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汗(拼音:hàn、há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6]  。此字始見於東周時期秦國的《石鼓文》。 “汗”本義指人和部分動物汗腺裏排泄出來的液體。古代寫字的竹簡,因先要用火烤,使竹中的水分像汗一樣滲出,幹後便於書寫,又不受蟲蛀,故稱“汗青”。引申為“書冊、史冊”。“汗”讀作“hán”時,是“可汗(kè hán)”的簡稱。意思是古代鮮卑、突厥、蒙古等民族的最高統治者。 [5] 
中文名
拼    音
hàn,hán、gān
部    首
五    筆
IFH(86、98) [2] 
倉    頡
EMJ [2] 
鄭    碼
VAED [2] 
筆    順
點、點、提、橫、橫、豎
字    級
一級(編號:0536) [6] 
平水韻
去聲十五翰(hàn),上平聲十四寒(hán) [4] 
筆順編號
441112
總筆畫
3+3(部首+部首外)
四角號碼
3114₀ [2] 
統一碼
6C57 [2]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左形右聲)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
“汗”字甲骨文、金文未見,小篆字形寫作圖2,為左形右聲的形聲字。左部從“水”,作形旁表意,汗是液體,故從水;右部為聲旁“幹”,指示這個字的讀音。東周時期的石鼓文(圖1)“汗”字下加土,屬繁化。在《説文解字·水部》,許慎對該字作了如下的説解:“汗,人液也。”而段玉裁的《説文解字注》則曰:“汗,身液也。”段玉裁的“身液”似乎較許慎的“人液”在概念上更準確一些。但是不管“身液”也好,還是“人液”也好,該字所藴含的“由人或動物汗腺所排出的液體”的意義卻是相同的,而這正是“汗”字的本義。“汗”也用作動詞,指出汗。
大凡人出汗,一是因為天氣炎熱,環境温度高;再就是由於侷促緊張,羞愧而無地自容。因此有“汗下、汗顏”等説法,用來形容羞愧、恐懼或焦急。
古人在紙張尚未發明的時候,常常將字寫在竹簡上,但是剛剛砍下來的青竹不易書寫,又免不了被蟲蛀。為了書寫容易,又易於保存,因此古人在加工竹簡的過程中有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那就是將竹子裏的水分烘乾,烘乾時竹片內的水分像汗一樣冒出來。這道工序古人稱之為“汗青”或“殺青”。正因為“汗青”是加工竹簡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重要程序,因此,後來人們就將寫成的“書冊”也稱之為“汗青”,有時也專指“史冊”。明白了“汗青”的原義及引申義後,才會對“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意有了準確的理解。
“汗”除了讀去聲hàn外,還有陽平聲hán。這是個譯音用字。歷史上突厥、蒙古等民族的最高首領稱為“可汗(kè hán)”,它源於古代突厥語,本是突厥王的稱號,後來鮮卑族、蒙古族也承襲了這個名號。所以它們建立的國家就叫“汗國”,如蒙古人在歐洲所建立的“金帳汗國”(即欽察汗國)。而元太祖鐵木真被推為大汗,即成吉思汗。到此為止,這六個汗字都應讀為hán。 [1]  [5]  [13] 

詳細字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hàn
名詞
由人或某些高等動物皮膚內腺體分泌的一種含鹽的液體。
sweat;
perspiration
《漢書·劉向傳》:“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也。”
唐·李紳《憫農二首》詩之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舊時維吾爾族一些上層男子名字後面所加的稱號。亦作維吾爾族表示女性的稱號,用在名字末尾。



(Hàn)姓氏用字。



形容詞
通“”。幹。

靈樞經·九宮八風》:“太一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則多雨,後之則多汗。”

動詞
出汗;使出汗
sweat;
perspire
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胸喘膚汗,人極馬倦。”
宋·蘇軾《聖散子敍》:“自古論病,惟傷寒最為危急,其表裏虛實,日數證候,應汗應下,差之毫釐,輒至不救。”
指青竹被火烤後像出汗一樣冒出的水分。亦指以火烤乾青竹之水分。

宋·朱熹《答嚴時亭書》:“當時若得時亭諸友在近相助,當亦汗青有期也。”

被汗打濕。

曹禺《雷雨》第三幕:“他光着腳,穿一件白汗衫,已經汗透了,貼在身上。”

潤澤。

漢·揚雄《太玄·䦯》:“飲汗吭吭,得其膏滑。”範望注:“汗,潤澤也。”

