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泡質盤菌

鎖定
泡質盤菌,Peziza vesicalosa Bull.:Fr.,又稱糞碗,盤菌科盤菌屬的一種真菌。子實體中等大小,有時可達14cm。初期近球形,逐漸伸展呈杯狀,無菌柄。子實層表面近白色,逐漸變成淡棕色,外部白色,有粉狀物。菌內白色,質脆,厚達3-5mm。夏秋季生於空曠處的肥土及糞堆上,往往成羣生長在一起。分佈於中國的河北、河南、江蘇、雲南、台灣、四川、西藏等地區。可食用,但需慎重處理,不可多食。
拉丁學名
Peziza vesicalosa Bull.:Fr.
別    名
糞碗
真菌界
真菌門
子囊菌綱
亞    綱
盤菌亞綱
盤菌目
盤菌科
盤菌屬
泡質盤菌
中文學名
泡質盤菌

泡質盤菌植物簡介

泡質盤菌(Peziza vesicalosa Bull.:Fr.)
子實體中等大小,有時可達14cm。初期近球形,逐漸伸展呈杯狀,無菌柄。子實層表面近白色,逐漸變成淡棕色,外部白色,有粉狀物。菌內白色,質脆,厚達3-5mm。夏秋季生於空曠處的肥土及糞堆上,往往成羣生長在一起。這種真菌的邊緣緊緊地卷收而彎曲,形狀則獨特有如膀胱。外表面為淡黃色,帶有顆粒;內部的產孢表面(子實層)則為淡黃至褐色,孢子逸出的開口小,而不像其他大多數盤菌,它幾乎不隨成熟而擴大,易碎的淡黃色厚菌肉為該屬中數一數二的。可食用,但需慎重處理,不可多食。 [1] 

泡質盤菌分類地位

盤菌科、盤菌屬; [1] 

泡質盤菌生態習性

夏秋季生於空曠處的肥土及糞堆上,往往成羣生長在一起。 [1] 

泡質盤菌形態特徵

泡質盤菌 泡質盤菌
子囊盤中等,直徑2~10 cm,有時可達14cm。初期近球形, 逐漸伸展呈杯狀,無菌柄。子實層表面近白色,逐變成淡棕色,外部白色,有粉狀物。菌肉白色,質脆,厚達3.5mm。子囊270~335μm×16~18μm。孢子光滑,無油球, 幾無色, 單行排列,20~23μm×10~14 μm,側絲細長呈線形,上端粗,有橫隔, 直徑7μm。 [1] 

泡質盤菌分佈地區

公園、花園和農莊周圍營養豐富的基質上,諸如堆肥的糞便,花中的蓋物和腐欄的稻草等。它往往出現在其他盤菌和鬼傘附近,廣泛分佈且常見於北温帶。河北、河南、江蘇、雲南、台灣、四川、西藏。有經濟價值且可食用,但需注意。 [1] 

