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泰山雲霧奇觀

鎖定
《泰山雲霧奇觀》是學者王克煜創作的泰山科普知識性散文,1986年4月2日發表,之後多家報刊轉載。文章描寫了泰山雲霧種種現象,透徹分析產生的科學原因,闡明瞭泰山雲霧一種地理變化的自然現象,不是迷信色彩傳説。
作品名稱
泰山雲霧奇觀
作    者
王克煜
創作年代
1986年4月2日
作品出處
經濟新聞報
文學體裁
科普散文
影    響
多家報刊轉載發表

泰山雲霧奇觀內容簡介

文章説,泰山極頂海拔1545米,高出泰城1400米左右,故與平原的氣候迥然不同,產生了各種不同的雲霧奇觀。文章描寫了泰山雲霧種種現象,分析闡述了產生的科學原因,詳細説明了泰山雲霧一種地理變化的自然現象,不是那種賦予封建迷信色彩的傳説奇聞。

泰山雲霧奇觀作品原文

《泰山雲霧奇觀》
泰山巍然屹立於齊魯大地,歷代尊稱“五嶽獨尊”,是我國古代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曾有72個君王留下印記。文人墨客更是紛紜而至,登山攬勝,臨景吟詠。人們仰慕她的“拔地通天 天街”之勢、“擎天捧日”之姿其實泰山能聞名於天下,不僅僅是她的雄偉壯麗,那氣象萬千的泰山雲霧亦是一大奇觀,其變幻莫測,奧妙神奇,置身其中如臨仙境,其魅力巨大無窮,令人嚮往留戀。
泰山極頂海拔1545米,高出泰城1400米左右,故山頂與泰萊平原的氣候迥然不同。泰山的冬季嚴寒風大,夏季涼爽潮濕而多雨霧,具有明顯的高山氣候特徵。山頂氣温一般比山下要低7~8℃,年降水量約為山下平原地區的一倍半。由於泰山拔地而起,從平原地區流來的暖濕空氣在水平運動中遇到泰山的阻擋,往往在迎風坡被迫抬升,極易被冷卻凝結而形成雲霧和雨雪。而在背風坡,雲霧在下沉中又迅速消散。故登泰山途中,常常遇到時雨時晴、時雲時霧的多變天氣。特別是夏季,泰山頂經常籠罩在雲霧之中,天氣瞬息萬變:時而山風呼嘯,濃霧瀰漫,如墮混沌世界;時而日麗風和,雲海無涯,如入仙山瓊閣;忽而陰雲四合,電光閃閃,地底興雷;忽而又微雨新霽,斜陽初透,寶光生輝,這五光十色,變幻無窮的泰山雲霧,彷彿給泰山的壯麗景色增添了一層神秘色彩,使泰山旅遊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曾有兩位國外友人在遊覽泰山之後,竟得得出了完全對立的看法。一個説:“泰山名氣大,但沒有什麼看頭”;另一個卻説:“泰山的景色真是太迷人了,真是活生生一座仙山。”究其原因,原來前者登泰山時晴空萬里,而後者登泰山時卻是濛濛細雨。
泰山雲霧奇觀中,常見的、又最為壯觀的當是雲海。《泰山小史》雲:“山 上下陰晴氣候不同,盛夏酷暑,御夾單衣,不免擁爐,時微雨新霽,紅日麗空,殘雲滿地,俯視茫茫,如陸海堆絮積雪,不知其千萬頃。”泰山這種無邊無際的浩瀚雲海奇觀,是與泰山處於四周平原之中的特殊地理環境相聯繫的,故別處極為罕見。尤其是在玉皇頂和碧霞祠一帶觀賞雲海時,在金碧輝煌的古建築羣襯托下,沿懸崖峭壁飛昇的雲霧,酷似大海岸邊的激浪。此時耳聞松濤之聲,猶如海濤聲降陣傳來,常使遊人心曠神怡,樂不思返。如果雲海恰在日出或日落時分出現,此時雲海在變幻無窮的陽光映照下,如披上了五彩霞衣,色彩瞬息萬變,使遊人有置身仙境之感。
