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隴歸地

鎖定
河隴歸地是晚唐時期的一次歷史事件。唐宣宗大中年間(847年——859年),沙州(今甘肅敦煌)人張議潮聯合當地軍民起義,歸順唐朝,趕走了當地的吐蕃守將。唐朝終於收復了自安史之亂之後被吐蕃佔領的河西以及隴右地區(今甘肅大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一雪百年丟失河湟地區的恥辱。然而,這段歷史,知道的人已經不多。但對已經孱弱的唐朝來説,確實是揚眉吐氣的大事。
中文名
河隴歸地
發生時間
唐宣宗大中年間
朝    代
唐朝
結    果
唐朝收復了瓜、沙等州
主要人物
張議潮、李忱
歸    類
歷史事件

河隴歸地背景

唐朝的河西、隴右地區,包括了沙州(今甘肅敦煌),瓜州(今甘肅瓜州縣),蘭州(今甘肅蘭州),甘州(今甘肅張掖),肅州(今甘肅酒泉),河州(今甘肅臨夏),鄯州(今青海樂都),廓州(今青海化隆),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吐魯番),涼州(今甘肅武威),岷州(今甘肅定西市岷縣)等地。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從此,唐朝一蹶不振,邊疆也不穩,西面的吐蕃(今西藏)也趁亂侵佔了唐朝的河西隴右地區。從此,唐朝喪失了河西走廊這一重要的貿易通道。
中唐唐憲宗李純有志收復河湟地區,然而唐憲宗忙於平定內部的藩鎮,沒有來得及實現收復西北疆土,就去世了。河湟地區的收復似乎變得遙遙無期。故而,晚唐著名詩人,被稱為“小李杜”的杜牧有《河湟》一詩,寫道:“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牧羊驅馬雖戎服,白髮丹心盡漢臣。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閒人。”表達了他對收復失地的期盼與渴望。
而唐朝收復該地區已經到了晚唐時期,唐宣宗李忱在位時期。此時,距離安史之亂已經有將近100年的時間了。吐蕃爆發了大規模內戰,大將尚婢婢和宰相尚恐熱不和,相互攻擊,其國內政局紊亂,人心離散,開始轉向衰落。這給了唐宣宗一個天大的機會。“河隴歸地”這一歷史事件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發生的。

河隴歸地事件經過

關於河隴歸地的書籍 關於河隴歸地的書籍
首先,唐朝軍隊收復河西隴右的三個州是此事件的前奏。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唐朝利用吐蕃內部的甘青內亂,趁機收復秦州(今甘肅天水)、安樂州(今寧夏同心縣)、原州(今寧夏固原)三州以及原州所屬的7個關。接着,還是在大中三年,維州(今四川阿壩理縣)、扶州(今四川阿壩松潘縣)也相繼收復, [1]  此事是河隴歸地的前奏。
此時,沙州人張義潮已經起兵接管州城,於是他繞道漠北至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降唐。這樣,沙州(今甘肅敦煌)率先收復。
起事成功後,張議潮又一鼓作氣,修繕甲兵,邊耕邊戰,接連收復了瓜、河、岷、伊、肅、西、廓、鄯、甘、蘭十個州。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八月,張議潮又派其兄張議譚等29人入朝告捷,並獻上瓜、沙等十一州圖籍。至此,除涼州以外,被吐蕃侵佔百年的河西隴右地區終於回到了唐王朝的懷抱。
唐宣宗聞説這一消息,感到無比振奮。但他並未忘記犒賞功臣。不久,唐朝置歸義軍於沙州,以張義潮為節度使,管內觀察處置使。河湟地區正式成為唐朝的行政區。
張議潮深受唐朝朝廷的信任,併力圖收復整個河湟失地(主要指暫時未被收復的涼州)。到了公元861年,張議潮的侄子張淮深又收復了涼州,並表奏朝廷。自此,河湟地區全部被唐朝收復。 [5] 
為此,唐宣宗曾興奮地説:“憲宗常有志收復河、迫地區,然忙於中原用兵,事遂未成。朕竟其遺志,足以告慰父皇在天之靈。”唐宣宗臨終前的遺詔也説過:”克服河湟,拓疆三千里外。告成帝廟,雪恥二百年問。“可見,河隴歸地,河湟地區的收復給唐宣宗李忱和唐朝朝廷帶來的振奮。
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吐蕃酋長尚延心又以渭州(今甘肅定西隴西縣)等兩個州來降唐朝,自此,渭州也被唐朝收復。 [2] 
公元863年,涼州收復兩年後,唐朝在涼州復設涼州節度使,領涼州、河州、西州、鄯州、洮州(今甘肅臨潭)等六個州。由張議潮兼領涼州節度使,這樣,河西走廊再次暢通無阻。
有民歌贊曰:“河西淪落百餘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歸路,一振雄名天下知。”如此讚美張議潮和河隴歸地事件。自此,唐朝終於雪了百年河湟之恥。 [3] 

