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州平弦

鎖定
河州平弦古稱“平調”“述調”,是一種甘肅臨夏地方説唱曲藝藝術曲種。
河州平弦曲調既有温柔、細膩的特色,又有粗獷、豪放的氣質;唱詞長短交錯,韻律雅緻,富有表現力。代表性傳統曲目有《皇姑出家》《真武成聖》等,主要流傳於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積石山縣和政縣永靖縣等地。
河州平弦在唱詞、音樂旋律等方面都具較高的研究價值;2011年5月23日,甘肅省臨夏市申報的河州平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Ⅴ—113。 [1] 
中文名
河州平弦
別    名
平調
述調
經典劇目
《宋江投朋》《酒父勸朋》
流行地區
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等地
遺產類別
曲藝
遺產編號
Ⅴ—113
代表人物
李永滋、李春文
始興年代
晚清

河州平弦歷史沿革

河州平弦淵源背景

河州平弦在19世紀末(晚清)流行於臨夏民間。河州平弦源遠流長,其曲牌名稱與唐宋雜曲、元明散曲、俗曲多有相同者,既保留着西涼樂的一些餘韻,也迴響着南北小曲的諸多音調。有研究表明,河州平弦曲詞來源相當繁雜,上可推到唐五代變文、金元兩代諸宮調,下至明清寶卷彈詞、更多的吸收了當地的民間小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河州平弦。故在河州平弦藝人眼中視河州平弦為“細貨”,賢孝為“粗貨”。據藝人們傳説,河州平弦最早是在皇宮中演唱的,曾受到皇帝的鐘愛。王沛先生在《河州説唱藝術》一文中認為,從河州平弦的唱詞秀麗、曲調婉轉、演唱形式文雅的特點來看,傳説有一定的道理。 [2] 

河州平弦發展情況

河州平弦表演場景
河州平弦表演場景(6張)
在清道光時,盲藝人費寶家(臨夏市折橋鄉費家巷人)用岔曲、述腔演唱《宋江投朋》《酒父勸朋》《十里亭》等曲目。光緒年間,河州東鄉唐汪川的唐星源(俗名唐江湖)常用河州平弦演唱《鶯鶯餞行》及下弦《林沖夜奔》等曲目。稍後的羅良德,彈唱俱精,人們稱為“通天教主”,在城內開設了河州平弦自樂班茶園,演唱《十里亭》《十顆字》等。同時期的李玉和,又稱“李缸缸”、“李大臉”,彈唱河州平弦很受人歡迎,他也在花園街辦起了自樂班茶園,演唱河州平弦、越弦等。1928年,魁世榮、馬九娃等用戲劇的形式化妝演出《十里亭》,為河州平弦藝術搬上戲劇舞台做了一次大膽的嘗試。1940年,善於彈唱的耿治天在城內開設了“鳳林茶園”,他與李蓀生、石玉德、高正偉、祁靜庵等演唱河州平弦,後又增加了卜海舟、石德安、唐海安、馮進、趙森、樸正、朱賓孺、李永滋、雷平安等人,盲藝人王吉祥、周旺盛、高明永等在唱賢孝時還夾演河州平弦,以吸引不同的聽眾。 [2] 
1953年,北京舉行“全國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會演”,耿治天等赴京演唱了《西廂初會》,載譽而歸。1957年蘭州召開“甘肅省木偶皮影曲藝會演”,耿治天、李蓀生聯合表演了《鶯鶯餞行》《林沖夜奔》,樸正用竹笛和三絃擔任伴奏,受到好評。河州平弦藝人也以臨夏市文化站、俱樂部等為演出陣地,先後創編了《水上鎖南壩》《水上北塬》等反映新生活的曲目。20世紀60年代,文藝工作者丁少湯創編了《大夏河水上北塬》,魯拓記錄了大部分河州平弦詞曲。1980年以後,臨夏州文工團的康尚義、胡維先編詞,魯拓編曲的《故事會》,將河州平弦用女聲表演唱的形式搬上舞台,參加了全省匯演,擴大了河州平弦的影響。臨夏州、臨夏市的文化部門還對河州平弦藝人的演唱進行了搶救錄音,使藝人們的技藝得到了保存。 [2]  [3] 
20世紀末期以來,河州平弦在臨夏地方政府高度重視下,文藝工作者作了許多發掘、搶救、繼承、保護工作。 [4] 

