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沛台實景圖

鎖定
《沛台實景圖》是明代畫家唐寅創作的絹本水墨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唐寅此圖純用水墨,完全是紀實寫生之作。庭院屋舍結構清晰,頗具透視感。各種樹木相間雜,多用空勾夾葉,繁而不亂。近景坡石用細筆長皴,微作暈染,工勁中兼有細秀圓潤,是唐寅較富特色的山石畫法。 [1] 
中文名
沛台實景圖
創作年代
明代
作    者
唐寅
畫作類型
水墨畫
規    格
縱26.2cm,橫23.9cm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材    質
絹本
幅    式
冊頁

沛台實景圖畫作內容

《沛台實景圖》 《沛台實景圖》
此畫的構圖,基本上為三段式。畫面以山石和林木為主,圖的遠景、巒山連綿,炯雲瀰漫,畫有數株大樹,枝葉茂密,大樹下或樹木後面屋宇、庭院、房屋時隱時露。院牆中矗立古碑一尊,一口方井。近景畫有數塊岩石,橫列於庭院牆外。 [2] 
本幅作者自題並書七言律詩一首:“正德丙寅,奉陪大冢宰太原老先生登歌風台,謹和感古佳韻並圖其實景,呈茂化學士請教。唐寅。‘此地曾經王輦巡,比鄰爭睹帝王身。世隨邑改井猶存,碑勒風歌字失真。仗劍當時冀亡命,入關不意竟降秦。千年泗上荒台在,落日牛羊感路人。’” [1] 
鈐“唐居士”印。鑑藏印有“儀周鑑賞”、“吳嶼之印”、“囗貞”三方,對開有乾隆題詩,並清內府鑑藏印四方。 [2] 

沛台實景圖創作背景

唐寅在題詩中講述了繪製此圖的原由。明正德元年(1506年),唐寅36歲時,陪同大學士王鏊遊覽沛台後繪此圖,並贈茂化學士。沛台,又名歌風台,位於今江蘇省沛縣境內,相傳,漢高祖劉邦曾於此飲酒放歌,後人於是築此台以紀之 [1] 

沛台實景圖藝術鑑賞

沛台實景圖技法

《沛台實景圖》局部
《沛台實景圖》局部(2張)
此圖庭院屋舍結構清晰,頗具透視感。各種樹木相間雜,多用空勾夾葉,繁而不亂。近景坡石用細筆長皴,微作暈染,工勁中兼有細秀圓潤,是唐寅較富特色的山石畫法。遠景一角山林,霧氣沉沉,墨色濕潤,與近景相比較,雖有近大遠小的區別,但在空間位置上卻有很大的隨意性,反映了中國古代畫家對空間處理的獨特理解。整幅作品融宋代院體技巧與元人筆墨韻味為一體,呈現出勁峭而又不失秀雅的品貌 [1] 

沛台實景圖形象

該圖古樹俯仰多姿,勾勒精細凝練、謹細,卻不拘束。其墨色暈染,能隨物象的向背虛實而起巧妙的節奏變化,給人以較強的真實感,而不失韻味。畫面和題詩流露出作者借古抒懷的思想感情。 [2] 

沛台實景圖名家點評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單國強:畫面近景增嵯山石和小斧劈皴法,以及盤虯樹幹和夾葉樹枝,均源自南宋李唐,但遠處清描淡染的雲霧、山巒和粗點點族的樹叢,又取法元代高克恭,呈現出兼容南宋和元人於一體的畫風。 [3] 

沛台實景圖歷史傳承

由鑑藏印可知,該圖歷經安岐、吳璵等人收藏,後入清內府,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1] 

沛台實景圖作者簡介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聰明伶俐。20餘歲時家中連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繼去世,家境衰敗,在好友祝允明的規勸下收心讀書,29歲參加應天府公試,得中第一名“解元”,30歲赴京會試,卻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斥為吏。此後遂絕意進取,以賣畫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應寧王朱宸濠之請赴南昌半年餘,後察覺寧王有圖謀不軌,遂佯狂得以脱身而歸。晚年生活困頓,54歲即病卒 [4] 
參考資料
  • 1.    唐寅沛台實景圖頁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18-04-23]
  • 2.    蔣文光主編.中國曆代名畫鑑賞 (下冊):金盾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1394
  • 3.    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編.六如遺墨 唐寅書畫精品集:遼寧人民出版社,2010.08:12
  • 4.    唐寅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18-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