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法門寺塔

鎖定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後,遺體火化結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後,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於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法門寺塔原為四層木塔,下有地宮,除藏有佛骨之外,還有唐皇室施捨的大量金銀珠寶,法器,錦緞衣飾等供品。
中文名
法門寺塔
類    別
中國文化遺產
地    點
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
文化古蹟
佛指舍利
塔    高
60餘米
景    點
法門寺佛文化景區地宮遺址
院內高僧
淨一、澄觀、良卿、惠恭、法爽
建築形態
平面八角十三層

法門寺塔基本信息

法門寺真身寶塔 法門寺真身寶塔
公元1569年關中大地震,法門寺塔被震塌,明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神宗賜銀數萬兩建塔,歷時三十年建成。新建的塔為磚砌樓閣式,平面八角十三層,高60餘米。第一層塔身八面,南面塔門,上有“真身寶塔”四字的石匾。其餘四面為八卦:乾、艮、巽、坤等字樣,以記方位。塔身的第一層檐下,用磚刻製出垂爪柱、帳幔和斗拱、椽子等構件。從第二到第八層,檐下均刻出額枋、斗拱,以疊澀出檐。八層以上各層僅作疊澀出檐,而無斗拱和其它構件,可能是後代重修過的。第十三層己殘毀,做成了八角形圓蓋。塔剎為銅覆缽、寶珠。塔的第二層至第十二層共有佛像龕88個,每龕置銅佛或菩薩造像1~3尊,共計104尊,大者形同真人,小者只有0.2米左右。塔上的造像莊重肅穆,鑄造技術精湛。這些像組成一座佛教藝術的珍貴寶庫。
1654年關中又發生大地震,法門寺塔開始傾斜,雖然多次整修無效。
1976年松潘地震波及到法門寺塔。
1981年塔身倒塌,重修前發掘了唐代木塔塔基及其地宮,地宮由漫道、平台、隧道及石筑前、中、後室組成,形狀略呈“甲”字形,總長21米,地宮中出土大量珍貴文物,有造型精美,製作工整的金銀器皿121件(組)及法器、佛像、寶函、生活用具、絲綢等,其中四枚佛指舍利被譽為稀世之寶,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這批珍貴文物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科學價值。
2014年,法門寺塔已重修一新,並新建了法門寺博物館對外開放。