河州平弦藝術特點

河州平弦表演特徵

河州平弦表演形式為一人自彈三絃説唱,以唱為主,間有説白。一般開場時先用四合四、正柳青、反柳青等曲牌營造氣氛,待聽眾靜下來後,藝人們正式演奏老三板,接唱前岔等,見本卷《鶯鶯餞行》唱腔選段。聯接曲牌和唱腔的過門、間奏,多從老三板演變而來,風格統一,常出新意,為襯托唱腔、深化音樂形象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河州平弦的三絃定弦是563,有時演奏比較悲壯的曲調,常把弦定為152,稱為“下弦”,如蒼龍哭海調,便是用“下弦”演奏的。值得注意的是此曲和河州平弦的結構形式不一樣,沒有前後岔曲和述腔,只用蒼龍哭海調變化重複,別有風韻。 [2]  [5] 
河州平弦只唱不説,腔多詞少。河州平弦藝人認為唱是説的發展,説不如唱,唱要曲盡其妙。經歷代藝人煉就的河州平弦唱詞精美雋永,為了充分挖掘唱詞的深厚意藴,藝人們用一唱到底、一唱三嘆、起伏迴旋、詞少腔多的形式進行演唱。如前岔(見基本唱腔)的開頭部分,正詞拖腔和襯字拖腔多樣地起伏,由一字一小節、兩小節發展到一字五小節,曲調豐滿優美,引人入勝。上背宮四板以上的拖腔前後出現了十多次,極具感染力。 [2] 

河州平弦音律特點

河州平弦屬七聲清商音階,4和7常處在微升和微降的位置。七聲徵調式是雜調的基本調式,像上背宮、身歌調、落江怨、離情等均是。七聲宮調式曲牌有後岔、剪靛花、浪淘沙等,大字、水波浪等屬七聲羽調式。河州平弦注重彈唱相濟,交相輝映。河州平弦演唱中前奏、間奏、尾奏作用突出。伴奏中的主奏樂器——三絃的老弦彈奏富有變化,較難掌握,其難度就在子弦(高音)中弦(中音)老弦(低音)的上下行大跳彈奏上,上行的四度徵宮(51)、商徵(25)、五度羽角(63)、八度徵音(55)、羽音(66)、九度徵羽(56)、十度徵變宮(57)、十二度徵商(58)等,是老弦向中弦子弦的跳奏;下行的宮徵(15)、商徵(25)、羽徵(65)、徵變宮(57)等四、五、六、九度等,是子弦中弦的跳奏,有時上下行跳奏結合進行。這種跳奏的多次出現(見前岔)使三絃渾厚響亮的特色得到充分發揮,也奠定了河州平弦演唱的特性基調。 [2] 

