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王村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下轄村)

鎖定
河王村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下轄村。
中文名
河王村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位於義和鎮政府駐地南4.5公里處
面    積
1425 畝
人口數量
538人
村名由來
王成明兄弟四人遷至此處

河王村村莊概況

河王村,位於義和鎮政府駐地南4.5公里處,北至同合村,南至德民,東至沾化縣南李村,西至義虎路。全村區域面積1425畝,其中耕地面積950畝。2006年全村總户數140户,總人口538人,其中男性276人,女性262人。 [1] 

河王村村名由來

1920年,王成明兄弟四人遷至此處,當時此處位於現址原黃河故道小河旁,故取名河王屋子。1956年合作化時改名為河王至今。

河王村生活變化

解放後,村民生活有很大改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着經濟的發展,村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據有關資料顯示 [2]  ,該村有 30%户住上磚瓦房,98%户有電視機,10%户有電冰箱,15%户用上洗衣機,有 66%户安裝了固定電話,90%的户有手機,50%户有摩托車,20%的户有三輪車,轎車3輛,客貨車6輛,少量家庭購入電腦。

河王村文化教育

1962年該村創辦河王小學,學校佔地面積 4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平方米 ,校舍10間,設小學五個班。1999年將該村適齡學生轉至大山聯校就讀,入學率達到100%,1999年建幼兒園。
隨着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到2006年,由上級政府投資60000元,建造了村文化大院,設有村委辦公室、會議室、活動室、圖書室(藏書情況)、黨員電教室。

河王村衞生醫療

2001年實行合作醫療,建衞生所,備有常有藥品,周振海任衞生員,“文革”時稱“赤腳醫生”2003年村裏建造標準醫療衞生室,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0%。

河王村計劃生育

上世紀60年代,國家開始提倡計劃生育。70年代起,計劃生育堅持“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實行結紮節育措施。自80年代起,在村民中進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宣傳教育,並嚴格貫徹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積極採取措施,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長。
1985年在村規民約中,特別列入計劃生育內容。1990年村成立計劃生育協會(補充協會工作情況、對獨生子女户的獎勵補助措施)。經過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效果。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以下。2006年,全村育齡婦女112人,全年出生數50人,出生率佔全村人口的6%,獨生子女領證率100%。年死亡數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呈負數。

河王村養老保險

1992年開始實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到2006年,全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270人,佔村人口的56%,參加其他保險50人,佔村人口10%。自2002年起,村民就醫實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村民參加合作醫療保險達到90%以上。全村五保户9户,重殘貧困户4户,每年救濟1000多元;70歲以上老人10人,每人年補助金額360元。

河王村經濟產業

羣眾收入來源主要是種植業、養殖業和海上捕撈業。
2006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00元。 [2] 

河王村大事記

1961年7月 河王村黨支部成立。周同貴擔任支部書記, 王俊長任支委。
1945年1 月 河王村成立抗日羣眾組織農救會、婦救會、青年團、自衞隊。王太祥任農救會會長(主任),王官英任婦救會會長(主任)、王官德任青年團團長、王官三任自衞隊隊長。
1955年3月 成立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
1956年2月 河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7年2月 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
1958年8月 前鋒高級農業合作社改為河王村生產隊,設4個生產大隊。
1984年12月 恢復鄉村建制,河王村生產大隊改為村。河王村村民委員會成立。 [3] 

河王村革命烈士

張清柳,男,1922年出生,1942年入伍,八路軍直屬二團戰士。1945年7月在陽信縣紀家大莊戰鬥中犧牲,1945年8月8被追認為烈士。
王德山,男,1926年出生,1949年參加革命,1948年在維海戰役中犧牲,1948年被追認為烈士。 [4] 

河王村村政歷史

1955年3月成立互助組;1956年2月成立初級社;1957年2月成立高級社;1958年8月成生產大隊下設四個生產隊;1968年6月成立革委會;1971年6月恢復生產大隊;1984年12月成立村委會。
1983年8月,恢復鄉村建制,撤銷原生產大隊管委會,建立村民委員會。12月全區第一屆村民委員會完成選舉工作。河王村選舉產生村民委員會,設主任1人,委員2人,分管經濟、民政、調解、治安保衞、衞生、計劃生育等工作1993年12月起,依據村民自治組織法,採取村民直選(由村民無記名投票直接選舉)的方式,選舉產生村委會成員,同時民主選舉產生新一屆村民代表。村委認真貫徹村委會組織法,努力推進村民自治,定期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和決定村內重大事情。村級組織由原來的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村級行政決策權被村民自治的民主決策權所代替。
1992年在上級領導下,全面展開村民自治示範活動,建立村規民約,完善制度建設,推行民主選舉制度、民主議事制度、民主評議幹部制度和財務公開制度等四項制度建設。1997年達到村民自治示範標準。1998年,建立民主理財小組,實行村級財務鄉鎮管理監督制度,建立起村務公開欄,定期進行村務公開,擴大了基層民主,村務工作逐步實現民主化、制度化。1998年12月開始實行村幹部集中辦公制度,每月的5日、15日、25日,村幹部集中辦公,圍繞想農村大事、議農村大事、謀發展路子開展工作。 [5] 

河王村婦女組織

1956年6月, 河王村成立王新美為會長的婦救會(婦女抗日救國聯合會)。1986年改稱婦代會;1985年起,婦代會主任由村民委員會委員兼任,主要負責婦女、衞生、計劃生育等工作。婦代會在黨支部領導下,帶領婦女羣眾在維護婦女兒童權益、推進計劃生育、振興農村經濟方面發揮了半邊天作用。 [6] 

河王村團組織

1922年5月,在黨的直接領導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抗日抗爭時期,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成為抗日救國的青年團體。1946年10月,河王村成立青救會(青年抗日救國聯合會),王官三為會長。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需要,黨中央在1946年10月提議建立民主青年團。1949年4月,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正式成立。1957年5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把團的名稱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河王村團組織自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開展的一系列活動。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