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武帝滅佛

鎖定
北周武帝滅佛,即建德毀佛,是三武滅佛之一,指的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武帝建德年間,在經過多次辯論之後,周武帝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下令在當時佛教盛行的北周罷斥佛教,從而在全境內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滅佛運動。在這次運動中,佛像全都被毀,寺廟被收為國有,寺僧均被勒令還俗。
建德三年(574)五月,北周武帝下令“初斷佛、道二教,經象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同時,還下令“三寶福財,散給臣下,寺觀塔廟,賜給王公。”一場大規模的、轟轟烈烈的反佛道行動由此展開。
中文名
周武帝滅佛
時    代
北周
發生時間
建德三年(574年)
發動者
周武帝宇文邕
地    位
四大滅佛運動之一
作    用
為北周增加了大量兵源

周武帝滅佛簡介

北周武帝即位之初,循例事佛,但更重視儒學天和二年(567年)因寺僧日多,滋生是非,國庫收入驟減,還俗沙門改宗道教的衞元嵩上書請刪寺減僧,此論深合帝心。
武帝為製造輿論,從天和至建德年間(566年~578年),曾七次召集百官及沙門、道士等辯論儒釋道三教先後;甄鸞道安等屢上書駁斥道教,紛紜不息。天和三年,武帝御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門、道士,親講《禮記》,欲以儒術治天下。
建德三年五月始議禁佛,詔僧人、道人大集京師,斥佛教不淨,下詔禁佛道二教:經像悉毀,並令沙門、道士還俗,三寶福財散給臣下,寺觀塔廟賜予王公。其他奉祀崇拜,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當年六月,設置通道觀,選佛、道名士120人,普着衣冠,為“通道觀學士”,並置官吏統管。建德六年,北周北齊,周武帝入鄴城,在原齊境內推行禁佛之令,沙門慧遠與帝爭論不果。禁佛後,北方寺像幾乎滅絕,僧眾多逃奔江南。武帝死後,宣帝、靜帝先後繼位,佛法又興。

周武帝滅佛主要人物

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字禰羅突,是宇文泰的第四個兒子,是繼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北周明帝之後的第三代帝王,在位十八年(公元561年~578年)。
周武帝宇文邕 周武帝宇文邕

周武帝滅佛事件分析

周武帝滅佛之原因有: 僧徒濫雜,寺廟多幣,蠱害百姓社會 ;尊崇儒家。劉裕義熙末年,沙門為五橫之一,佛徒侵佔農田,不勞而獲,又可逃避租税力役。北魏末年,佛徒人數有二百萬,寺院三萬餘所,佔北魏人口十五份一。周武帝親政後第二年,關中荒旱,命當户拿口糧出來賣,而寺僧卻借荒年放高利貸。奸人亦有匿於僧法之下,圖謀造反。如北魏孝文帝延興三年,沙門慧隱謀反;又如太和五年沙門法秀謀反,皆須用兵討平。周武懲於前事,遂有滅佛之心。帝本信道教,兼奉佛説,唯卻深信治國須用儒術。時有還俗僧人衞元嵩者力説武帝建立一理想之地上王國,代替天上之佛國。嵩與道士張賓相結,二人俱善術數,大受帝信任,武帝於是數次召集大臣,佛道討論三教優劣。574年又詔佛道大集京師,帝親臨太極殿主持討論。張賓與僧人智炫辯論落於下風,帝親斥佛教不淨,智炫反指道教更不淨,更牴觸武帝之短。武帝大怒,乃下詔∶ “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由是道觀寺院經像被毀,僧尼還俗,歸於軍民户。綜觀之,武帝滅佛之根源在於武帝視佛道為虛妄,其組織不 納賦税虛耗國力,欲重振儒家傳統,方便其勵精圖治之意圖。
唐中葉以後,諸帝大都信佛,憲宗遣使赴鳳翔法門寺迎佛骨還京,更轟動朝野,瞻禮者萬人空巷。惟唐自安史之亂後,藩鎮連年混戰,均田制破壞,中央財政日匱,百姓之賦役相對加重,由是百姓借寺院以逃税者漸多。唐代寺院擁有大量土地,貴族擴充莊園,多與寺院僧人相結,如此則不利於國家經濟收入。
唐武宗即位後即親信道士趙歸真,對佛及其餘宗教皆頗有不滿。此外,武宗亦欲借沒收僧尼產業以裕國家財政。於是於會昌五年下詔禁道教以外的所有宗教,佛教首當其衝被禁。總計其時拆寺院四千六百餘所,被迫還俗僧尼亦多達二十六萬多人。
武宗滅佛時宰相李德裕出身北方經學世家,亦為滅佛之擁護者。故是次滅佛可算是儒道二教合力排斥其餘各個外來宗教(是次並毀景教,祆教與摩尼教) 其後宣宗立,又復佛法,殺道士劉玄靖等十多人,但武帝前佛教的盛況終亦不可復見了。國史上除三武滅佛外,至五代周世宗,亦曾打擊佛教,曾毀佛寺三萬餘所,故滅佛之舉又有所謂“三武一宗”之説。
就周武帝而論,他的滅佛行為並非對佛教有什麼偏見,而是出於國家發展的考慮。在當時,僧尼有免役免税等特權,寺院的附庸人口也不向國家納租税、出役調。這樣一來,很多人為了逃避税收和兵役便遁入空門或依附到寺院名下。久而久之,國家支配的人口自然就少了。就拿北周來説,僧尼有百萬之眾。這麼多的僧尼真正信奉佛法、以身許佛的能有幾個?絕大部分人不過是為逃避役調而進入佛門罷了。因此周武帝決心“滅佛”。 [1] 
參考資料
  • 1.    紀陶然.《隋唐風雲》(第一卷):中國工人出版社,2019年:第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