河州平弦曲調特點

河州平弦調多,詞句優雅,流傳範圍較狹。河州平弦唱詞多由七字和十字句組成,內容多以演唱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説為主。河州平弦曲調一般是牌子曲結構,曲調按前岔—述腔—雜調—述腔—後岔連綴。河州平弦曲詞來源相當繁雜,上可推到唐五代變文、金元兩代諸宮調,下至明清寶卷彈詞、更多的吸收當地的民間小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河州平弦。故在河州平弦藝人眼中視河州平弦為“細貨”,眉胡為“粗貨”。説它是“細貨”以河州平弦《西廂初會》為證,其脱胎於《西廂記·草橋店夢鶯鶯》。二者關鍵性詞句接近,《西廂初會》語:“生無有潘安美貌才,可憐憐我在客”,“一霎時軟玉温香抱滿懷,遊玩到天台,彼此雨水得和諧;恩瑞香軟選自採,不覺探口吻香腮。”《西廂記·草橋店夢鶯鶯》句:“小生無宋玉般容,潘安般貌,子建般才;你則是可憐見人為在客”“我這裏軟玉温香抱滿懷……花心輕折,露滴牡丹開。”“……魚水得和諧,嫩蕊嬌香蝶恣採……檀口温香腮。”所以,“細貨”的聽者多為文化人。隨着歷史長期傳唱,藝人們大量吸收了當地的一些民間小調,也受到了蘭州鼓子、西寧平弦的影響。
河州平弦的曲調既有温柔、細膩的特色,又有粗獷、豪放的氣質。曲調結構屬曲牌聯綴體,但較早期的曲調為單曲聯唱式,保留至今的《十里亭》《十顆字》等用述腔演唱始終,就屬此類。訴説、敍述的成分較重。由盲藝人傳唱的:前岔—述腔—後岔增添了首尾的聯綴形式,是給述腔“戴帽穿鞋”。前岔曲調高揚、悠長,樂句中間和樂句之間多樣的樂器間奏及長時間的引奏、過門等,歌樂齊鳴,四句唱詞演唱了196板立刻把聽眾吸引到優美動聽的藝術之境。述腔緊接前岔,節奏緊湊,述説式的旋律與前岔抒情性的音調形成強烈對比。述腔數十次、百次地反覆演唱後進入後岔,後岔也叫“落岔”,是前岔的緊縮變體,省略了大段的引奏伴奏,呼應開首的前岔,用較慢的尾句,自然省潔地結束,整個演唱具有首尾相應、一氣呵成的氣勢,如《十里亭(珍珠倒捲簾本)》《十不親》《打華縣》《酒色財氣傳》等。
河州平弦吸收眾多雜調錶現比較複雜的內容。雜調也稱雜曲子,是前岔、後岔、述腔之外的名稱繁多的唱腔曲調。雜調的大量運用使河州平弦唱腔具有更細緻深刻的表現力。其曲牌結構也發生了多樣的組合,基本的聯綴方式是:
前岔—述腔—雜調—述腔—後岔
如《皇姑出家》的聯綴體式為:
前岔—述腔—剪靛花—太平年—三朵花—詩篇—銀紐絲—金紐絲—劈破玉—掛金鎖—梆梆腔—怯調—上背宮—秧歌調—水波浪—大字—十炷香—離情—關調—述腔—後岔
這類形式的變體有三種:
前岔—述腔—雜調—後岔,如《鶯鶯餞行》《畫西廂》
前岔—上背宮—後岔,如《全家福》《蟠桃會》
上背宮—後岔,如《西廂初會》
雜調的運用相當講究,根據曲牌的音樂風格和唱詞的內容有選擇地進行聯綴。如在抒情、平緩之處用大字、上背宮、離情等,旋律委婉華麗,拖腔纏綿動聽,能深入細緻地刻畫曲折的情感;在悲壯、激昂之時多用梆梆腔、劈破玉、詩篇等,音調跳動起伏,節奏強弱顯明,富有氣勢;哀痛、悲傷處則用嘆十聲、掛金鎖、浪淘沙等,旋律線多曲折下行,尾聲有虛詞拖腔,似唱似嘆,扣人心絃;有些歡樂、熱烈的場面,常用領唱、幫腔兼有的太平年、三朵花等,藝人主唱,伴奏人員幫腔(俗稱“拉梢子”),很多聽眾也隨聲附和,常使演唱高潮迭起,紅火熱鬧。 [2] 

河州平弦唱詞特點

河州平弦唱詞受到音樂曲牌的制約,字數、頓數、句數均有一定的規範。述腔、單片、秧歌調、太平年、三朵花、大字等曲牌的唱詞,一般以七字組成,如《白猿盜桃》中述腔唱詞:
他有弟子人兩個,
一個孫臏和龐涓。
打發龐涓下山去,
留下孫臏守桃園。
河州平弦所用樂器 河州平弦所用樂器
實際演唱時,個別句子多一兩個字或少一兩個字的情況較常見。述腔的唱詞可多達二、三百句反覆迭唱,其他曲牌唱詞一般反覆唱五、六次。十字句曲牌也較多,像大字、梆梆腔、詩篇、掛金鎖、十炷香等,為三三四字的句式,節奏明朗沉穩,韻腳大致和諧。長短句結構的唱詞,是河州平弦曲牌的主要形式,如《蟠桃會》裏後背宮唱詞:
愛只愛,
採一座名山紮下茅庵,撒開蒲團,
一穩坐上面。
清風日月常作伴,
樂幾日清閒。
僅有六句唱腔的唱詞,長短交錯,韻律雅緻,富有表現力。這類唱詞曲牌較多,如前後岔、切調、大字、離情等。句式結構也多有變化,二、三、四、六句式等常重複演唱,前後穿插。河州平弦唱詞沿襲了敦煌變文韻散間用的文體,保留着古典詩詞的特點。 [2] 