泡質盤菌污染防治

泡質盤菌青黴菌
是最常見的一雜菌。污染後在培養基上呈現小而單獨的綠色粉末狀黴斑。該菌分佈極廣,靠空氣中的分生孢子附着在未經徹底消毒而潮濕的材料上傳播。
防治措施:培養料要嚴格消毒;接種時要嚴格掌握無菌操作技術;加強通風、降温、降濕;局部污染可用5%~10%石灰水沖洗。
木黴菌
泡質盤菌 泡質盤菌
主要是綠色木黴或康氏木黴。依靠產生於腐爛的木材、種子、 植物殘體、堆肥土壤等有機質培養料中和浮游在空氣中的孢子進行傳播。該菌喜酸性,温度達25~30℃,空氣相對濕度80%~90%時容易發生,能在3~5天內由點片發展到整個料面。木黴常與青黴混生,二者菌絲顏色相似,不同處是青黴由白向綠或淡黃色轉變,而木黴菌絲開始為白色,產生綠色孢子後變成綠色或銅綠色,並逐漸加深。木黴菌的纖維素酶活性強,能分解纖維素,主要發生於室內鋸木屑等木質素纖維豐富的培基中。因其生長迅速,除與食用菌爭奪營養外,還分泌毒素,所以常與食用菌絲體間形成對峙的“島嶼狀”“拮抗線”抑制食用菌菌絲的生長。
防治措施:培養料嚴格消毒,徹底消滅培養料中的菌絲及孢子;做好無菌操作,加強通風、降温;消毒時甲醛用量不宜過多,防止造成酸性環境;培養基上有木黴時,及時局部塗75%酒精、15%漂白粉液,50%多菌靈200倍液,噴1%~5%的石灰水或撒白灰粉再行挖除,後用石灰水塗抹。處理時最好將菌種袋(瓶)搬到室外,防止孢子飛散。出現木黴後,嚴禁任意打開瓶蓋或揭開薄膜,避免蔓延。利用塑料袋制種時,培養期間不宜過多的移動;及時揭除未萌發的菌種塊;菌種瓶及菌種袋的棉塞不能受潮,培養室保持乾燥清潔;母種要純正;拌料時每公斤乾料加入25%(或5%)的多菌靈2克或75%的甲託1克。
泡質盤菌毛黴、要黴和麴黴
泡質盤菌 泡質盤菌
毛黴又名長毛菌,主要發生室內栽培菇(耳)的初期培養基上和菌種上。菌絲初期呈白色或灰白色,後轉為淡黃色。菌絲稀疏、粗壯,一根根看得清楚。培養料含水量愈大, 發生愈重。分解澱粉能力強,生長甚快。在料面上交錯生長,形成疏鬆的針狀長毛,約經3天,可覆蓋整個料面,隔絕氧氣,爭奪養料、水分、並分泌毒素,影響食用菌菌絲的生長。40小時左右後,能產生大量黑色孢子。根黴與毛黴相似,唯在培養料中無明顯菌絲,僅平貼基物表面葡萄生長,無氣生菌絲。麴黴在培養料含水量偏低,温度又高時容易發生。菌絲初期為白色棉絮狀,後轉為黃色,温度達27℃以上時產生大量孢子,因菌種不同,而有黑、黃綠、橘黃和橘紅等顏色,擴散極快。毛黴、根黴和麴黴分佈很廣,土壤、肥料、空氣中都有孢子。
防治措施:徹底消毒、滅菌,搞好無菌操作;拌料時每公斤乾料加入25%(或50%)的多菌靈2克,或75%的甲基託布津1克。
鏈孢黴菌
又叫好嗜脈孢黴菌,各級菌種生產過程中都能危害。特別是當氣温高,濕度大進容易發生。該菌在自然中分佈很廣泛,各種有機質,如玉米芯、玉米、棉籽殼、廢棉等容易發生。到處都有它的分生孢子飄浮。當其沉降到有機物表面後,很快萌發現菌絲。菌絲蔓延很快,初呈灰白或黃色,纖細,向下迅速生長,並長到棉塞上。在棉塞外,形成大量淡紅色呈粉狀的分生孢子,堆積成成團,厚度達1釐米許,故又稱紅粉菌。稍受震動,孢子便散放到空氣中,到處傳播。
防治措施:搞好環境衞生,廢培養料要深理;培養料徹底滅菌,棉塞不可受潮,受潮後及時更換。菌種瓶(袋)要無破損;接種室要徹底消毒,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地面撒石灰,必要時瓶口棉塞上也撤石灰,保持乾燥;發現後及進剔除、燒燬,並用75%可濕必託布津500倍液噴灑,或每立方米空間用10毫升甲醛燻蒸。

