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簾洞

(湖南省衡陽市南嶽衡山景點)

鎖定
水簾洞,位於南嶽衡山七十二峯之紫蓋峯下南嶽鄉水濂村,距南嶽鎮4公里,水簾洞之奇為“南嶽四絕”之一。
中文名
水簾洞
60餘米
水    源
來自南嶽紫蓋峯頂
古    名
朱陵洞

水簾洞“南嶽四絕”之一

南嶽四絕”之一水簾洞之奇,位於南嶽衡山七十二峯之紫蓋峯下南嶽鄉水濂村,距南嶽鎮4公里。
據《一統志》、《福地誌》記載,水簾洞古名朱陵洞,相傳是朱陵大帝居住的地方。唐朝人稱朱陵洞為“紫蓋仙洞”。道家認為它是道家的“第三洞真虛福地”,乃“朱陵太虛小有之天”,簡稱“朱陵洞天”,歷來是神仙居住的洞府。《潛霍類書》説:相傳遠古時候,大禹治水,來南嶽求金簡玉書,曾在朱陵洞天舉行祭祀的典禮,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七三八年),唐玄宗曾派遣內侍張奉國帶道士孫智涼等人,專程從京師來到南嶽朱陵洞投放金龍玉簡。這一“洞天投龍”的盛況,詳細地記載在《南嶽志》上,後人在水簾洞投金龍玉簡處寫下一副對聯:
北向獨不朝,瀉千尺銀河,濺玉飛珠,相望源頭來紫蓋;
西巡應有恨,棄九重金闕,投龍續命,空尋洞穴向朱陵。

水簾洞水簾洞概述

水簾洞 水簾洞
水簾洞瀑布源頭,在紫蓋峯的泉水。三支泉水彙集一起,流入水簾洞上方谷地。谷地闊三丈,原是梁朝的九位真人白日飛昇的棲息之地,後建造九仙觀。九仙觀附近有太陽泉、洗心泉、洞真源、仙人池等。相傳泉水深不可測。泉水從石壁上飛流直瀉,發出雷鳴般的聲音,聲傳十里。明朝張居正遊此地後説:“瀑泉灑落,水簾數疊,掛於雲際,垂如貫珠,霏如削玉”。確實,它從絕壁上噴瀉下來,寬達三太,高五十餘米,瀉珠濺玉,彷彿一幅巨大的白布簾,在石壁當中被亂石嶙巖擋住,然後再從石縫裏屈曲折射,跳躍出來,滿谷水花四濺,閃爍着晶瑩奪目的光彩。水簾絕壁下的碧潭,天上的雲彩和兩邊的蒼翠的山巒,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明朝張居正作《水簾洞》一讚道:“誤疑瀛海翻瓊浪,莫擬銀河倒碧流;自是湘妃深隱處,水晶簾掛五去頭”。這首詩可説是寫出了水簾洞的光、聲、影三絕的奇景了。
水簾洞右邊,石壁陡峭。原先在巖上有石屋一幢,龍神祠。這祠堂是唐玄宗派內侍張奉國和道士孫智涼投“金龍玉簡”的處所。距龍神祠相隔二十餘丈的山澗對面,有一座麻石嵌鑲建造的六角涼亭,叫雪浪亭。是清人李元度在清光緒十年(公元一八八四年)時建成的。亭中有石桌、石凳。亭以澗水翻騰如雪浪而取名。當時坐在亭中,眼觀碧潭裏的珠玉跳躍,耳聽甾聲轟鳴,自能體會石壁上鐫刻的“夏雪晴雷”四字所寓的情趣。如今龍神祠無存,只有娃浪亭依然存在。它為遊人休憩,觀賞水簾洞的奇景提供了方便。

水簾洞景觀

水簾洞 水簾洞
傳説朱陵洞與衡陽石鼓山上的朱陵洞相通,在石鼓的為朱陵後洞,在南嶽的朱陵前洞。水源來自南嶽紫蓋峯頂,流經山洞,匯入6米餘寬、深不可測的石洞,水滿溢出,垂直下瀉,形成瀑布,高60餘米,宛如水簾懸掛九天,故名水簾洞。每逢晴日當空,水簾上面,飛虹耀目,五彩繽紛,蔚為奇觀。唐、宋、明、清各個朝代,都有不少詩人名家為之題刻賦詩。石刻有宋代的“南嶽朱陵洞天”,明代的“天下第一泉”,清代的“夏雪晴雷”、“醉眠觀瀑”。此外還有“飛瓊濺雪”,“簾掛古今”等。 水簾洞是唐代道教活動的地方。他們把它當做洞天福地,稱為“朱陵洞天”。唐玄宗還派朝廷內史帶領道士們在投龍潭祭祀。水簾洞上面的谷地,於1964年修成了一座大水庫,過去的太陽泉、洗心泉等都淹沒在水庫中了。水庫的水既可以灌溉農田。又可以發電。瀑布象一層潔白的薄薄的細紗,輕盈地垂入潭底。所以“水簾洞之奇景”,仍不失為南嶽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