河州平弦主要樂器

河州平弦過去常由盲藝人手彈三絃演唱,現已發展成為用三絃揚琴琵琶板胡竹笛二胡及打擊樂器四頁瓦、木魚、瓷碟等多種樂器伴奏的坐唱表演。絃索多用齊奏,竹笛有時加華彩性的樂句,打擊樂多出現在強拍上。 [2] 

河州平弦經典劇目

河州平弦的傳統唱本約有近百個,多為受人歡迎的歷史名著、神話傳説、民間故事及元、明雜劇中的優秀篇章或片段。藝人們稱為大本的如《皇姑出家》《真武成聖》《酒父勸朋》《孔子拜師》《漁樵耕讀》《蘇武牧羊》《伍子胥過江》《昭君和番》《還陽自説》《酒色財氣傳》《雀鳴冤》《十一頭》等,故事情節豐富曲折,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動感人;小本的如《陽歡樂》《宋江投朋》《伯牙奉琴》《白猿盜桃》《鶯鶯餞行》等,內容完整,主題鮮明,容易學唱,深受聽眾喜歡,回族羣眾中傳唱的多為此類,像回族唱把式馬古白演唱的《十里亭》《十顆字》等,享譽省內外。比小本更短的唱本稱為“小段子”或“小點”,如《玩月光》《嘆十聲》《全家福》《十不親》等,唱詞單純,短小精悍,流傳很廣。 [2] 

河州平弦流行地區

河州平弦主要流行於甘肅省臨夏市、臨夏縣、積石山縣、和政縣、永靖縣等地。 [2] 

河州平弦傳承保護

河州平弦流傳現狀

為推進河州平弦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由李永滋的徒弟李春文牽頭於2005年成立河州曲藝演唱會,以深入當地文化茶園、鋪夥聚演、田間交流等方式開展演藝交流活動。年輕一輩的藝人們還負責錄製平時演奏的河州平弦曲目,並將作品的錄音發佈至土豆網優酷網等視頻門户網站,想借此擴大河州平弦的影響力。但河州曲藝演唱的發展並不樂觀 [4]  ,仍然存在着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河州平弦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一些傳統的民俗文化日益淡化,提倡注入新的文化內涵。河州平弦主要的活動陣地逐漸縮小,過去那種藝人們切磋技藝,説書論道的場所不復再見。河州平弦在廣大城鄉中的展示平台逐漸消失。二、一些頗有造詣的河州平弦藝人因年事已高,多數已相繼謝世,也無傳承人,有些絕技難以得到傳承,而年輕的在技藝上能獨樹一幟、有威望的很少,幾乎後繼無人。三、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審美需求提高,對河州平弦的興趣愈來愈淡漠。在世的老藝人蔘加演唱活動愈少,使河州平弦這一傳唱千百年的民間藝術即將失傳,漸漸成了曲高和寡的一門説唱藝術。 [2] 

