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洛陽西工兵營

鎖定
洛陽西工兵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佔地約6.67平方公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 [1] 
洛陽西工兵營以司令部為中心,營房分佈於前後、左右。司令部門前有東西大道,路南有閲兵台,路北有地下會議室(即廣寒宮),閲兵場以南還有六處院落,司令部東為花園,內有“惜陰書室”,另有高級住室一棟,在室內直通地下室,經地下室可通飛機場和火車站。司令部北側有馬路,其北、東、西並排有五處大院落,房屋東西成排,南北成行,均為磚木結構的五脊硬山青瓦房,前檐出剎為走廊,廊柱均為暗紅色。洛陽西工兵營整個建築為中西混合式近代建築的典範,對於研究洛陽的近代建築有較為重要的意義,同時,洛陽西工兵營見證了洛陽從民國三年(1914年)至解放這一時期的近代歷史 [1-3] 
2013年5月3日,洛陽西工兵營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洛陽西工兵營
地理位置
洛陽市西工區
所處時代
民國
佔地面積
約6.67平方千米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7-1912-5-185
開放時間
全天(僅四合院開放)

洛陽西工兵營歷史沿革

民國二年(1913年),袁世凱為實現其稱帝野心,於洛陽修建新式兵營,訓練新式陸軍。隨後又建“營市街”(今小街)1300餘間,為兵營服務。整個工程共耗費上等白銀170萬兩。兵營建成後,袁世凱倒台身死。
民國九年(1920年)9月,直係軍閥吳佩孚戰勝皖系軍閥段祺瑞後,率部進駐洛陽西工兵營,吳佩孚前後駐洛共四年零三個月,在此期間,他對洛西工兵營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共擴地1000餘畝,房屋增加到1.2萬間。在營市街以東又建公館街(今市政府家屬院),擴建房屋百餘所。
民國十一年(1922年)6月,洛河暴漲,將老吳橋兩端引道及南部3孔正橋沖毀。洪水過後,吳佩孚下令修復北端引道,將南端築成土坡,維持臨時交通。
民國十二年(1923年)初,吳佩孚在洛陽西工兵營北處興建了一座磚瓦樓房,名為“繼光樓”,又在樓北建大型天井窯院,覆蓋大屋頂,地下室內有4根約60釐米粗的鋼筋水泥柱支撐,名為“廣寒宮”。同年,吳佩孚把河南省公署從開封遷到洛陽,在洛陽西工舉行了五秩大慶,同時又在營區北部、鐵路以南、唐宮舊址以西修建了200多萬平方米的飛機場,在其東北面修建一臨時機庫,又從法國購進飛機,每日在洛陽上空飛翔,進行表演。
民國十三年(1924年)秋,第二次直奉戰爭,吳佩孚兵敗山海關,逃回洛陽,同年12月2日逃奔鄭州,從此結束了在洛陽的統治。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日本侵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南京國民政府由南京遷往洛陽,定洛陽為“行都”。國民政府遷洛後,國民黨中央黨部駐西工兵營吳佩孚司令部,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住在公館街前吳佩孚天字第一號院內,同年3月,國民政府在西工兵營召開國難會議,會議通過了“先安內後攘外”反動議案。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蔣介石在洛陽西工兵營成立了中央軍官學校洛陽分校。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月和6月,先後在洛河和龍門伊河上開工修建林森橋和中正橋,同年10月,蔣介石在洛陽舉行五十大壽,並改“繼光台”為“壽國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蔣介石派程潛作為抗日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進駐洛陽西工兵營。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衞立煌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他曾訪問過延安,歸來後,在司令部東花園修建了五孔青磚窯洞,上書“惜陰書室” [1] 
1980年7月,為了順利泄洪,老吳橋兩端9孔殘橋被炸燬,殘存中間的11孔 [5] 
1989年至1999年,洛陽市文物部門逐步收回了吳佩孚司令部舊址保存下來的主體建築,並由洛陽市白馬寺漢魏故城文物保管所使用和管理。
2003年、2006年、2012年、2015年,洛陽市四次對吳佩孚司令部舊址進行維修,維修後的吳佩孚司令部、高級住宅、惜陰書室整體建築風格趨於一致,基本恢復了原貌 [6-7] 

洛陽西工兵營建築特點

洛陽西工兵營結構

建築特點
建築特點(5張)
西工兵營以司令部為中心,營房分佈於前後、左右。司令部門前有東西大道,路南有閲兵台,路北有地下會議室(即廣寒宮),閲兵場以南還有六處院落,司令部東為花園,內有“惜陰書室”,另有高級住室一棟,在室內直通地下室,經地下室可通飛機場和火車站。司令部北側有馬路,其北、東、西並排有五處大院落,房屋東西成排,南北成行,均為磚木結構的五脊硬山青瓦房,前檐出剎為走廊,廊柱均為暗紅色。整個西工兵營西半部,北、西、南三面有壕溝,兵營西北部(今西小屯村)有電廠,兵營西南,壕溝以外,七里河澗水東有燃料庫(兵器物資庫),兵營北有飛機場和金谷園火車站,兵營東有營市街、公館街。位於兵營中心的司令部,平面佈局為“目”字形,前後共三個小院,有東西向、南北並列的三座大瓦房,兩側為廂房,房出檐為走廊。佈局嚴謹,古樸典雅,與傳統形式的四合院近似。室內地平和周壁均鑲木板,整個兵營無一幢樓房 [3] 

