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洛神賦圖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明臨《洛神賦圖》)

鎖定
《洛神賦圖》,明袁樞書,王鼎臨,明崇禎十六年(1643)作於蘇州滸墅關袁樞家裏,據袁樞藏《洛神賦圖》(今遼寧省博物館本)本所臨。按當時袁樞為滸墅關關使。今所見遼博本《洛神賦圖》有“庚子袁樞”印章,按袁樞生年為萬曆二十八年庚子(1600年)。
中文名
洛神賦圖
館藏地點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所屬年代
明代
類    別
繪畫

洛神賦圖文物歷史

翁同龢跋《松桂堂帖》 翁同龢跋《松桂堂帖》
袁樞為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子,袁可立曾策反後金女婿劉愛塔,有損於滿清大肆宣揚的“文治武功”,袁氏父子遭滿清“文字獄”封殺。今遼博本《洛神賦圖》為其舊藏,清人在收入內府時,或已裁割袁樞鑑藏痕跡,但圖上仍可辨“庚子袁樞”鑑藏印。2018年翁同龢後人捐贈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的明臨《洛神賦圖》即據此遼博本所臨。
睢陽尚書袁氏所藏南宋《松桂堂帖》(今存故宮博物院),即明末睢陽袁樞、袁賦誠父子家藏精品,後為翁同龢所收,上有題跋曰:“(光緒十六年)庚寅正月,見《洛神圖》卷之中,分段書洛神賦,筆意古雅,署款曰‘崇禎十六年睢陽袁樞書於姑蘇滸墅’。名印曰‘袁樞’、曰‘伯應’,又一印曰‘賦誠’。此帖有‘蠡台袁伯應家藏印’,又有‘袁賦誠印’,其為一人無疑也。二百年後於吾齋會合,豈非墨緣!龢記。“只可惜翁同龢在考證《松桂堂帖》時,跋語中竟因睢陽袁氏信息被封殺湮沒而將袁伯應(袁可立子袁樞字伯應)和袁賦誠(袁可立長孫、袁樞長子)誤斷“其為一人無疑也”的千古學術錯誤,智者千慮一失也。
《洛神賦圖》、《松桂堂帖》隨明崇禎十六年(1643)睢陽袁樞到清光緒十六年(1890)翁同龢,歷247年,此時滿人佔據的中華大地正在全面淪為東亞病夫,而其時的睢陽尚書袁氏家族最後標誌物“袁尚書大石坊”仍在被清睢州知州王枚藉故強行拆毀中 [1]  。2018年翁同龢後人翁萬戈將此《洛神賦圖》捐贈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據清光緒庚寅年翁同龢題跋時又128年矣,正所謂滄海桑田,時運國運幾經輪迴。

