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車窯

鎖定
水車窯,又稱梅縣窯,是唐代燒造青瓷的古窯。據現有考古資料記載,其窯址約有七處,主要分佈在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水車鎮的瓦坑口、羅屋坑以及梅縣區南口鎮崇芳山等地,中心窯場在水車鎮瓦坑口一帶。水車窯青瓷興盛於唐代中晚期,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客家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水車窯青瓷是中原文化和客家梅州本土文化的結合,也是唐代外銷量最大的瓷器之一,其通過韓江遠銷南洋各國 [1]  [5] 
“水車窯”的名字是從梅縣區水車鎮而來。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廣東省博物館考古隊就在水車鎮燈塔村瓦坑口發掘出多個唐代的青瓷窯址,並命名為“唐代梅縣水車窯”。 [7] 
中文名
水車窯
外文名
Water wheel kiln
別    名
梅州窯
形    式
是唐代燒造青瓷的古窯
窯    址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水車鎮 [7] 
年    代
唐代中晚期 [5] 

水車窯歷史沿革

客家先民從中原南遷,帶來了很多的生產技術,其中就包括很多陶瓷技術。先民們在梅江河邊造了一個個瓷窯。而在唐代,梅州還是屬於潮州府管轄。明代之前,梅州的手工業均無明確的史料記載。但根據考古專家的數次考察發現,從唐代開始梅州地區就有了陶瓷的出現。且很多水車窯都出土於唐墓,陶瓷發展史中也有窯址可考究。 [3] 
水車窯出產的瓷器也成為外銷瓷,沿着海上絲綢之路遠銷到泰國、日本、朝鮮等亞洲國家。今朝鮮、日本、埃及、巴基斯坦、伊拉克、泰國等地,都出土過唐代邢窯白瓷、越窯青瓷、長沙窯、廣東梅縣窯及唐三彩。 [3] 
“梅縣水車窯”這個名字的由來,一開始有很多種叫法。上世紀80年代之前,水車窯的價值還未得到認可之前,名字很多,如“梅州窯”“客鄉青瓷”“唐宋客鄉窯”等。1983年,專家在水車鎮到畲江一帶挖掘出不少水車窯的瓷器,是這個地區的一個名片。且周邊地區也有其它不同的瓷器,為了區別地區之間的工藝差別,因而最後定名為“梅縣水車窯”。 [3] 

