐬”,取順而下之意,合於水流動的本義。一説,“㐬”像倒子形及其頭髮,以示人在水中移動的意思。《説文》所説的“突忽”是急速,從水流洶湧的角度解釋,非造字從㐬之意。《説文》小篆寫作圖8,省去了右邊的“水”。隸書將倒子寫成“ㄊ”,作流。流字從水從㐬,“流”字的字義與二者均有關係。所以《説文》中解釋“流”即為“水行”,也就是水的移動,其他液體甚至天體移動也叫流,如《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名叫“火”的恆星向西移動。舟船、竹排、木排、皮筏等浮在水面上,隨着水向前流動而移動,也是流的一種方式,因在水而上漂着而流,所以叫做漂流。
在人和物的其他範圍之內,用流字表示的還有很多。用流組成的雙音動詞有流亡、流放、流傳、流佈、流動、流通等,具體意義量然各不相同,但都與水流的特徵有關。流字後而加單音名詞,構成偏正結構雙音詞,如:流民、流毒、流言、流年、流俗、流螢、流失、流感,也是用流字的移動不定義。
當流字轉為名詞之後,又派生了一系列意義。水在河中流,因而有了河道義。江河有許多支流,人和物中有許多品類,二者相似,流字就用來表示類別。 [2]  [6-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liú
動詞
水或其他液體移動。
flow
《周易·坎卦》:“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
巴金《〈秋〉序》:“讀者可以想到我是怎樣激動地對着這八百多頁原稿紙微笑,又對着它們流淚。”
流淚;流血;川流不息
泛指物體移動,變換位置。

《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老舍《茶館》第一幕:“連鼻煙也得從外洋來!這得往外流多少銀子啊!”

順水漂流。
drift
《詩經·小雅·小弁》:“譬彼舟流,不知所屆。”

移動不定。
wander
漢·劉向《列女傳·明德馬後》:“今水旱連年,民流滿道。”
流浪;流沙;流星
傳下來;傳播。
propag ate;
diffuse
《周易·謙卦》:“地道變盈而流謙。”
明·張居正《論時政疏》:“明主不惡危切之言以立名,志士不避犯顏之誅以直諫,是以事無遺策,功流萬世。”
流言;流傳;流行;流芳百世
向失去原有實質的方向變化;向不好的方面轉變。

《古文尚書·泰誓》:“有火自上覆於下,至於王屋,流為烏。”
毛澤東《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如果沒有羣眾的自覺和自願,就會流於徒有形式而失敗。”
放任自流
流露;顯露。
reveal
南朝宋·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
南朝宋·謝莊《月賦》:“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於江瀨。”

放縱;無節制。
indulgein
《周易·繫辭上》:“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
《新唐書·武平一傳》:“夫禮慊而不進即銷,樂流而不反則放。”

留連;沉溺。

《孟子·梁惠王下》:“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
晉·葛洪《抱朴子·君道》:“厚嬖倖而薄戰士,流聲色而忘庶事。”

古代五刑之一。把罪人放逐到遠方。
banish
《尚書·舜典》:“流共工於幽洲。”
名詞
指江河溪澗的流水
river;
stream
《史記·河渠書》:“延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方遠遊。”
《史記·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
河流;溪流;洪流
江河溪澗離開源頭後的部分(與“源”相對)。
stream
漢·王充《論衡·異虛》:“源發,流安得不廣?”
陳毅《雅魯藏布江》詩:“雅魯藏布是大江,其源甚遠流亦長。”
幹(gàn)流;源遠流長;開源節流
像水流的東西。
current

寒流;暖流;氣流;電流
古代盉、爵一類的容器的吐水口。

《儀禮·士虞禮》:“匜水,錯於槃中,南流,在西階之南。”

潮流;風氣。

戰國·屈原《離騷》:“固時俗之從流兮,又孰能無變化。”

品類;等級。
sect;class
《漢書·敍傳下》:“秦人是滅,漢修其缺,劉向司籍,九流以別。”
流派;入流;三教九流
古代指邊遠地區。

《尚書·禹貢》:“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禮記·王制》:“千里之外曰採,曰流。”

流官;明清由中央政府委命的少數民族地區官吏名。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今有巡司,一流一土。”
魏源《聖武記》卷七:“論者謂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內宜流不宜土。”

通“”。旗子上的飄帶。

《禮記·樂記》:“龍旗九流,天子之旗也。”陸德明釋文:“流,本又作旒,音流。”

(iú)姓氏用字。



量詞
王莽新政時銀兩單位詞。

《漢書·食貨志下》:“朱提銀重八兩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銀一流直千。”