洛陽西工兵營特點

洛陽西工兵營吳佩孚司令部舊址體現了中國古典建築和西方現代建築風格的結合。司令部內,青磚灰瓦,紅漆木柱,中國古典建築的氣質在此表現;窗子上部用磚砌成圓拱式弧拱代替過樑,拱券窗型、門型的大量存在,又是典型的西歐建築風格 [7] 

洛陽西工兵營主要建築

洛陽西工兵營惜陰書室

惜陰書室
惜陰書室(2張)
惜陰書室現存四孔窯洞,為青磚結構,坐北朝南,西起第二孔較大寬3米,其他三孔寬2.6米,窯深6米,淨高2.8米。大窯內有側門可以通旁小窯,靠東兩小窯又在後設有小窯可串通。外牆與窯身全部用磚砌或拱券,前開門窗,後有小窗,券拱上填厚約1米的土,再覆蓋瓦片防雨,屋頂採用女兒牆有組織排水。室內牆面、拱頂均抹白灰,地坪為水泥地面,室內的地坪比室外的地坪低,門窗鑲玻璃。現存西起第二間(原狀五孔時為西起第三間)拱圈上牆壁內鑲嵌一青石匾額,上書“XXX題惜陰書室,一九三九七七” [8] 

洛陽西工兵營老吳橋

老吳橋 老吳橋
老吳橋位於洛河橋上游1000米處,是河南省近代建成的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橋樑。始建於民國十年(1921年),共23孔,中間21孔,單跨9.20米,兩邊孔各6米,總長205.2米,寬6.10米,橋面淨寬5.60米,橋墩是青石包邊,地下基礎約6米,用水泥混合石料澆鑄。橋面兩側有水泥護欄,吳佩孚命名為“天津橋”。
1997年,由於沿洛河修建洛浦公園,殘存的11孔橋現存3孔 [5] 

洛陽西工兵營高級住宅

高級住宅共5間,中間3間為會客、接待廳,東西各一間,室內各房間相互獨立,都能串通,住宅內還隱藏有一條可通往當時洛陽機場的地下通道。由於高級住宅內地面全部是木地板、牆面還有高1米的木牆裙,年久失修已出現了腐朽的情況 [6] 

洛陽西工兵營吳佩孚司令部

吳佩孚司令部為一個封閉式的四合院,中央是一個四方形的天井小院,北面第二大廳(即北大廳)為廳堂,其地勢比南大廳略高,北大廳是吳佩孚的會議廳,屋宇寬大明亮,地板為考究的木地板,庭院兩側是東、西廂房,為各個參謀部的辦公場所,建築結構為磚木結構,窗户仿造西歐窗形,兩座廂房走廊青磚鋪地 [7] 

洛陽西工兵營相關人物

洛陽西工兵營袁世凱

袁世凱(1859年—1916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字慰亭(又作慰廷),號容庵、洗心亭主人,河南項城人,故人稱“袁項城”。
洛陽西工兵營為袁世凱所建 [1] 

洛陽西工兵營吳佩孚

吳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東蓬萊人。民國時期直係軍閥首領、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閲使、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主要著作有《春秋正議釋證釋》、《易箴》、《大丈夫論》、《日食參考説》等 [9] 
吳佩孚擴建了洛陽西工兵營,民國九年(1920年)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間,洛陽西工兵營為其總司令部 [1] 

洛陽西工兵營林森

林森(1868年2月11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長仁,號子超,晚年自號青芝老人,別署百洞山人、嘯餘廬主人、鳳港漁翁、虎洞老樵,福建閩縣(今福建閩侯)人,近代政治家 [10] 
國民政府遷洛後,林森住在洛陽西工兵營公館街前的吳佩孚天字第一號院內 [1] 

洛陽西工兵營程潛

程潛(1882年3月31日—1968年4月5日),字頌雲,1882年生於湖南醴陵官莊,清末秀才,同盟會會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曾任湘軍都督府參謀長、非常大總統府陸軍總長,廣東大本營軍政部部長 [11]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間,洛陽西工兵營為程潛的辦公處 [1] 

洛陽西工兵營衞立煌

衞立煌(1897年2月16日—1960年1月17日),字俊如,又字輝珊,安徽省合肥縣(現屬包河區)人,中華民國高級將領,國軍陸軍二級上將。
洛陽西工兵營曾為衞立煌的辦公處 [1] 

洛陽西工兵營研究價值

洛陽西工兵營整個建築為中西混合式近代建築的典範,對於研究洛陽的近代建築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12] 

洛陽西工兵營保護措施

2013年5月3日,洛陽西工兵營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19年12月,洛陽西工兵營入選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13] 

洛陽西工兵營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洛陽市西工區
公交:乘坐洛陽市9路、101路等公交車均可到達洛陽西工兵營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