水車窯水車窯特點

水車窯於南北朝後期至唐代初期創燒,盛於中晚唐,宋代已少有生產。產品不僅滿足當地市場所需,還遠銷海外。歸納有幾個特點:
品種多樣,造型豐富
據現有考古資料記載及筆者多年來收集的實物來看,水車窯燒製的產品有碗、碟、杯(盞)壺、鼎、盂、軍持、罐、爐、瓶、燈、灶、硯等等。從陶瓷的功用來考察,這些種類可分為祭器、明器、實用器三大類;基本能滿足唐代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祭禮、葬禮等所需並有批量銷往海外市場。
生產量最大的應是碗和碟。碗常見的有兩類,一類是玉璧足葵口碗,四瓣口,又稱四出線,四稜線(即碗邊開對成四小口?每口有一凸線直下底心);另一類是矮圈足碗,同是四瓣滿釉;器物和製作方法極似中國唐代最著名的浙江越窯的產品,唯支燒法有小區別,水車窯是滿施釉後在碗外底足擦去三塊釉後叉型支具裝燒,三塊擦痕明顯。越窯產品則底不施釉,為圓型墊支燒、露圓形墊痕;此類碗有達34釐米口徑的,應專為外銷所制。 [1] 
釉色青瑩,温潤似玉
梅州水車窯的胎質堅硬、厚實,但欠緻密細膩,手指叩之,聲音不夠清脆。胎色多呈青灰色,深灰色或灰白色。水車窯主要以釉質釉色取勝,其能傲居唐代廣東各瓷窯之首,全憑青翠嬌嫩的釉色和温潤似玉的釉質。釉質分玻璃質感和半透明釉,並有厚、薄釉之分,釉面有開片紋和不開片紋兩種。開細片紋者,如宋代哥窯的魚子紋。釉厚者如厚冰堆積、晶瑩剔透。綜合實物表明:水車窯大多以玻璃釉為主,上品者如琉璃,似瑪瑙,觀賞價值極高。其次為半透明釉,無開片紋(出土時間長遇空氣變化亦有出現隱隱約約的淺裂紋);釉色有湖水綠色,豆綠色、黃綠色、艾色等,並有褐色的紫衣釉品種,無論何種顏色均朗潤清淡、氣韻天成。其中以湖水綠色最值一提,比之唐越窯秘色瓷的“千峯翠色”及後世宋代的蓋世名品龍泉窯的粉青釉毫不遜色。 [1] 
梅縣水車窯雙系壺 梅縣水車窯雙系壺
光素無紋,不重裝飾
大唐時期上至皇室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皆追尚樸素、古拙、端莊、純淨、實用之風。由此,全國各地燒製的陶瓷大都以光素為主,極少紋飾,以釉面清純、温潤似玉為追求目標,尤其是皇室貴族用瓷。梅州水車窯所制青瓷亦步隨此一風潮,迄今為止,尚未發現出土品有刻、劃花等紋飾者,正如曾廣億《廣東唐宋陶瓷工藝特點》一文中描述“廣東唐代的日用陶瓷,從出土器物來看,除個別罐、盂鏤連線孔外,其餘均系素面,胎質厚重,可知當時在陶瓷的製作方面講究實用,不重紋飾、在釉色方面追求玉的效果,一般唐瓷施釉較厚,就是這個原因。潮州北郊窯和梅州水車窯燒製的產品有不少碗、碟、壺、盆、罐等通體釉面光潔無瑕,色澤青中微泛黃色,晶瑩奪目,達到了似玉的要求。” [1] 
製作考究,技術先進
根據現有資料表明,唐代梅州水車窯的青瓷製作技術和窯爐選型等方面都是比較先進且極富創新改革精神。基本上吸收了唐代同時期最先進的技藝,與被稱為唐代青瓷瓷都——浙江越窯所使用的技藝幾乎無區別,有些技術沿習一直還在使用。
總的來説,梅州水車窯在中唐以來,以燒製青瓷為主,當地工匠積極吸收全國各地陶瓷的先進技術和經驗以及富於改革創新精神,產品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又大膽借鑑國外金銀器的造型,創造出具有外域風情的瓷品 [1] 
唐水車窯青釉雙耳瓷執壺 唐水車窯青釉雙耳瓷執壺 [7]

水車窯製作工藝

梅縣水車窯制瓷工藝技術與中原及江浙一帶的陶瓷工藝是一脈相承的,由於注入了來自中原客家先民的知識技術,使得水車窯的大部分工藝技術與全國各地著名窯場處於同一水平,有的甚至處於領先地位。
水車窯其制瓷先進工藝除原料粉碎、淘煉、成型技術的普遍提高外,釉料處理和施釉技術也較以前有很大改進,如普遍施釉土技術等,最為突出的工藝成就和貢獻是匣缽裝燒技術的應用。匣缽的創用,使中國越窯成為一代名窯,並促成了五代時期越窯“秘色瓷”的新發展。值得稱道的是,敏鋭、聰慧、善於吸收運用先進手工藝技術的梅縣水車窯匠人幾乎是同一時期採用以上所列的先進制瓷工藝的,以至於水車窯成為廣東名窯,創制出被譽為“南粵秘色瓷”的青瓷名品,併名揚東南亞各國。其中最突出的技術是水車窯的制胚成型技術。中唐時期,梅縣水車窯匠人已熟練掌握了制胚技術、其瓷器成型規範,器型規整,尤其是罐、水注、執壺、碗等精品,胎面光淨,釉層均勻,構廓流暢,製作十分工整。
水車窯青釉瓷鍑 水車窯青釉瓷鍑
制瓷的最後一道工序就是燒造,瓷器釉層的顏色、光澤、表面形態等都與燒造的温度和氣體氛圍密切相關。可以説,燒造是制瓷過程中最終化腐朽為神奇的關鍵一步,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道工序。水車窯的燒製技術使用的是中唐時期最新、最先進的匣燒技藝,匣砵裝燒可是起身不留任何支撐燒痕,器體光潔美觀 [4] 
除了水車窯本身土質好以外,燒製的技法也大有講究,不僅温度要在1200到1300攝氏度之間,還運用獨有的匣砵裝燒,用一個盒子把器物套住來燒製,讓瓷器受熱均勻。還有很多水車窯青瓷採用的是墊燒的方式,器皿底部呈現“品”字形的墊燒痕,都是為了讓器身有均勻的質感。 [7] 