光通量單位流明的簡稱。



yóu
動詞
通“”。浮游,游水。

戰國·屈原《大招》:“螭龍並流,上下悠悠只。”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8]  《現代漢語詞典》 [9]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一下】【沝部】力求切(liú)
𣹳,水行也。從沝、㐬。㐬,突忽也。
流,篆文從水。
【註釋】①水行:王筠《説文解字句讀》:“謂水之自行也。”②突忽:徐鍇《説文解字擊傳》:“突忽猶疾也。 [10] 

説文解字注

“𣹳,水行也。從沝、㐬”注:會意。力求切,三部。
“㐬,突忽也”注:㐬之本義謂不順忽出也。引申為突忽,故流從之。
“流,篆文從水”注:流為小篆,則𣹳為古文、籀文可知。此亦二上之例也。或問曰:何不以流涉入水部,而附𣹳𣻣為重文乎。曰:如是,則沝無所附。沝不附水部之末而為部首者,以配屾部也。 [11] 

廣韻

力求切,平尤來 ‖流聲幽1部(liú)
流,演也。求也。覃也。放也。《説文》曰:“水行也。” [12]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流;部外筆畫:6
古文:㳅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力求切,音留。《説文》:水行也。《爾雅·釋言》:流,覃也。疏:謂水之流,必相延及。《詩·大雅》:如川之流。
又《爾雅·釋詁》:流,擇也,求也。《詩·周南》:左右流之。
又下也。《詩·豳風》:七月流火。
又流漫無節制也。《禮·樂記》:樂勝則流。
又《書·禹貢》:二百里流。《禮·王制》:千里之外曰採,曰流。
又放也。《書·舜典》:流宥五刑。
又視不端諦曰流。《左傳·成六年》:鄭伯視流而行速。
又走也。《戰國策》:楚襄王流淹於城陽。注:謂走而自匿。
又《周禮·冬官·玉人注》:鼻勺曰流,凡流皆為龍口。
又《前漢·食貨志》:朱提銀重八兩為一流。
又《前漢·藝文志》:儒家流,道家流,隂陽家流,法家流,墨家流,縱橫家流,雜家流,農家流,小説家流,各有所從出,分九家。
又流佈也。《易·謙卦》:地道變盈而流謙。
又流轉也。《禮·仲尼燕居》:周流無不徧。
又張協《七命》:傾罍一朝,流湎千日。注:齊顏色,均眾寡謂之流。
又長流,官名。顏之推《家訓》:名治獄參軍為長流。
又黃流,酒名。《詩·大雅》:黃流在中。
又雙流,縣名。《廣輿記》:屬成都府。
又《韻補》葉𣼊如切,音閭。陸雲詩:樂奏聲哀,言發涕流。唯願君子,德與福俱。
又葉力救切,音溜。傅玄詩:悠悠建平,皇澤未流。朝選於眾,乃子之授。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流”字書寫演示 “流”字書寫演示
“氵”窄“㐬”寬,頂部“氵”低,底部左右旁齊平。“氵”,第二點偏左,在橫中線上側。“㐬”,“亠”的首點在豎中線上端右側;㇜(撇折)的折點在田字格中心左側,橫斷在橫中線;下部撇筆伸向“氵”下側,中間豎在豎中線右側,乚(豎彎鈎)鈎部超出上部。 [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l

王力系統
l
ǐu
董同龢系統
l
jŏɡ
周法高系統
l
iəw
李方桂系統
l
jəgw
西漢



東漢





jou


j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jou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l
i̯ə̯u
擬音/王力系統

l
ǐəu
擬音/董同龢系統

l
ju
擬音/周法高系統

l
iəu
擬音/李方桂系統

l
jə̆u
擬音/陳新雄系統

l
ǐo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八尤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力求切
lju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八尤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力求切
liəu
禮部韻略


平聲




力求切

增韻


平聲




力求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尤侯
齊齒呼

次濁

liəu
中州音韻


平聲
尤侯




郎丟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九尤


次濁
力求切
liou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五修叟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liou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liou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liou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iou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niəu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liɯ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iɤɯ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liəu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liəu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liəu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liʊ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liu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liu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lɐu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lɐu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liu
24
陽平
文讀
lau
24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liu
55
陽平
文讀
lau
55
陽平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lieu
52
陽平
文讀
lau
52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liu
21
上聲
文讀
lau
22
陰去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5-14]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14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13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2]
  • 5.    平水韻 十一尤  .搜韻[引用日期2020-05-14]
  • 6.    何金松編著.天地寫真[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213-215
  • 7.    蔣德平,金瑞著.漢字中的天文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175-176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255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831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00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5-14]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08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570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14]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