河州平弦保護措施

隨着國家和各級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對河州平弦的扶持保護力度不斷增加,在積極收集有關的實物和資料基礎上,進行了登記、整理和建檔,錄製了部分民間藝人的演唱資料。舉辦了河州平弦培訓活動,先後培養河州平弦藝人8名。在臨夏東公館成立了河州平弦傳習所,為繼承傳習等相關活動提供必要條件。在傳習所建立初期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的確遇到了重重困難,主要是藝人和學唱者缺少。但堅持努力,培養新人,傳習所已經成為河州平弦的主要傳承和展示基地。 [4] 
在臨夏縣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上,由州歌舞團排演的有關河州平弦的節目紛紛亮相,這讓人們對臨夏的傳統説唱藝術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全市各社區文藝表演隊創作演出河州平弦等作品,對創作演出非遺作品的表演隊,政府給予各方面的幫助和扶持,既調動了表演隊創作演出傳統曲藝作品的熱情和積極性,又使傳統曲藝得到傳習和宣傳。隨着互聯網的發展,也在網上上傳了一批河州平弦的唱段,吸引和聚集了一大批年輕的“粉絲”。當發源民間的傳統曲藝,遇到了80後、90後的年輕觀眾,地域的轉換、受眾羣體的不斷變化,也讓不少藝人和文藝工作者開始思考,如何能為這些古老的藝術形式,注入更加鮮活的血液,探索出更加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方向來。自2006年以來,臨夏市以“文化遺產日”活動為契機,精心策劃組織了以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各類廣楊文化活動30場次,通過發放宣傳資料、製作電視宣傳片、在媒體上發表相關文字、圖片材料、發佈相關信息等方式,擴大了河州平弦影響力。2015年前後,先後出版了《談笑曲藝作品選》《河州平弦》等一批民族民間文化系列叢書,拍攝製作了《河州平弦傳統曲目集》光盤,取得了河州平弦保護的新成果。 [4]  [6]  臨夏縣曾多次配合臨夏州文化政策研究室和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對李永滋曲目、曲牌、唱段等50多件作品進行錄音和相關保護,其中的20件作品還曾入選《中國曲藝音樂集稱》。 [4]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臨夏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河州平弦”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河州平弦傳承人物

河州平弦傳承人李永滋 河州平弦傳承人李永滋
李永滋,男,1933年生於臨夏縣北塬侯段家人。其三絃演奏清脆響亮,猶如珍珠落玉盤;子弦的輕揉、長揉、強揉法的運用,把同一曲牌的不同情感表現得惟妙惟肖;掃音和絃和老弦的多次出現,使平弦的獨特魅力扣人心扉。1959年他參加了“甘肅省第一屆羣眾文藝匯演”,為耿治天、李蓀生的演出伴奏。也表演了他創編的《共產黨比孃老子親》的節目,獲優秀節目獎。1985年搶救錄音曲目、曲牌、唱段50多件,其中約20件入選《中國曲藝音樂集成》。 [6]  [8] 
李春文,男,1981年生,臨夏市人,省文聯曲藝家協會會員,現為河州平弦省級傳承人 [12]  。12歲開始學習二胡、三絃、揚琴等樂器,18歲開始學習河州小唱、賢孝,19歲學習河州平弦,師從於著名藝人李永滋先生學習河州平弦。從2000年至2010年李永滋老師去世,一直專心求教,主攻三絃彈奏和演唱,他在表演中注重地方藝術的傳統韻味,豐富藝術表現力,成為臨夏地區唯一一位全部掌握河州平弦演唱、伴奏的藝人。李春文於2006年發起河州平弦曲藝演唱會,聚集了謝萬有、常自立、王小林、李振國等一批愛好者,經常進行演唱傳習活動,個人創作、改編、移植了平弦《華容道》《漁樵耕讀》《七星燈》等,努力使失傳多年的河州平弦等地方藝術重放光彩。 [9] 

河州平弦入選非遺

2008年6月13日,臨夏州臨夏市申報的河州平弦入選《甘肅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Ⅴ—2。 [10] 
2011年5月23日,甘肅省臨夏市申報的河州平弦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Ⅴ—113。 [1]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評估合格,臨夏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3] 

河州平弦曲藝價值

河州平弦為甘肅臨夏地方説唱曲藝藝術,主要流傳在臨夏及周邊地區,因旋律音調平穩舒緩而得名。據藝人傳説,河州平弦最初是在古長安皇宮中演唱,後由絲綢之路向西傳播,到臨夏後與本地方言相合,吸收了地方的民間曲調,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説唱藝術。河州平弦屬曲藝中的曲牌聯綴體,大多曲牌的字數、頓數、句數均有一定的規範,主要伴奏樂器是三絃。有唱詞秀麗、曲調優美的特點,在唱詞、音樂旋律等方面都具較高的研究價值。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