河隴歸地成功原因

河隴歸地之所以能夠成功。原因有:
1、張議潮的果敢和智慧。
2、河西、隴右地區人心已經歸向唐朝,民心可用,人心思唐。人心向背也是決定河西隴右地區能夠被唐朝收復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和唐宣宗的大中之治,唐宣宗的英明也分不開的。
3、吐蕃內亂幫了張議潮和唐宣宗的大忙,導致了吐蕃衰落,是河隴歸地能夠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3] 

河隴歸地主要影響

唐朝收復河西隴右地區的張議潮 唐朝收復河西隴右地區的張議潮
1、河隴歸地給了已經孱弱的唐朝一點精神滿足。雪了唐朝自安史之亂一來丟失河湟地區的恥辱。可謂是唐朝揚眉吐氣的一件大事。
2、雖然河隴歸地沒有徹底解決唐朝邊患問題,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緩和。唐朝一段時間內已無西顧之憂。
3、河隴歸地也一定程度上暢通了河西走廊地區這一重要的貿易通道(因為古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是必經的通道)。 [3] 

河隴歸地唐宣宗

河隴歸地也算是唐宣宗的一項重大的功績之一。講到了河隴歸地,不得不介紹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李忱
李忱,即憲宗第十三子唐宣宗(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生於大明宮,在穆宗長慶元年(821)三月,被封為光王。會昌六年(846年)三月,武宗彌留之際,把37歲的光王李怡立為皇太叔,並更名李忱,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死於大中十三年(859)八月,享年50歲。他的重要功績是河隴歸地,收復河西隴右地區。他的功績還有大中之治。
唐宣宗在晚唐的皇帝中也是得到較高聲譽的一位,《資治通鑑》載:“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舊唐書》評價他:“而帝道皇猷,始終無缺,雖漢文、景不足過也。惜乎簡藉遺落,舊事十無三四,吮墨揮翰,有所慊然。”把他比作了漢朝的漢文帝和漢景帝。而《新唐書》也如此評價他:“宣宗精於聽斷,而以察為明,無復仁恩之意。嗚呼,自是而後,唐衰矣!”把唐宣宗比作開創了貞觀之治的李世民,稱他為“小太宗”,可見唐宣宗的不一般之處。 [4] 

河隴歸地河隴歸地後續

雖然,河隴歸地,河西、隴右地區被收復。但是,並未徹底解決唐朝晚期的邊患問題。
唐宣宗死後,唐懿宗即位,隨後的唐懿宗、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昏君,把唐朝帶向了不歸路,把唐宣宗留下的一抹盛世(最起碼是治世)的餘暉給抹殺了。再加上唐朝業已衰落,唐懿宗即位後不久,在浙東地區(在今浙江紹興、浙江寧波一帶)爆發了裘甫起義。唐僖宗時期又爆發了黃巢起義。唐朝也在907年滅亡。
而在河隴歸地事件中收復的河西、隴右地區在唐懿宗、唐僖宗時期又再次被回鶻、党項(就是後來在宋朝時期建立西夏的党項族)等少數民族佔據。從此,唐朝就徹底喪失了在河隴地區的統治,張議潮辛辛苦苦收復的河隴地區在河隴歸地事件(唐宣宗李忱去世)不久後就再次淪入少數民族之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