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慶寺

(山東省德州市永慶寺)

鎖定
永慶寺,位於山東省德州市舊州城東側偏南(今德州第一中學址),佔地1.34公頃,明永樂十年(1412)移建於此。
永慶寺,據1935年《德縣誌》載:“唐貞元元年(785年)建永慶、慈氏二寺。”
中文名
永慶寺
省    市
山東省德州市
修建時間
唐朝貞觀年間
位    置
坐落在舊州城東側偏南

永慶寺寺廟簡介

永慶寺,坐落在舊州城東側偏南(今德州第一中學址),佔地1.34公頃,明永樂十年(1412)移建於此。據1935年《德縣誌》載:“唐貞元元年(785年)建永慶、慈氏二寺。”又載:“永慶寺,唐貞元間建,本在運河西岸,元季遭兵燹。明永樂十年,僧古峯移建於城內。景泰年間,邑人張惠重修,並作記略。永慶寺,殿宇嵯峨,誠巨剎也。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僧妙熙募化再修,殿閣一新。”

永慶寺佈局結構

永慶寺院落8進,房屋建築面積1500餘平方米,佛像數千尊,是德州僧人為俗家做佛事的場所,也是冀魯佛事活動中心。寺內沿中軸線自南向北為山門3間,山門左右供守護佛法的二天神——哼、哈二將;對面有3間觀音殿,供泥塑觀音坐像。進山門10米處有3間“天王殿”,面闊13米,進深9米,正中供彌勒佛坐像,泥塑貼金,左右是持國、增長、廣目、多聞四大天王像。殿後連接1間面北殿堂——韋馱殿。
韋馱殿面對正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建在高1米、30米見方的磚石基座上,面闊5間,進深3間,磚木結構。歇山單檐,柱、梁、檀、椽承託屋頂,鬥、拱、昂、枋抱廈挑檐,前後闢門相通,裝木製紅色欞門,紅色山牆,黃琉璃瓦蓋頂;正中供釋迦牟尼像,左阿彌陀佛,右藥師琉璃光王佛,3佛均高達3米,銅質鎏金,盤坐於須彌座上。殿內東西山牆下各有羅漢9尊,都在木龕內。
永慶寺,殿內西南1尊貌似羅漢佛像。據説是轉輪王像。正殿頂裝“藻井”,亦名“玄羅”,系由無數木塊銜接而成。沿前脊檀有透雕盤龍,栩栩如生,技藝高超,為古建築中稀有結構。正中佛像後磚砌屏風,屏風後供佛3尊,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四周牆壁飾浮雕彩繪。

永慶寺白玉石碑

永慶寺,殿前基座上有1米多高銅鼎和石獅,基座前有明朝以來歷次修廟豎立的高大石碑數幢,詳細記載着修廟的史實和施主姓名。院中有御碑亭1座,內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皇帝南巡路經德州時親筆寫下的漢、滿、蒙、藏四種文字的漢白玉石碑——四面碑。正殿前兩側有東西配殿各3間,西配殿供殷代太師聞仲,兩旁有風、雲、雷、電神立像。正殿後院是觀音閣——千佛閣,建於磚石砌築基座上,面寬5間21米,進深3間13.5米,為雙檐9脊頂雙層磚木結構,黃琉璃筒瓦蓋頂。
永慶寺,殿內供千手千眼佛像,像為銅質鎏金,數不清的大小手臂扇面形伸向四方,每個手心均有1隻眼。閣上閣下有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佛像,都藏於1尺見方的佛龕內。千佛閣前兩側各有3間配殿,後有1所廳堂式的小佛殿“淨業堂”,內有佛龕,供釋迦牟尼坐像;另有卧佛一尊,是釋迦牟尼的“涅盤”像。
最後院是僧人的禪房和宿舍,均系青磚青瓦,院內花木葱蘢。院西北隅有土坯平房10餘間,系傭人住所和倉庫、碾、磨棚、牲口棚;東北隅置後大門,出入車輛。進山門向西,有1座建築別緻的佛殿,歇山挑檐,5脊筒瓦,面闊10米,進深7米,供釋迦牟尼立像,稱“旃檀像”;兩旁立釋迦牟尼大弟子——迦葉和阿難像,均為木雕貼金。佛殿前有東西配殿各2間,殿後有3間磚瓦北房為藏經堂。進山門向東,有南房6間為小客廳,東房5間藏經箱(做佛事用的服裝樂器)。院中有大鐵鐘1口,高2米、底徑1米,系元代遺物。
1928年,原德縣縣長崔馨山將神像大部拆掉,把僧眾趕往小關帝廟,改永慶寺為中山公園。1929年設山東省第十二中學於此。1946年德州解放,僧眾還俗,永慶寺為德州中學。

永慶寺文物保護

1952年改為德州第一中學。除大雄寶殿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其它建築相繼倒塌拆除。1971年大雄寶殿也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