泡質盤菌鹽漬加工

為了使食用菌能夠長期保存,適用於長途運輸、加工等,通常對一些珍貴野生食用菌(如雞土外縱、牛肝菌、松茸等)和一些常用於加工的食用菌,進行鹽漬加工貯藏。下面對鹽漬工藝進行簡要介紹:
1、漂洗去掉鮮菇表面雜質,洗除菇體表面泥屑雜物。
泡質盤菌 泡質盤菌
2、殺青經漂洗過的食用菌及時撈起放在沸水中預煮。 煮制前,將配好的10%濃度鹽水放在鋁鍋中旺火煮沸,再放入食用菌。一般每100千克鹽水放40千克菇。煮時火力要猛,水温保持在98℃以上,並用竹棒或木棒不停地攪拌,用鋁勺撈去浮在水面的泡沫。煮制時間一般掌握在5~12分鐘,以熟至透心為度。煮好後將菇撈起及時放在清水中冷卻,經30分鐘徹底冷透。煮沸的作用在於破壞酶活性,避免變色,並排除菇內氣體,冷卻後能充分滲入鹽水。如果沒煮透,在保存過程中會變色甚至腐爛。
3、醃製冷卻的食用菌瀝去清水後,先放到濃度為15%~16%的鹽水中醃製,3~4天后,要轉入23%~25%的飽和鹽水中繼續醃製。鹽水濃度必須控制在20%以上,若不足應及時補鹽使濃度上升。
4、裝桶將已醃製好的食用菌撈起,裝桶(塑料桶),倒入飽和鹽水,

泡質盤菌貯藏保鮮

缸藏:數量少時,可將缸放在陰涼處,加入缸體積10%—30%的新鮮冷水,水面上擱置一木架,木架上放盛鮮菇的容器,然後封缸貯藏。4-5℃條件下,可貯10-15天,15—18℃條件下用透氣的蓋封閉缸口,可貯5-7天。
泡質盤菌 泡質盤菌
清水浸泡貯藏:用清水浸泡隔絕空氣,使蘑菇變色慢, 此法適於家庭短期貯藏,注意不可用鐵質容器及含鐵量高的水浸泡。
鹽水浸泡貯藏:將鮮蘑菇放入0.6%的鹽水中,浸10分鐘,撈出瀝乾,裝入塑料袋,可鮮貯3—5天;將鮮平菇、鳳尾菇剪去菇柄基部,置於煮沸的10%食鹽水中焯0.5-1分鐘,撈出後放入冷水中冷卻,瀝乾,放入塑料袋內短期鮮貯;將鮮菇剪去培養料1釐米處菇柄,洗淨後浸入16%-18%鹽水中,可鮮貯15天,食用時撈出,用清水浸泡20分鐘。
化學貯藏:用0.1%的B9,水溶液浸泡鮮菇10分鐘後,取出瀝乾,5—27℃條件可保鮮8天;用0.01%焦亞硫酸鈉水溶液浸洗3-5分鐘,再用0.1%焦亞硫酸鈉溶液浸泡25—30分鐘,撈出瀝乾,放入塑料袋內密封,置10-15℃條件下保存。

泡質盤菌相似菌類

潔新膠鼓菌
這種真菌的子實體為淡粉紅色,半透明凝膠狀,具有平坦的產孢表面,邊緣有細齒。其剖面呈圓錐形,遽然向基部縮窄。剛冒出的個體非常堅實而有彈性。它們經過天候的風化終於坍塌而且變得更細,但將殘到冬天。
泡質盤菌 泡質盤菌
分佈:倒地的山毛櫸樹幹或樹枝的新鮮樹皮上,往往緊鄰着裂形炭團 菌。見於北温帶山毛櫸生長的大部份地區。 相似種,污膠鼓菌習性和棲息地相似,但較硬且呈較暗的褐至黑色。
山毛櫸膠膜菌
種污紫色真菌最常大羣地以發亮膠狀物出現,真徑可達十公分,子實體由一團形狀不規則的凝膠質滴構成,整體看來有如腦,它由一柄狀短尖頭附在基質上,外貌類似膠質菌,但由顯微特徵如孢子在圓柱形子囊中產生等,確認其為盤菌,
分佈:一般在死亡的山毛櫸上,但也出現在其他硬木樹上。廣泛分佈而局部常見於北美東北部和大部份歐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