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郎才盡

(漢語成語)

鎖定
江郎才盡,是漢語的一個成語。最早出自南朝·梁·鍾嶸詩品·齊光祿江淹》。 [1]  [8] 
這個成語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詩文無佳句;後常比喻才思減退。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補語;用於書面語 [2] 
中文名
江郎才盡
拼    音
jiāng láng cái jìn
近義詞
黔驢技窮智盡能索
反義詞
出類拔萃初露鋒芒
繁    體
江郎才盡
出    處
《詩品》《南史》
語法功能
作謂語、定語、補語

江郎才盡成語出處

南朝·梁·鍾嶸《詩品·齊光祿江淹》
“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爾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郎才盡。” [1]  [8] 
唐·李延壽南史·江淹傳》
“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2] 
“江郎才盡”,最早出自南朝·梁·鍾嶸《詩品·齊光祿江淹》,唐·李延壽《南史·江淹傳》沿用鍾嶸《詩品》的説法,後人根據這些説法提煉出這則成語。 [2]  [8] 

江郎才盡成語故事

江淹是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曾經連續在南朝宋、齊、梁三朝做官,擔任過許多官職。他年輕的時候,家中十分貧困。由於父親去世早,所以很小的時候,他就上山砍柴,靠賣柴供奉母親。儘管條件艱苦,江淹仍然發奮讀書。由於他刻苦自學,寫出了許多精彩的文章和詩篇,世人讀了,個個稱讚,他的名聲就傳揚開去,最終江淹受到朝廷的器重。可是到了晚年,江淹的才思大大減退,寫出的文章平淡,沒有文采,詩篇也再沒有佳句出現。人們都搖着頭説:“江郎才盡了。”如果探究原因,大概是江淹後來做了大官,公務繁忙,沒有時間去認真寫詩著文吧。而且在他享有盛名以後,地位變了,生活富裕了,也就不再刻苦學習,自然就大大退步了。
於是就有人傳説,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河邊,寄宿在那裏。夜裏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有一個自稱張景陽的人走來對他説:“從前,我把一匹錦緞寄存在你懷裏,到如今已有很長時間了,請你還給我吧。”江淹摸摸懷裏,果然有一匹光彩絢麗的錦緞,他不由自主地拿出來,還給了那個人。醒來後,江淹感到腹中空空,拿起筆來,總也寫不出好文章。
還有人傳説,江淹晚上在冶亭住宿,半夜走來一位俊秀的男人,笑着對他説:“我是晉朝的文學家郭璞,當初我把一支筆留給了你,今天我是來要筆的,現在應該可以還給我了吧。”江淹向懷中一摸,果然有一支筆,取出來一看,竟然是一支五色筆。江淹就把筆交還給了那個人。從此,江淹的文采便每況愈下了。 [3]  [7] 

江郎才盡成語寓意

“江郎才盡”這個典故里的“送錦”“還筆”,純屬夢境,屬於傳説,實際上是江淹的文章和詩歌到老年退步了,其退步的原因不是“送錦”“還筆”這些神話,而是他自己的思想深處錯誤地認為什麼事情都應該知足,錯誤地認為人生應該及時地行樂,不要過於自苦,導致後來不能堅持學習和刻苦奮進,所以他的文章和詩歌都退步了。説“江郎才盡”,還不如説他是生活“盡”了。官做大了,脱離了社會生活和人民,失去了靈感與才氣。沒有生活中的真情實感,寫作的源泉自然就會枯竭。 [4]  [6] 

江郎才盡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江郎才盡”這則成語在句中可充當謂語、定語、補語,用於書面語,用來比喻文人的才華窮盡。 [1]  [5] 
運用示例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一回:“如今弄了這個,還不知可能敷衍交卷,我被你鬧的真是‘江郎才盡’了。” [2] 
現代·老舍四世同堂》五十五:“不,他不能和菊子散夥。散了夥,他必感到空虛,寂寞,無聊,或者還落個江郎才盡,連詩也寫不出了。” [5] 

江郎才盡成語辨析

“江郎才盡”與“智盡能索” “計窮智短” “黔驢技窮”“無計可施”等成語意思相近但有區別。“智盡能索”的意思是智能和能力都已用盡。“計窮智短”的意思是計策用完了,才智也不夠用了;形容已經想不出什麼辦法了。“黔驢技窮”的意思是本領窮盡了,比喻極為有限的一點本領也用盡了。“無計可施”的意思是沒有辦法可用。“江郎才盡”與“黔驢技窮”都有最後的才思或者本領用完的意思。它們的區別在於:“江郎才盡”強調的原本非常有才華,只不過後來荒廢了,才造成最後的文思枯竭;“黔驢技窮”強調的是本來本領就非常有限,招式也已窮盡了,最後只能落個失敗的下場。 [5] 
參考資料
  • 1.    王書利主編.中華成語典故(第1冊).北京:線裝書局,2016:374
  • 2.    江郎才盡的解釋|江郎才盡的意思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8-22]
  • 3.    崔鍾雷主編.成語典故大全.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8:171-172
  • 4.    汪旭編著.宋詞全解.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5:178
  • 5.    王俊編.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人才篇.北京:開明出版社,2015:12
  • 6.    陳忠梅主編.中華典故(四).瀋陽:遼海出版社,2013:468
  • 7.    鄭永安編著.中華成語典故.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1:175-176
  • 8.    李一華 呂德申.漢語成語詞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