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安陵

(宋宣祖趙宏殷的陵墓)

鎖定
宋太祖趙匡胤趙弘殷的陵墓,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西村鎮常封村西。
趙弘殷生前為後周殿前都點檢,後周顯德三年(956年)歿,原葬開封東南隅。趙匡胤稱帝后,追封趙弘殷為宣祖,並將其靈柩遷葬於西村陵區。由於趙弘殷生前沒有當過皇帝,永安陵雖稱帝陵,但陵園規模比以後建造的七個帝陵要小得多。陵前石雕羣不但數量少,形體也小。然而這些石刻造像雕法敦厚朴實,有濃厚的晚唐遺風。
中文名
永安陵
地理位置
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
墓    主
宋宣祖趙宏殷
保護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永安陵永安陵簡介

宋宣祖趙宏殷之永安陵 宋宣祖趙宏殷之永安陵
宋宣祖趙宏殷永安陵: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西村鎮常封村西。從西村鎮向被前往市區的路上,在距離西村鎮大約2公里的地方,東側有一路,通往常封村。沿這條路向東,大約500米,永安陵就在路的北側田中,距路約220米。
據《考古》1964年第11期的郭湖生等人調查,永安陵,保存情況最差。其東南約半里處有水沖溝,雨後山水夾泥砂而至,淤積甚厚,石人像僅胸部以上露出地面。陵台門闕,埋沒大半。無祔葬遺蹟。從附表可以知道永安陵保存的石刻有望柱1,客使2,殘毀的石刻有角端1,石馬2,石虎1,石羊2,共9件。
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載:永安陵位於河南鄭州鞏義市西村鄉常封村西。陵園南北長520米,東西寬230米,陵台高5米,石刻4件。
據《北宋皇陵》:永安陵現由上宮、孝惠賀皇后和淑德尹皇后陵組成。其下宮和陪葬墓地面已不存形跡。陵區南北長約1000、東西寬650米,方向186度。
永安陵上宮僅存陵台及神道石雕像4件。由於近年平整土地,陵園地面由南至北形成四階台地,每階落差1.1-1.4米。陵台略呈方形覆鬥狀,下部四周被削成陡壁。現存底部東西長27米、南北寬22米,頂部邊長3米,高6.9米。在陵台向南185米處的神道東側,現有石雕像4件,由南向北依次為控馬官1、石虎2和石羊1。據當地村民介紹,該陵前原立有東、西兩行石雕像,60年代後期才遭到毀壞。
永安陵陵台 永安陵陵台
與郭湖生的調查相比,最大的問題不是石刻少了5件,而是石刻種類發生了變化。郭的調查裏,沒有控馬管,而《北宋皇陵》卻多出了控馬官?從《考古》雜誌上的照片可以看到,在望柱以北,有三個石刻,根據書中所説,分別是角端和石馬。照片拍得很清楚,角端的頭殘缺,石馬旁沒有控馬官。石刻越來越少,控馬官不可能在60年代以後新冒出來。那麼只有一個是對的,是誰?
實際考察,永安陵陵台周長82米,石刻全無。由於沒能爬上陵台頂端,所以高度沒有測量。在永安陵南側的路邊看到了一些略大的碎石塊,不知道是否永安陵石刻殘件。當地人都知道這是趙匡胤他爹的墳,所以找起來還是比較方便的。永安陵無監控攝像頭,無人看管,無文物保護碑。由於永安陵除了一大土堆外,什麼都沒有,“三無”,也是情理之中。在網上查找資料時,發現有人拍到了一些永安陵石刻,不知道是我沒有找到,還是確實消失了。 [2] 

永安陵趙弘殷簡介

趙弘殷,涿郡(今河北涿縣)人,是北宋開國君主宋太祖趙匡胤的父親。少驍勇善戰,初事後唐鎔,有功,留典禁軍,遷護聖都指揮使。入後周,以功累遷至檢校司徒,封天水縣男,與子匡胤分典禁兵。宋初追尊武昭皇帝,廟號宣祖。
趙弘殷據聞“少時驍勇異常,擅長騎馬、射箭”。
他的生平有兩種説法:
一説他是後唐開國功臣之一,本來在趙王王鎔旗下效力,協助李存勖推翻朱温創立的後梁。後唐立國後,他負責統領禁兵,駐守在洛陽,於是舉家遷往洛陽定居。
另一説法指他的父親趙敬本來在後梁出任官職,後唐成立後,“為躲避父禍,逃難到今洛陽郊外的夾馬營,被鄉紳杜爽招為贅婿,定居於此。”
後漢時,趙弘殷以其軍功升任護聖都指揮使。後來,趙匡胤投靠郭威,趙弘殷被派護駕出征,在兒子勸説之下倒戈相向,促成了後漢的滅亡。
後周時,趙弘殷歷任鐵騎第一軍都指揮使、右廂都指揮、領嶽州防禦使,累官至檢校司尉,受爵天水縣男,顯德年間贈敬左驍騎衞上將軍,與宋太祖分典後周禁軍,死後贈武清軍節度使、太尉。
宋太祖即位後,趙弘殷被追封為宋宣祖,諡號武昭皇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