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洪世清

鎖定
洪世清(1929-2008 ) 福建晉江人。195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留校任教。早年多作版畫,著有《石版畫技法研究》等。後攻中國畫,曾得黃賓虹、潘天壽、劉海粟諸家指點,尤致力於指畫創作。1985年起,先後在浙江大鹿島、福建崇武半島創作大型巖雕兩百餘件。其巖雕以海生動物為題材,取法秦漢雄風,順勢佈局,因石賦形,略施斤斧,人天同構,極見粗獷渾厚、蒼莽奇崛之氣象。洪世清於1996年獲魯迅版畫獎,1997年獲魯迅文學藝術獎。
中文名
洪世清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中央美術學院
職    業
畫家
出生地
福建
代表作品
《熊貓圖》
《大鹿島巖雕》;《銅版畫技法研究》等

洪世清獲得榮譽

洪世清 洪世清
洪世清1996年獲“魯迅版畫獎”,1997年獲“魯迅文學藝術獎”,著有《銅版畫技法研究》等。其銅版畫作品《黃賓虹像》為中國美術館收藏,中國畫作品《熊貓圖》被美國堪薩斯州大學博物館收藏。

洪世清人物簡介

洪世清 洪世清
洪世清,一九二九年生。福建晉江人。擅指畫、篆刻版畫。浙江美術學院。1929年生於福建晉江安海,1947年求學於上海美專,後深造於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1954年畢業後留校任教參予籌建板畫系,著有《銅版畫技法研究》、《石版畫技法研究》、《版畫技法談》。他熱衷於民族傳統藝術,年輕時即開始鑽研金石篆刻和國畫,先後師承於齊白石、黃斌虹、潘天壽劉海粟。1985年起在玉環大鹿島和惠安崇武半島開鑑巖雕藝術,先後14年完成200餘座作品,被劉海粟評為:“不朽之大地藝術”,其中國畫作品得潘天壽題辭:“畫事以得墨韻神情為難,世清老弟於此獨有會心,可佩,可佩。”他擅長多種繪畫形式,中國畫篆刻版畫水粉畫、油畫、巖雕,尤精指畫,並能融會貫通,各保其純,又敢於創新,難怪羅馬尼亞專家埃鳥琴博巴教授贊其為:“不愧為潘天壽後又一位天才。”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版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磨漆書研究會會員、浙江美術家協會會員、西泠書畫院特聘畫師等。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其主要事蹟已載入一九九一年《中國人物年鑑》。作品有《熊貓圖》、《大鹿島巖雕》。著有《銅版畫技法研究》、《石版畫技法研究》、《版畫技法談》。
洪世清1996年5月獲魯迅版畫獎。1997年5月獲第二屆浙江魯迅文學藝術獎。 [1] 
2008年11月13日23時19分,洪世清因病醫治無效在杭州市逝世,享年80歲。

洪世清藝術風格

師法傳統,重筆墨情趣,畫面佈局平整,用筆渾厚而潤,勃發愈秀。善指畫,尤精熊貓圖,為世所寶。

洪世清人物故事

洪世清又是一個痛苦的藝術家。他至今獨身。權力和金錢對他不再構成威脅。他和大海岩石共瀟灑。
洪世清是典型的苦學生出身,並無家學淵源。他一生浪遊,少年時身懷三塊銀元隨水果船從安海老家出外闖世界,在上海師承劉海粟,解放後回閩南老家,後畢業於浙江美院繪畫系。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後,曾撰寫過《銅版畫技法》、《石版畫技巧》二書。後來,他研究中國的雕塑藝術。“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帶着舊相機和餅乾,走遍南北著名的幾個大石窟,雲岡,敦煌,龍門,大足,麥積山,貢縣漢墓,他無處不到。他到雲岡四次,他崇尚秦漢和盛唐的石雕藝術,是開創巖雕藝術的初衷。洪世清認為,宋元的雕塑過於清秀,明清的雕塑過於輕巧,傳統的石獅和龍柱藝術,嚴格説來是一種擺設和標誌,很難稱之為藝術品。恢復秦漢和盛唐的藝術氣魄,在新一代新思維方面,大地巖雕或大海巖雕才可以突破。
洪世清並不急於整理和闡明自己的藝術觀點,他希望用自己的藝術品説明這一切,給後人以評説的依據。他現存在大鹿島和崇武半島的百餘件巖雕藝術品,將同他的名字一樣不朽。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洪世清,為開創中國的巖雕藝術,必將於萬里海途上,繼續他的浪遊和創造。

洪世清巖雕藝術

洪世清畫作
洪世清畫作(58張)
洪世清的巖雕,從浙江大鹿島開創伊始,到崇武島的繼續擴大完善,正在逐漸引起海內外廣泛的注意。洪世清是畫壇公認的一位多面手,他的金石,曾得齊白石老先生的誇獎,他的中國畫,潘天壽評之:“畫事神情為難,世清老弟於此獨有會心。”他的油畫羅馬尼亞國家美協稱為“第二天才”,他的指畫被稱為“一絕”。特別要指出的是,洪世清的熊貓畫獨具一格,有“南洪北吳”之譽,堪於吳作人大師並肩比美。
然而,洪世清於花甲之年,卻獨鍾情於巖雕藝術。他不辭勞苦尋找天然巖面,夏日汗衫短褲,汗流浹背,冬日朔風凜烈,獨立巖頭。他常常衣冠不整,手上身上臉上沾滿了石粉泥跡。在大鹿島他留下四十多件藝術品,在崇武半島這個更加美麗恢宏的山海間,他又留下近六十件的藝術品,他的目標是九十九件,以此數將他的巖雕藝術,提高到一個新層次。洪世清提倡“殘缺美”,他不需要石匠的雕琢。在崇武“魚龍窟”巖雕羣中,海螃蟹以及各種魚羣,都順其自然稍加雕塑,那幾錘幾釺足以使之出神入化,這才是藝術的功力。有一魚雕太過工整,洪世清説最終還得給它兩錘以求得自然美,那兩錘打在哪裏,至今尚未構思清楚。“殘缺美”可以使人有回味的餘地,給“石雕藝術”更多想像。洪世清的大地藝術觀點,統而言之,是“三分之一工藝三分之一天然三分之一時空”。他手下的藝術品將經受時空的變化和大自然溶為一體。在灘頭有一產卵石龜,隨潮汐沙灘的變化,時而露身時而探頭;在礁邊有一羣海魚,時在水底時在水面;在海埭上有一螃蟹,被大浪推動,不斷轉向移位。這就是時空和天然的魄力.非工藝可以完成,又非得有洪世清的藝術方可完成。
洪世清熱愛自由的海,奔騰的浪,廣博的大自然,他的心胸開闊,為人極為誠正,並沒有什麼“大師”狀。他上上下下都坐班車,從不給地方添麻煩,他居住在簡陋的石頭屋,平時少言,卻和各界人士相處融洽,大人小孩都認得他洪教授,絕無生分。對於自己的坎坷遭遇,他避而不談。他需要的是明天,不是昨天。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