法門寺塔歷史沿革

在20世紀中國現代考古發現中,法門寺地宮是最重大的發現之一。公元1987年4月,2000多件大唐皇室重寶簇擁着舉世無雙的佛指舍利橫空出世,法門寺在一夜之間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真身寶塔 真身寶塔
“周原膴膴,饉荼如飴”,周原,這塊歧山南麓、渭水北岸的沃土,是周人的祖庭,也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之一。在這裏,炎黃足跡播下了周族之根,周文化譜寫了歷史華章,秦文化撰就了時代新篇。其後的法門寺文化得以生髮,正有賴於大地母親的孕育。其人文之盛,誠如孔子所譽“鬱郁乎文哉,吾從周”。絲路西去,佛典東來,自絲綢之路開通以來,中外文化交流日見擴展。法門寺地處東傳佛教必然經途,其後法門寺之勃興,實已自此開端。
公元前6至5世紀,古印度的悉達多創立了佛教。他的遺體火化後結成舍利。公元前3世紀中葉的阿育王時代,佛教傳向中亞、西亞,並於公元前1世紀末進入中國。在佛教傳播過程中,佛舍利被分散在世界各地建塔供養,其中一節佛指舍利就安葬在法門寺。法門寺建於佛教盛行的北魏時期。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後裔拓跋育進行大規模擴建,並開創了供奉法門寺佛骨的先河。在不久爆發的北周武帝滅佛運動中法門寺遭到重創。
法門寺因北周之滅佛而沉淪衰落,又因隋文帝之崇佛而東山再起。延及唐代,法門寺迎來了它最為輝煌的時期。法門寺的寺名為唐高祖李淵所取,他當時名義上還是隋恭帝楊侑的大丞相。唐王朝建立後,法門寺成為帝國崇拜、供養佛舍利的中心和皇家內道場,在國家宗教生活中佔據至高無上的地位。
唐王朝繼承隋代供養佛舍利的做法,並形成“三十年一開”的制度,因為皇帝們相信定期迎送供養佛骨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富庶、康泰和和平。自太宗皇帝開啓地宮供養佛骨後,在唐代的200多年間,先後有高宗、武后、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和僖宗8位皇帝6次將佛骨迎進皇宮供養。唐帝迎送佛骨成為唐代宗教生活的重大盛典。
唐代的法門寺,被諸帝視為皇家奉佛的總道場,備受尊崇。朝廷不惜巨資,幾經擴建,終成瑰琳宮二十四院之宏工鉅製,是為古代中國規模最大、等級最高、宗派最多、僧人最眾的皇家寺院。法門寺的住持則由皇帝親自任命。寺內大、小乘並弘,顯、密圓融,成為唐代叢林梵剎之典範。如同唐代社會對各種文化所體現出的包容精神一樣,唐代法門寺的佛教亦表現出各宗各派、共存共榮的兼容態度,這是其最值得稱述的特點之一。
鹹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王朝在最後一次送還佛骨時,用曼荼羅(結壇)之形式,按照佛教儀軌,以地宮中室為中心,四枚舍利為主體,構塑包羅萬象的大千世界,以此實現“八荒來服,四海無波”的護國佑民理想。這是中國佛教密宗的最高結集,體現出印度佛教中國化後,融合儒家大同世界觀念而再度昇華的理想境界。唐代法門寺興隆的基礎是寺院經濟實力雄厚。其經濟來源是各方施捨,共成聖事:一是王室施捨。顯慶四年(659)九月,高宗給錢五千,絹50匹,以充供養;同年十月,又敕常侍王君德送絹3000匹,供造阿育王像和補故塔用。顯慶五年(660)三月,龍朔二年(662)二月前,則天皇后舍所寢衣帳、直絹1000匹,併為佛祖真身舍利造九重寶函和金棺銀槨。長安四年(704)冬,施絹3000匹。上元初(760)七月,肅宗詔賜瑟瑟像一鋪,事以金銀之具,另有金襴袈裟以及檀香數百兩之贈。貞元6年(790)二月迎佛骨時,傾都瞻禮,施財鉅萬。同時王室還賞賜給法門寺田產、房屋和車馬。二是王公朝士佈施,如三迎佛骨時“舍財投寶者恥後”,五迎佛骨時“舍施唯恐弗及,有竭產充施者”;鹹通迎佛骨時,“宰相以下竟施金帛,不可勝紀”。三是民間施捨,都城長安還為佛骨成立了民間佈施機構迎真身舍利,自開元之後,迄於鹹通,計其資積無限。
真身寶塔 真身寶塔
宋代的法門寺雖不可與唐時的繁盛同日而語,但仍承襲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闊氣勢。法門寺寺藏文物記載,當時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其龐大之規模可想而知。北宋皇帝多崇佛佞道,宋徽宗曾為法門寺題寫“皇帝佛國”寺額。金元之際,法門寺仍是關中名剎。寺藏金碑有法門寺僧人抄寫大藏經5000卷及天王院香雪堂僧人頌經、煮茶的記載。金人也刻詩碑盛讚其寺塔,有“三級風檐壓魯地,九盤輪相壯秦川”之語,這正是其形象化的真實寫照。
明清以後,法門寺逐漸走向衰落,已無昔日繁榮景象,但從寺藏明碑可知當時仍有二十四院之宏偉建制。明萬曆年間災荒連年,民間集資修建寶塔刻文,真實反映了當時工程之艱難。明隆慶三年(1569),已有數百年曆史的法門寺唐代四級木塔倒毀。有僧人為修復寶塔,以鐵鎖穿透肩筋四處化募,後有西蜀居士刻石以記其事。明神宗萬曆七年(1579),當地百姓集資重建法門寺塔,歷時30年建成八稜十三級磚塔。清代對法門寺時有修葺,但規模不大。
民國時期,法門寺更見凋敝。民國二十八年(1939),在愛國志士朱子橋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自晚明以來最大規模的維修。朱子橋,著名將軍、大慈善家。民國二十八年來陝西賑災,見法門寺寺宇殘破,寺塔傾斜,遂以工代賑,維修寺塔。“文革”期間,寺院住持良卿法師為保護寺院而自焚。
1986年,經國家文化部批准,陝西省政府決定重建寺塔。次年2月底,開始清理塔基。地宮的發掘結束了法門寺一段古老的歷史,一頁新的歷史從此開篇。歷史記得這個偉大的時刻——公元1987年4月3日,考古工作者意外地發現了法門寺塔下唐代地宮,“從地湧出多寶龕,照古騰今無與並”,在沉寂了1113年之後,2000多件大唐國寶重器,簇擁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

法門寺塔地宮

地宮 地宮
法門寺塔地宮總長21.2米,面積31.84平方米,是迄今國內發現規模最大的寺塔地宮。
地宮所發現的4枚佛骨,最令人矚目。第一枚舍利藏在後室的八重寶函內,長40.3毫米,上下俱通,豎置在進塔基銀柱上,第2枚藏在中室漢白玉雙檐靈帳之中,形狀與第1枚相似。第3枚藏在後室秘龕五重寶函的白玉棺內,管狀,長37毫米,白中泛黃。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塔繪菩薩阿育王塔內,色澤形狀與第1、2枚相似。經國家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和副會長周紹良先生堅定,其中第三枚是靈骨,即佛祖的真身指骨,其餘三枚為影骨,是唐皇帝為保護真骨而命人仿製的。但在佛教徒的眼中,影骨也是聖骨,與有同等的意義。 [1] 