泰山雲海多出現於大氣層結較穩定的冬季和雨霧較多的夏天,冬季當有冷 空氣沿偏北路徑東移時,山東地區持續吹偏東風,黃渤海上的潮濕空氣隨着偏東氣流回流到泰山周圍,遇到較冷的下墊面逐漸凝結就會形成大面積的低雲。這種雲的厚度不大,雲頂高度往往低於1500米,站在泰山頂上的遊人,恰處於雲頂高度以上,所以,便能看到一望無際的浩瀚雲海。在雨後無風的晴朗夜晚,由於劇烈的輻射降温,近地面的潮濕空氣被冷卻凝結而生成大霧,日出後受熱抬升會變成飄移的低雲。此時,若站在泰山頂上看起來也是一片雲海。
泰山山勢陡峭,地形複雜,山風時有發生。當雲海與山風同時出現時,有時還可看到漫過山頭的“爬山雲”和沿山坡奔流直下的“雲瀑布”奇觀。
最為絢麗令人神往的當屬“碧霞寶光”,也稱泰山佛光。泰山佛光多半出現在岱頂,從瞻魯台、碧霞宮至南天門這一狹長地帶。美麗的佛光是太陽照射雲層或霧層上形成的色採光環。雲和霧都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而成的。而云和霧又是一些顆粒極小的水珠,當太陽光照射雲霧時,這些小水珠就像三稜鏡一樣,會產生折射作用,把原來白色的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就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彩色光環。佛光的大小和位移以及清楚與否,都和雲霧的變化濃淡有關。有適合的雲霧“屏幕”,陽光在特定的環境下照射,就會呈現出佛光,但這是很不容易見到的奇景。當遊人在泰山頂遊覽時,若前面有濃霧,背後有強烈的陽光照射。此時,若注意朝前觀察,就會在前面的霧幕上看到一個五彩的光環,光環中還能把遊人一舉一動的影象反射出來,這就叫“寶光”。 “寶光”在平原地區極難見到,峨嵋山出現最多,故氣象上稱為“峨嵋寶光”。泰山“寶光”多見於碧霞祠一帶的雲霧中,恰好以碧霞祠為背景蔚為壯觀,故稱“碧霞寶光”。
當雲霧中有大小尺度不同的水滴同時存在時,還可形成兩個以上、大小不同的同心光環,這稱為“多重寶光”。但越往外層的光環越不清楚。一般只能看到單層或雙重光環的“寶光”。
傳説泰山佛光是岱嶽菩薩顯靈,要接引那些有緣份的人到極樂世界去。假若登泰山的凡人能見到佛光,是非常幸運的事。我卻有過這樣一次好運氣。那是一個秋天的清晨,我們正遊覽碧霞祠,忽聽門外人聲鼎沸,“佛光!”“佛光!”我説了一聲“快走!”便拉着朋友擠出了南天門。啊!果然一個巨大的五彩繽紛的光環,呈現在眼前。它的綵帶顯現出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絢麗極了。最外一層的紅光圈如斑爛的日珥一樣,光彩奪目。在巨大的光環中還有人影晃動。這是我們這些圍觀者的影像。人們激動得手舞足蹈,光環中的影像也隨着活動。當時,我真有點“目睹佛光驚神魂,飄飄欲飛似仙人”了。這時候,白雲飄忽,霧氣氤氲,光環時隱時現,時濃時淡,開合幻化。
海市蜃樓1 海市蜃樓1
望着這美麗的光環,目光也隨着光環徐徐地移動着。一會兒,佛光又在象鼻峯前的白雲洞出現了。登山的人越來越多,連剛剛爬上南天門的遊客,也顧不得休息,潮水般的湧了過來。男的、女的、老、少的、小夥子、姑娘們……他們的視線和情緒完全被佛光吸引住了。人們歡騰雀躍,忘情地喊叫着。雲霧消散了,佛光不見了,只剩下光華四射的碧霞和熠熠閃亮的天街。佛光從清晨七時多到八時多,延續的時間約一小時。人們如春夢初醒,痴情地望着天空。
泰山還有一種更難得見到的大氣光學現象——蜃景。氣象學上稱為 “海市蜃樓”。一般多出現於海上,我國以蓬萊近海面上出現最多,稱為“登州海市”。但偶爾也出現于山區,俗稱為“山市”,攝影家們及旅遊拍客近年來多次拍下了泰山蜃景的照片在各種媒體發表,引起了各方面的極大興趣。
