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民粹派

鎖定
民粹派,俄國小資產階級政治派別。自稱是人民的精粹,故有“民粹派”之稱。俄國1861年改革後,農民同地主和沙皇制度的矛盾愈益激化。一批代表農民利益的平民知識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逐漸形成“民粹派”。主要由資產階級自由知識分子和平民知識分子組成。其基本理論可溯源到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通過農民村社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觀點。受空想社會主義學説影響很大。
民粹派思想家分為3個主要流派:巴枯寧派主張立即發動農民暴動;拉夫羅夫派認為革命需要較長時間準備,堅持長期和平宣傳的策略;特卡喬夫派主張由少數知識分子密謀奪權。他們都把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同空想社會主義結合在一起,反對農奴制殘餘,但否認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性,否認無產階級的先進作用,認為知識分子領導的農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視農民村社為社會主義的萌芽和基礎,認為俄國可以繞過資本主義直接由村社過渡到社會主義;把農民理想化,認為農民是“本能的社會主義者”和“天生的革命者”;主張通過農民革命,推翻專制制度。
民粹派最初以小組形式進行活動,通過印發傳單,揭露不平等的社會制度,號召人民起來推翻沙皇制度。
中文名
民粹派
外文名
Narodniks
類    別
俄國小資產階級政治派
主要組成
資產階級和平民知識分子

民粹派思想觀點

民粹派不僅僅是一個具有獨特綱領的思想派別,而且自19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還發展成一場廣泛而激進的實踐運動。在對待民眾的態度上,民粹派強調人性賦予的普遍真理觀,認為人人生來平等且享有尊嚴。民粹派思想家強調人民和人民性,認為人民性“不是仇恨德國人、波蘭人、猶太人的那種人民性,它是權利平等的個人團結一致的整體;是生活,俄國幸福的源泉;是一切希望兄弟們幸福和發展、希望為自己的祖國起人道作用的有思想的俄國人的團結一致。這種人民性還保留着”。 [1] 
民粹派意識到自身作為勞動人民有機組成部分的地位是不正常的,應實現對勞動人民現狀的救贖。在這種強烈的罪孽感與懺悔意識支配下,民粹派知識分子發起了“到民間去”運動。他們希望通過獻身於人民的解放事業,通過對民眾自身的啓蒙,最終解放人民;他們在農民所組成的村社體制中看到了未來社會的雛形。 [1] 
在對俄國現代化出路的探索中,民粹派認為俄國的出路在於以村社為基礎建構社會主義。 [1]  民粹派的主要經濟觀點認為:由於大眾貧窮,資本主義沒有市場而缺乏生命力,因此俄國應該避開資本主義。民粹派堅信俄國資本主義沒有生命力,可以通過推行村社化的計劃走上社會化的道路。 [2]  在民粹派看來,村社是超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依託村社便能建立一個理想的國家圖景。 [1] 
在革命目標上,民粹派以實現社會正義與平等為自己的目標。在革命方式上,民粹派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方案。在革命民粹派時期,以拉夫羅夫、巴枯寧和特卡喬夫等為代表的思想家都主張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沙皇專制制度,但他們在革命的策略上存在着分歧。 [1] 

民粹派主要活動

為了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1873年冬,民粹派與年輕的大學生們閲讀了大量的革命民主主義刊物,商討宣傳計劃與革命方式,建立一系列作坊學習各種手藝,進行實際調查等,為動員農民參加革命做準備。1874年“到民間去”運動達到高潮,有二三千名革命熱血青年穿上農民的服裝、模仿農民的語言,走鄉串鎮,從各個城市來到伏爾加河頓河流域,烏克蘭烏拉爾等地區的農村宣傳革命思想。他們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深入農民羣眾中,教農民識字,揭露農奴制改革的虛偽性,告誡農民不要對沙皇抱有幻想,應採取武裝鬥爭的方式贏得解放。 [1] 
1876年在彼得堡成立的民粹派組織"土地與自由社",提出了明確的鬥爭綱領,主張把全部土地平分給農民,村社應有完全的自主權等。由於在鬥爭策略上的分歧,“土地與自由社”於1879年分裂為“土地平分派”和“民意黨”。“土地平分派”堅持“土地與自由社”原有綱領繼續開展活動。後來,著名的“土地平分派”領導人普列漢諾夫等在國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與民粹主義分道揚鑣。以А.И.熱裏雅鮑夫、A.Д.米哈伊洛夫等為首的民意黨人,熱衷於個人恐怖活動,並於1881年3月13日暗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民意黨人走上冒險主義的邪路。

民粹派蜕化

民粹派的宣傳鼓動,除了在部分農民中產生了一定影響外,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大多數農民沒有跟他們一起革命。不久,由於沙皇政府的鎮壓,“到民間去”運動以失敗告終。19世紀80年代後,民粹派逐漸蜕化,放棄革命鬥爭,主張與沙皇制度妥協,成為代表富農利益的自由主義民粹派,嚴重妨礙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傳播。
參考資料
  • 1.    周來順.民粹派的理論實質及其對俄國現代化出路的理論探索[J].西伯利亞研究,2014,41(03):52-55.
  • 2.    李健.列寧對俄國民粹派的批判要點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12):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