洛神賦圖文物鑑賞

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
清李葆恂《海王村所見書畫錄》(京師, 民國5年(1916)):“有人出明人王鼎臨本一卷求售,索值百金。常熟翁叔平尚書見之曰:“臨本如翻砂古器,所塗飾青紅,亦覺斑爛可愛,而古質樸拙之趣都盡。原本價昂,不可得,且以五十金購此虎賁,留老成典型可也。”尚書非不能以多金得此卷者,葉公好龍,自古嘆之矣。要之此語,自是韻勝。”
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
陳重遠《琉璃廠老掌櫃》:”蕭維邦仍不肯定或否定翁同龢之説,而拿出明代畫家王鼎臨摹顧愷之《洛神賦圖》給翁夫子看,並説:“王鼎、王贊元摹仿董源、巨然的山水畫,精妙亂真。他臨摹的這幅《洛神賦圖》也很好,請夫子過目。” 翁同龢見王鼎臨本説:“臨本如翻砂古器,雖塗飾青紅,亦覺斑斕可愛,而古質樸拙之趣都盡。”於是,出五十金購得這幅《洛神賦圖》臨摹本。
此事被紅螺山人所知,寫入《李伯時摹顧愷之〈洛神圖〉識》,後被琉璃廠古董商所知,多年傳為佳話 [2] 
參考資料
  • 1.    河南通志館.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河南鄭州:大象出版社,2017:“今睢縣行政公署為清之洛學書院,然本明袁尚書可立故宅也。東西臨街二石坊,左曰‘三世司馬’,右曰‘宮保尚書’,皆距大門五十步之遙,略如公署轅門式。其東‘三世司馬’坊,清光緒十八年州牧王枚以坊上石條將墜用強硬手段拆去,尚書後人上控數年,詳見坊珉條中。至宅向南恰與南坡之袁家山脈絡連貫,為尚書園宅範圍中地無疑也。後樓下為明末許定國刺殺高傑處,樓上不設棚板以作後來紀念焉”。(《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 “明袁尚書可立‘三世司馬’、‘宮保尚書’兩石坊,規模高大,雕工精巧,額字亦佳,分列縣公署兩旁。其‘三世司馬坊’,為髮匪焚燬。巔頂大石,岌岌欲墜。清光緒十七年(1891),州牧王枚募工拆之,今惟石樑及兩石柱存,事始末。見《睢州志》。”(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民政門·土木工程·坊珉》)
  • 2.    陳重遠.《琉璃廠老掌櫃》.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陳重遠.《琉璃廠老掌櫃》.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0501:翁狀元鑑賞《洛神賦圖》   翁同龢於光緒七年(1881)和光緒二十年(1894)兩入軍機處,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歷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書等職。中日甲午戰爭,他力主抗戰。《馬關條約》簽訂後,他欲扶光緒帝親政,籌思革新,支持康梁變法主張,成為帝黨首領。   翁夫子同古董商交往平易近人,沒官僚架派。他聽説論古齋收藏東晉畫家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就前來觀賞。蕭維邦捧出《洛神賦圖》請翁夫子過目。此時翁同龢已是50餘歲,他戴上花鏡仔細看。   這畫卷是絹本,高尺餘,長約八尺有餘。工筆著色,洛神駕六龍車,馮夷擊鼓,川后靜波,並與賦意合;人物樹木,古樸肅穆,如見太古時物,令人生敬慕之心,真海內第一名跡也。   畫卷由梁玉立題簽:“顧愷之洛神圖”,下有小字:“蕉林珍玩”。   有明代書畫家董其昌題:“內府所藏,大都無前人題跋,蓋進御時剪去,恐有國諱,或不盡作莊語故耳。此朱成國時,尚方給以代官俸者。卷首有顧愷之洛神圖標目,展轉至餘失之;乃李伯時家藏,洗玉池,隴西圖款,可辨也。顧長康畫,海內唯此卷與項氏女史箴,真名畫之天球赤刀也。董其昌題。”   翁同龢觀賞後沉思片刻説:“董其昌題中有:乃李伯時家藏。”接着又問蕭維邦:“你可知李伯時?”   蕭維邦答曰:“李公麟字伯時,號龍眠居士,北宋畫家,也是金石學家,收藏鐘鼎金石和書畫,還是鑑賞收藏家。其他之事,請夫子指教。”   翁同龢説:“這畫卷乃絹本。李伯時創作畫用澄心堂紙,臨摹古畫則用絹素。我疑為李公麟所臨顧長康之作也。李公麟作畫‘以立意為先,佈置緣飾為次’,是從臨摹顧長康之作而得。顧長康作畫,‘意在筆先,畫盡意在’。故而東晉的顧愷之與北宋的李伯時之作,有相同意境和筆法。”   翁同龢説完看看蕭維邦之神色,蕭維邦仍和顏悦色説:“夫子博學多聞,維邦洗耳恭聽,請多指教。”翁夫子聽蕭維邦語言恭順,不加反駁,亦不肯定自己之所言,故而繼續説下去,他説:   “顧愷之先臨摹前人之作。西晉張華畫《女史箴》是約束宮廷嬪妃之規誡,顧愷之臨摹《〈女史箴〉圖》是最早之摹本,現存於宮中。”   蕭維邦仍不肯定或否定翁同龢之説,而拿出明代畫家王鼎臨摹顧愷之《洛神賦圖》給翁夫子看,並説:“王鼎、王贊元摹仿董源、巨然的山水畫,精妙亂真。他臨摹的這幅《洛神賦圖》也很好,請夫子過目。”   翁同龢見王鼎臨本説:“臨本如翻砂古器,雖塗飾青紅,亦覺斑斕可愛,而古質樸拙之趣都盡。”於是,出五十金購得這幅《洛神賦圖》臨摹本。   此事被紅螺山人所知,寫入《李伯時摹顧愷之〈洛神圖〉識》中有句:“尚書非不能以多金得此卷者,葉公好龍,自古嘆之矣!”後被琉璃廠古董商所知,多年傳為佳話。   這幅畫是翁狀元識破北宋畫家臨摹東晉畫家之佳作,還是顧愷之的真跡,長年無斷語。   1987年,筆者見到鑑定、經營歷代名人書畫有60餘年經驗的邱震生時,談及《洛神賦圖》。邱説:“翁同龢的鑑定是對的,晉顧長康《洛神賦圖》是北宋李伯時所臨摹,非顧之真跡;顧愷之臨摹西晉張華之作《女史箴圖》,是他的真跡。”   《女史箴圖》是我國早期摹本,東晉至今,1600餘年矣,保存完好,世界罕見,乃國之瑰寶。可惜,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被英軍從清宮搶劫而去,現藏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所傳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乃宋人所作,已有結論。這幅北宋李公麟之臨本落到何方?筆者不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