“海市蜃樓”是在大氣密度垂直分佈有明顯差異的情況下,光線發生折射而產生的一種大氣光學現象,當上層空氣密度小、下層空氣密度特別大時,出現“上現蜃景”;當上層空氣密度大,下層空氣密度特別小時,出現“下現蜃景(倒影)”。而空氣的密度與温度有關。即熱空氣密度小,冷空氣密度大。所以當熱空氣迭置於冷的下墊面上時,往往出現“上現蜃景”;而冷空氣位於很熱的下墊面上時,往往出現“下現蜃景”。每當泰山出現雲海時,因雲中含水量大,熱容量大,日出後增温慢,而云層以上較乾燥的空氣增温較快,這時就出現了與夏天海面上較冷,上面空氣較熱的相似情況。於是下上層空氣密度就有了顯著差異,大氣層也就具備了發生光折射的基本條件,這時在合適的角度上就有可能看見泰山上的“山市”了。例如,當雲海低於中天門時,在中天門就曾看到過傲徠峯上面又出現了一個傲徠峯的影象,但泰山的“山市”極為罕見。
海市蜃樓2 海市蜃樓2
泰山的冬季,氣候寒冷,遊人多畏寒而不願登山,成為一年中泰山旅遊的淡季。其實,冬季的泰山在風雪中,朦朦朧朧,巋然不動,更顯得氣度不凡。冬季泰山頂氣温常在零下10度以下,每當濃雲密霧從山頂飄過,雲霧中的水滴一遇到冷卻的物體,就會迅速昇華為冰、晶,結成潔白晶瑩的霜雪,氣象上稱為“霧淞”。山東內陸地區每年冬季出現霧淞的日數約為2~5天,沿海出現霧淞的日數還不到1天,南方出現霧淞的機會則更少。而泰山頂平均每年出現霧淞的日數卻高達56.3天,最多時達83天。每當有霧淞的日子,泰山如披上了一身銀裝,無論是蒼松或枯枝,都象開滿了潔白的花束,這裏既是冰的世界,又象花的海洋。特別是從未見過的霧淞的南方遊客,有幸見到達晶瑩剔透、潔白如玉的泰山冬季景色,無不驚喜萬分,爭相拍照。
到過泰山旅遊的人,大多想找個晴天登山,一遇到雨霧便匆匆離去,這樣所有與雨霧天氣相聯繫的泰山雲海、碧霞寶光、泰山蜃景、霧淞冰花、天門飛瀑等最令人神往的奇觀異景卻跟遊人失之交臂了;留下的印象只有“人多雜亂”、“爬山太累”等等。
請問朋友,你是否閲讀過姚鼐的《登泰山記》、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領悟雪中、雨中登泰山的意境。那是展現泰山魅力的另一種境界。
朋友,你尚若領略這一奇觀的話,不妨選擇半晴半霧的天氣來泰山一遊,屆時或許令你大開眼界!

泰山雲霧奇觀榮譽

1986年4月2日發表在《經濟新聞報》副刊(第四版)頭題。之後多家報刊轉載。該散文榮獲蘇魯豫皖四省新聞協會1986年優秀作品二等獎。

泰山雲霧奇觀作者簡介

王克煜,男,1967年4月10日出生在泰山腳下一個桃花盛開的地方,世代書香門第,1985年畢業於肥城師範學校,1991年取得山東師範大學、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頒發的漢語言文學本科文憑,後在職進修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1996年被評為主任編輯,2002年被評為高級編輯,現任泰安日報社編委、總編助理。1989年被泰安市委、市政府評為“跨世紀優秀青年科技幹部”,1999年被授予“泰安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004年被評為山東省“十佳自學者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