用同“銲(焊)”。焊接。

《漢書·西域傳上》“(鄯善國)國出玉,多葭葦、檉柳、胡桐、白草”唐顏師古注:“胡桐亦似桐,不類桑也。蟲食其樹而沫出下流者……可以汗金銀也,今工匠皆用之。”

hán
名詞
可汗(古代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族對其統治者的稱號)的簡稱。
Khan
《清史稿‧藩部傳四‧土謝圖汗》:“咸豐四年,土謝圖汗、車臣汗兩部汗、王、公、台吉等請捐助軍需,温旨郄之。”
閻崇年《努爾哈赤傳》第十二章:“諸貝勒大臣在汗的家裏宴會、集議國事時,大福晉飾金佩珠、錦緞妝扮,傾視大貝勒。”
gān
-
【餘汗】古地名。故地在今江西省餘干縣

舊唐書·地理志三》:“漢餘幹縣屬豫章郡,古所謂汗越也。”汗音幹。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3]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矦旰切
人液也。從水乾聲。 [10] 

説文解字注

身液也。身,各本作“人”,今依《太平御覽》訂。《易》:“渙汗其大號。”劉向説曰:“汗出而不反者也。”
從水,幹聲。矦旰切,十四部。漢餘汗縣字如此,讀如干。 [9] 

廣韻

胡安切,平寒匣 ‖ 幹聲元1部
汗,可汗,蕃王稱。又音犴。
古寒切,平寒見 ‖ 幹聲元1部
汗,餘汗,縣名。又寒、翰二音。
侯旰切,去翰匣 ‖ 幹聲元1部
汗,熱汗。 [11]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汗;康熙筆畫:7;部外筆畫:3
《廣韻》《集韻》《韻會》侯旰切。《正韻》侯幹切,並音翰。《説文》:人液也。《關尹子·八籌篇》:心悲物淚出,心愧物汗出。《本草》:李時珍曰:汗出於心,在內為血,在外為汗。故曰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易·渙卦》:渙汗其大號。《史記·蘇秦傳》:揮汗成雨。《前漢·劉向傳》: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者也。出而反之,是反汗也。《文心雕龍》:其出如綍,不反若汗。
又泮汗,水無涯貌。左思《吳都賦》:潰渱泮汗。
又澔汗,符采映耀貌。司馬相如《上林賦》:采色澔汗。
又瀾汗,長貌。木華《海賦》:洪濤瀾汗。
又汗汗,水廣大無際貌。郭璞《江賦》:汗汗沺沺。
又質汗,藥名。
又《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並音寒。可汗,酋長之稱。讀若克韓。
又番汗,漢縣名。音盤寒,屬遼東郡。
又《唐韻》古寒切。《集韻》:居寒切,𠀤音幹。餘汗,縣名。《前漢·地理志》:屬豫章郡。應劭注:汗音幹。
又《韻補》葉彤甸切,音莧。蘇轍《夏夜詩》:老人氣如縷,枕簟亦流汗。褰帷竟不寐,夜氣淨如練。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氵”窄“幹”寬,頂部“主”高,底部“幹”低。“氵”第二點偏左,在橫中線。“幹”,第二橫從“氵”右側起筆,末筆豎在豎中線右側。 [14]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ɑn
先秦
王力系統
ɣ
a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ɣ
ɑ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ɡ
a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g
anh
西漢



東漢





an


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寒桓刪

ɑ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寒桓刪

ɑ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寒桓

ɑ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ɣ
ɑn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ɣ
ɑn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ɣ
ɑn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ɣ
ɑ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ɣ
ân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ɣ
ɑ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16]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二十五寒

開口呼
全濁
胡安切/音犴
ɣɑn
平聲
上平二十五寒

開口呼
全清
古寒切/音寒/音翰
kɑn
去聲
二十八翰

開口呼
全濁
侯旰切
ɣɑn
集韻
平聲
上平二十五寒
開口呼
全濁
河干切
ɣɑn
平聲
上平二十五寒
開口呼
全清
居寒切
kɑn
去聲
二十八翰
開口呼
全濁
侯旰切
ɣɑn
禮部韻略

平聲





河干切


去聲





侯旰切

增韻

平聲





河干切


去聲





侯旰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寒山



全清

xan

去聲
寒山



全清

xan
中州音韻

平聲
寒山





何干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九寒


全濁
河干切
ɣon

去聲
九翰


全濁
侯幹切
ɣon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三十干趕幹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17] 
參考資料
  • 1.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1010
  • 2.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8-09-11]
  • 3.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905
  • 4.    平水韻 十五翰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2-16]
  • 5.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348-349
  • 6.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2-16]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512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660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867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596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21;123;400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553
  • 13.    丁義誠,張國慶,崔重慶.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1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238-239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23
  • 15.    汗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2-17]
  • 16.    汗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2-17]
  • 17.    汗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2-1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