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泛斯堪的納維亞主義

鎖定
泛斯堪的納維亞主義,亦稱“大斯堪的納維亞主義”。產生於十九世紀初的歐洲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一種民族主義。 [1] 
主張根據該地區各民族在人種、語言、文字等方面的特點,將瑞典、丹麥、挪威、冰島和芬蘭合併,以利於開發資源,擴大市場,活躍經濟,發展資本主義。後為瑞典、丹麥的統治集團所利用,企圖兼併其他三國。 [1] 
十月革命後, 泛斯堪的納維亞分子提出 “泛斯堪的納維亞例外論”, 反對民族解放運動和社會主義革命, 強調該地區的所有國家都具有獨特的發展歷史, 可以不經過社會主義革命而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1] 
中文名
泛斯堪的納維亞主義
外文名
Scandinavism
別    名
大斯堪的納維亞主義
產生時間
十九世紀初

泛斯堪的納維亞主義起源

斯堪的納維亞主義出現於19世紀,與德意志意大利的統一運動同時期。但和後兩者不同的是,斯堪的納維亞的建國方案沒有達成。該運動以共同的語言、政治、文化背景為依據,將丹麥、挪威和瑞典(三國在挪威國歌《對!我們熱愛祖國》中被稱作“三兄弟”)視為統一的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宣揚建立統一國家。
運動最早由一些丹麥和瑞典的大學生於19世紀40年代在斯科訥發起,在19世紀中期達到頂峯。當時,瑞典和挪威已在《基爾條約》的簽訂下成立瑞典-挪威聯合,但這場運動仍然受到包括克里斯蒂安八世、卡爾十四世在內的人們的質疑;運動在丹麥的傳播也受到政治原因的限制。到了1844年奧斯卡一世即位瑞典和挪威國王后,瑞典-挪威聯合與丹麥之間的關係得到改善,斯堪的納維亞主義的運動亦得到一些自由派報刊的支持。1848年,丹麥與普魯士爆發第一次石勒蘇益格戰爭,期間,瑞典派出遠征軍給予丹麥支持,但這支軍隊未真正接觸戰爭。不過,由於在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中拒絕同丹麥結盟或派軍歐洲大陸進行援助,導致泛斯堪的納維亞主義的運動受到嚴重打擊。
1872年,來自丹麥、挪威和瑞典的移民者新西蘭共同建立了一個移民城鎮,並以維京時代在丹麥南部建立的防禦要塞系統丹尼弗克(19世紀在普丹戰爭中淪陷)命名為丹尼弗克鎮,正是因為丹尼弗克在他們情感中扮演着象徵泛斯堪的納維亞主義的角色。

泛斯堪的納維亞主義北歐主義

北歐主義在1919年由瑞典人提出。方案不僅包括了傳統的北歐三國,同時也將芬蘭冰島以及丹麥的屬地格陵蘭法羅羣島囊括進去,意圖建立一個北歐的經濟合作組織或共同體。這個設想被描述為“協作的民族主義”。

泛斯堪的納維亞主義現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北歐國家走向一體化,北歐護照聯盟、北歐理事會北歐航空等政府間組織相繼成立。可是由於在冷戰過程中,瑞典與芬蘭並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北歐國家之間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壞。之後由於歐洲一體化的大潮湧現(瑞典、丹麥、芬蘭為歐盟成員國,而挪威與冰島並不是),北歐諸國間的一體化被弱化。

泛斯堪的納維亞主義相關描述

福爾摩斯故事中波希米亞醜聞一案中,虛構了一名“斯堪的納維亞國王”的女兒嫁給(同為虛構的)與案件相關的波西米亞國王。 丹麥詩人Kaj Munk的作品《Fra hvor Isen kroner Jorden》的主題即為北歐政治聯盟。
參考資料
  • 1.    《民族詞典》編輯委員會 編;陳永齡 主編.民族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第5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