水車窯其他地區

白瓷是唐代陶瓷中的一個重要品種,它初始於隋代。盛唐時期得到很好的發展。白瓷著名的瓷窯是河北內邱的邢窯,和南方的越窯齊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此外唐代燒造白瓷的還有四川的青羊宮窯邛窯,河南的鞏縣窯魯山窯等,河北省燒造白瓷的窯口最多,除邢窯外,曲陽、平陽、平定、霍州等地都有燒造白瓷,有些發展到宋代時出現了以燒造白瓷而出名的定窯,列入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中。
邢窯白瓷有細粗之別,細瓷胎質堅硬,胎色潔白,直接在胎上施釉,粗瓷胎質粗松,胎色灰白,在胎釉之間施有一層白色化妝土,釉間施有化妝土的瓷器是北方窯口的特徵。

水車窯地理環境

梅縣水車鎮位於梅江邊,水路交通便利,通過梅州可達潮州,而潮州港則是當時粵東地區的對外貿易港。加上梅州紫砂陶土、瓷土、鉀長石、稀土等自然資源豐富,梅縣水車地處粵東山區的梅江河畔,該地陶土資源豐富,取材方便,因而很快地就發展起來。 [3] 

水車窯歷史價值

水車窯的價值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是歷史年代久遠,世界各國及我國博物館藏有像水車窯年代這麼久的青瓷不是很多。全國各地的展覽裏面80%的東西還是以陶瓷為主。最早的絲綢之路留下來的陶瓷大多是在宋朝,保留下來最早的就是南宋的,唐代的陶瓷屈指可數。” [4] 
其二是器型美觀,觀賞性強。説一個瓷器“本質”好,便是指製作的泥質要好、工藝要高。一般來説,瓷器的燒製要在1250度到1300度之間,而當時温度的掌控全憑工人自己。水車窯在古代陶瓷領域能夠有如此令人矚目的成就,與當時的技藝分不開的。2008年,CCTV的《尋寶》節目走進梅州。水車窯在眾多的名貴字畫、瓷器、木雕中脱穎而出,被評為“梅州國寶”。當時,很多的專家認為,水車窯能經歷上千年的磨洗,卻依舊非常漂亮,可見當時工藝之高;且保存完整,器型美觀,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4] 
八獸足青釉硯 八獸足青釉硯 [7]
其三是如今存量稀少。20世紀80年代初期,當地人都不瞭解水車窯,剛開始要麼就被不知情的農民丟棄、毀掉,要麼就被一些收藏愛好者廉價買走。直到21世紀,一些專家、學者在報紙和書籍上發表有關水車窯的文章之後,才引起了廣泛注意。由於水車窯是存在於千年之前的瓷器,且在當時只是普通用器,一般的老百姓家中幾乎沒有特意留下。據專家介紹,現存的水車窯應該不超過兩百件,而且99%是古代的墓葬品。 [4] 
其四是非常具有梅州地域特色。對於水車窯的價值,客家文化研究學者熊青珍認為,陶瓷是一種材料,如果將“客家文化”引入青瓷藝術中去,對於形成獨特的客鄉青瓷文化將具有廣闊的前景。隨着客家文化在國內外的影響,梅州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前來考察者和投資者也越來越多,用青瓷藝術去表現它,以此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豐富城市的文化內涵,不失為一種新的延伸。 [4] 