法門寺塔珍貴的文物

秘色瓷器 秘色瓷器
法門寺塔中有44件國寶級文物,99件一級文物,它是陝西88個博物館中國寶級文物比例最大的一個博物館。唐代最珍貴的瓷器——南方越窯出土的秘色瓷,秘色瓷專用於皇家,是青瓷中的一種,工藝複雜難度高,因秘方秘而不宣而得名。秘色瓷盤,好像底部有一層薄薄的水在上面,給人感覺非常的晶瑩剔透。秘色瓷在中國已經失傳了1000多年,法門寺地宮中屬於首次出土,它的製作方法是屬於千古之謎。
簇金繡 簇金繡
法門寺塔中唐代的絲織品是相當珍貴的。但由於絲綢不易保存,很多都風化了,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簇金繡,簇就是收縮的意思。就是用金絲盤結成花朵的紋式再固定到絲綢的上面,就把這種織物稱為簇金繡。簇金繡的珍貴之處呢,第一就是它保護的完好如新,第二就是它的做工了,它的質地是羅,上面的花紋全都是金絲繡的,這種金絲可不是一般的金絲,它首先用純金絲在胎線的上面一圈一圈的纏繞上去,如果説中間的胎線為一米,那麼金絲要纏3000轉。織物就是用這種複合線來織花紋的,這種簇金繡上所用的金絲最細直徑只有6絲,6絲就是0.06毫米,比頭髮絲還細。在世界上製作的這種金絲只有20絲在日本,中國只有70絲,在唐代據文物顯示當時的拉絲技術已經相當的高,已達到了6絲。(在唐代織金錦工藝精湛令人吃驚)。織錦所用的金絲,最細直徑僅為0.1毫米,比頭髮還細。以絲線為芯,以金線一圈圈纏繞,一米長的金絲要繞3000多圈,武則天供奉的繡裙就是這種織品製成的。
錫杖 錫杖
法門寺塔佛教文化陳列,這個展櫃的文物佈置也是按照佛教中的曼荼羅做結集的。其中最珍貴的文物是這件鎏金雙攏12環的錫杖,名為錫,其實它並不是做的,而是搖這個錫杖環的時候會發出淅淅的響聲,是以聲來命名的。錫杖的級別也是有區別的,我們所看到的屬於世界錫杖之王,規格最高的錫杖,這枚錫杖全長為1.96米,重2390克,用了2兩金子和58兩銀子製成的,代表錫杖級別高低的屬於杖首輪和鼓的多少,桃子形狀的叫鼓,這個錫杖總共有四個鼓,每個鼓上套了3個環,4鼓12環,4鼓12環所代表的就是佛教最高級別的法力——四諦12因緣,所以它的法力是最高的。這種級別的錫杖也只能是佛教的創始人釋加牟尼才有資格持的,所以它是世界錫杖之王。
法門寺
法門寺(2張)
一些供奉佛指舍利的器具,最珍貴的是這件鎏金捧真身菩薩。菩薩身上掛滿了珍珠,手上有一個荷葉造型的托盤,盤子上有一塊純金的金匾,金匾上有文字,經考證是一位叫誠一的和尚給唐懿宗李崔送的39歲生日禮物。説它珍貴是因為這位菩薩還完成一樁重要的歷史使命,唐懿宗李崔當時為了迎請法門寺的舍利,曾經説:“生得見舍利,死而無憾”。

法門寺塔合十舍利塔

法門寺合十舍利塔”由台灣著名建築設計大師李祖原策劃設計,呈雙手合十狀,塔高一百四十八米,相當於五十層樓高,中間有安放佛指舍利的寶塔型建築,舍利塔前面有一條長達一千五百米的“佛光大道”,兩旁用花崗石雕刻巨大的佛像。

法門寺塔珍寶館

法門寺珍寶館 法門寺珍寶館
法門寺珍寶館,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北,東距西安110公里,西寶、法湯高速公路貫通,交通條件十分便利。法門寺因安置佛祖釋迦牟尼指骨舍利,為華夏王朝所擁戴而成為我國古代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唐代尊奉法門寺佛指舍利為護國真身舍利,曾有八位皇帝每三十年開啓一次法門寺地宮,迎舍利於皇宮供養。
1987年4月3日發現法門寺唐代地宮,在地下沉睡1113年的輝煌燦爛的唐代文化寶藏――佛教世界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李唐王朝最後完成的大唐佛教密宗佛舍利供養曼茶羅世界以及數千件李唐皇室供佛絕代珍寶得以面世,這批文物包括:四枚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這是世界僅存的佛指舍利;唐皇室供奉的一百二十一件(組)金銀器;首次發現的唐皇室秘色瓷系列;米至古羅馬等地的琉璃器羣;上千件薈萃唐代絲織工藝的絲(金)織物,其中包括武則天等唐皇帝后繡裙、服飾等均是稀世珍寶;這些奇珍異寶數量之多、品類之繁、等級之高、保存之完好是極為罕見的。 [2] 
這是繼半坡、秦兵馬俑之後我國又一次重大考古新發現,是世界文化史上一件幸事2001年博物館又新建成四大陳列“法門寺歷史文化陳列”、“法門寺佛教文化陳列”、“法門寺唐密曼茶羅文化陳列”、“法門寺大唐珍寶陳列”和“法門寺唐代茶文化陳列”。法門寺文化景區已成為陝西西線旅遊的龍頭單位和世界佛教朝拜中心、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和海內外人士嚮往的旅遊勝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