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洛地區

鎖定
河洛地區,以洛陽盆地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東至鄭州開封,南至汝州禹州,北至安陽晉南,大體相當於今豫西、豫中、豫北、晉南地區。
河洛地區位於黃河中游及黃河中下游交匯地區,正是黃河流域的中心。 [1] 
中文名
河洛地區
所屬地區
豫西、豫中、豫北、晉南地區
地理位置
黃河流域的中心

河洛地區建制沿革

《史記·秦本紀》載:公元前249年,“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使蒙驁伐韓,韓獻成皋、鞏,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三川郡以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三川而得名,大體轄有今靈寶市以東、黃河以南的伊洛河流域和北汝河上游地區,略小於今天所界定的河洛地區,治所在洛陽城(今漢魏故城)。
西漢二年(公元前205年),西漢高祖劉邦改三川郡為河南郡,治洛陽,轄洛陽、河南(治王城)、偃師、緱氏、平(偃師西北)、平陰(孟津東北)、新成(伊川西南)等22縣,大體相當於河洛地區中東部一帶。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改河南郡為河南尹。
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改洛州為河南府,治洛陽城,是為河南府之始。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河南府轄24個縣:河南縣、洛陽縣、緱氏縣、偃師縣、鞏縣、陽城縣、登封縣、陸渾縣、伊闕縣、新安縣、澠池縣、福昌縣、長水縣、永寧縣、壽安縣、密縣、河清縣、潁陽縣、伊陽縣、河陰縣、王屋縣、陽翟縣、汜水縣等。
唐之後,宋、元、明、清皆置河南府。清初沿明制,河南府轄1個州(陝州)13個縣;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陝州升為河南省直隸州,河南府下轄10個縣:洛陽縣、偃師縣、鞏縣、孟津縣、登封縣、新安縣、澠池縣、宜陽縣、永寧縣、嵩縣。
元代置河南江北行省,此為“河南”作為省級區劃名稱之始;明代稱河南布政使司,清代稱河南省,沿用至今。 [1] 

河洛地區涵蓋範圍

據邢永川《“河洛”初考》一文稱,在中國25部所謂“正史”中,“河洛”一詞共出現了108次,其中用於地名意義的情況最多,而地名所涵蓋的範圍大小不同,可分為3類:
一是微觀的,專指洛陽;
二是中觀的,或指洛陽地區,或指黃河與洛河交匯的流域;
三是宏觀的,指今天的河南省,甚至可以成為“中原”的替代詞。
在河洛文化命題提出至今30多年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對河洛地區的範圍進行了探索討論,其不同之處是所界定的範圍大小廣狹有別,但河洛地區的中心是洛陽盆地、洛陽,則幾乎是所有研究者的共識。 [1] 

河洛地區地區文化

至於河洛文化圈,朱紹侯先生指出:“河洛文化圈應該涵蓋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區”,開封、南陽、許昌、安陽、商丘都是“坐落在河洛文化圈內的城市”。
2009年10月20日,第八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在平頂山市召開。研討會的“紀要”指出:“以炎黃二帝為代表的中華人文始祖,包括伏羲、女媧、燧人、炎帝、黃帝、祝融、共工、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嫘祖、倉頡等,他們是中華文明的發軔者,大都出自或主要活動於以河洛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可以説,作為炎黃子孫的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根在河洛故土”。
研討會的“紀要”同時還指出:“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文化、母文化和主流文化。她不但在地望上居於中國諸區域文化的中心位置,而且在整個中華文明的文明體系中,也處於核心位置,對其周邊的三晉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三秦文化等產生過強烈影響。”
洛陽盆地、河洛地區乃至中原大地,正是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根、文脈之根。以上所引研討會的“紀要”的有關內容,就是最好的肯定和説明。 [1]  河洛地區是客家南遷的重要源頭,也是閩台文化的輸出地,是黃河文明產生髮展的重要區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