水車窯專家點評

上海博物館館長汪慶正曾評價:“唐代水車窯的制瓷水平已經達到全國的制瓷水平,和北方窯口的工藝差不多,甚至有些產品已經超過了北方窯的製作工藝。” [3] 
廣東考古專家楊少祥在《廣東唐至宋代陶瓷對外略述》中,對水車窯遠銷海外的觀點也加以説明,“廣東唐代生產外銷瓷的窯廠,目前所知有潮州北郊、新會官衝、梅縣水車……” [3] 

水車窯傳承保護

梅州市收藏家協會從2008年起先後在國家工商總局共註冊了與水車窯有關的四個商標,分別是程鄉、客鄉寶、客鄉民間國寶、客都民間國寶,目前開發了5個品種,分別是四系罐、八足硯、簸箕硯、獸足筆洗、稜口盤,接下來還將計劃開發雙魚罐等多個品種。 [5] 

水車窯出土文物

20世紀70年代,在農田基建工地屢屢挖到唐墓,發現青瓷陪葬物。20世紀80年代,廣梅汕鐵路建設前期,有很多民間的墳墓裏挖出了青瓷器物,引起了政府的重視。1982年故宮博物館研究員馮先銘到梅縣水車鎮瓦坑口、羅屋坑等唐代窯址現場考證,證實畲江鎮唐墓發現的青瓷是唐代生產。 [3]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出土的水車窯古青瓷主要有唐代的碗、碟、罐、硯等40多個品種,其中的精品有四系罐、八獸足硯、雙魚罐、把壺等。2008年,四系罐被中央電視台《尋寶》活動評定為“民間國寶”。 [5]  這些出土的青釉瓷大多是民間的生活用具,比如吃飯的碗、盛菜的碟、喝酒的杯壺,還有鼎、罐、爐、瓶、燈等等。 [7] 
唐水車窯青釉瓷罐 唐水車窯青釉瓷罐 [7]
1998年,印度尼西亞勿里洞島海域發現一艘9世紀初的沉船,該船被命名為“BatuHitam”,中文譯為“黑石號”,“黑石號”出水6萬多件文物,其中,廣東地區生產的青瓷,有700多件,其中質量上乘的為梅縣水車窯產品。 [2] 
在水車窯出土的青瓷中,除了生活用品外,還有一個特別的類別,就是瓷硯。比如唐代八獸足青釉硯是梅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個八獸足青釉硯是在唐代梅州人的墓葬中發現的,唐代梅州人習慣以硯下葬,可見硯作為中國文房四寶之一,不僅是當時人們日常習字書寫的用具,更以明器(即冥器)的身份融入民間習俗中。 [7] 
不僅在廣東本地出土,水車窯青瓷碎片的痕跡還在日本、新加坡、泰國等地被發現。當年這些精美的唐代水車窯青瓷就是沿着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所以水車窯也是目前所知廣東最早銷往海外貿易瓷的實物例證,代表最早一批走出去的中國民間工藝。 [7] 
水車窯產品的外銷,是梅州地區國際貿易歷史的生動例證,對早年客家地區華僑歷史的形成亦起到了推動作用。 [8] 

水車窯文物展出

2008年9月27日,中央電視台《尋寶》欄目走進梅州海選民間收藏珍寶,經過四天層層選拔與評審後,唐代古程鄉水車鎮的水車窯四系罐從一萬多件寶物中脱穎而出,摘取“梅州民間國寶”桂冠。 [6] 
2019年10月11日,有“梅州民間國寶”稱號,距今有三千多年曆史的唐代客鄉青瓷水車窯首次在梅縣博物館公開亮相。 [6] 
2021年1月26日,“泛海凌波——9世紀以廣府為中心的貿易陶瓷專題展”在廣州南越王宮博物館開展,68件(套)“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是首次在穗展出,唐水車窯青釉碗、黑陶罐等文物產自千年前的廣東。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