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仙

(中藥)

鎖定
水仙花,中藥名。為石蒜科植物水仙Narcissus tazetta L. var. chinensis Roem.的花。分佈於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川、貴州等地。具有清心悦神,理氣調經,解毒闢穢之功效。用於神疲頭昏,月經不調,痢疾,瘡腫。
中文名
水仙
拉丁學名
Narcissus tazetta L. var. chinensis Roem.
別    名
金盞銀台、儷蘭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百合目
石蒜科
水仙屬
水仙
中藥名
水仙花
採集時間
春季

水仙生長環境

多栽培於花圃中或盆栽。分佈於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川、貴州等地。

水仙別名

金盞銀台、儷蘭、女星、女史花、姚女花。

水仙入藥部位

花。

水仙性味

味辛,性涼。

水仙功效

清心悦神,理氣調經,解毒闢穢。

水仙主治

用於神疲頭昏,月經不調,痢疾,瘡腫。

水仙相關配伍

1、治婦人五心發熱:水仙花、幹荷葉、赤芍藥等分。為末,白湯每服二錢。(《衞生易簡方》)
2、治痢疾:水仙花12g,白糖15g。開水煎服。連服3-4天。(《大眾中醫藥》)

水仙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水仙採集加工

春季採摘花,鮮用或曬乾。

水仙形態特性

水仙又名:雅蒜,天葱。鱗莖卵球形。葉寬線形,扁平,長20-40釐米,寬8-15毫米,鈍頭,全緣,粉綠色。花莖幾與葉等長;傘形花序有花4-8朵;佛焰苞狀總苞膜質;花梗長短不一;花被管細,灰綠色,近三稜形,長約2釐米,花被裂片6,卵圓形至闊橢圓形,頂端具短尖頭,擴展,白色,芳香;副花冠淺杯狀,淡黃色,不皺縮,長不及花被的一半;雄蕊6,着生於花被管內,花葯基着;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多數,花柱細長,柱頭3裂。蒴果室背開裂。花期春季。

水仙藥材性狀

花皺縮成小團塊。展開後,花被管細,先端裂片6,卵圓形,淡黃色,其內可見黃棕色環狀副花冠,有的花被呈重瓣狀。雄蕊6,雌蕊花柱細長,柱頭3裂。氣芳香,味微苦。

水仙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
2、其他作用,抑菌作用,降壓和抗驚厥作用。
3、毒性,可使外周血中的白細胞總數增加,初期出現嘔吐,但很快即可耐受。

水仙相關論述

《現代實用中藥》:“治婦人子宮病,月經不調。”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