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亞歷山大二世

(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十六位沙皇)

鎖定
亞歷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維奇(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II Николаевич,英語:Alexander II;1818年4月29日-1881年3月13日),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十六位沙皇,俄羅斯帝國第十二位皇帝(1855年3月2日-1881年3月13日在位),同時兼任波蘭國王、芬蘭大公,沙皇尼古拉一世與皇后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的長子。 [12] 
亞歷山大二世早年受到良好教育。1855年即位。在位之初與各國簽訂《巴黎和約》,結束克里米亞戰爭。鑑於嚴重的社會危機,着手開始社會改革,於1861年下詔廢除農奴制。此外還主持多項政治改革,推動俄國朝君主立憲制發展。1858至1864年間,通過與清朝簽訂《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及《勘分西北界約記》等,奪取中國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1864年至1865年,先後征服浩罕布哈拉、希瓦等汗國,確立對中亞的統治。1877年至1878年發動第十次俄土戰爭,獲得有利的媾和條件,但由於其他列強幹涉,被迫接受柏林會議的調停,使俄國對巴爾幹的野心被阻止。同時,改革帶來的自由化風氣,導致了國內局勢的混亂。亞歷山大二世無法阻止日益高漲的革命團體活動。1874年後,革命者中的恐怖主義勢力抬頭,屢次策劃暗殺沙皇的計劃,最終使得亞歷山大二世於1881年遭民意黨成員刺殺身亡,終年62歲 [12] 
亞歷山大二世進行的政治、軍事、司法、教育、財政等方面的改革,對俄國的社會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因下詔廢除了農奴制,他被稱為“解放者” [12] 
概述內圖片來源 [14] 
全    名
亞歷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維奇(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II Николаевич)
別    名
亞歷山大二世
解放者(綽號)
所處時代
19世紀
民族族羣
日耳曼人
出生地
莫斯科-克里姆林宮
出生日期
1818年4月29日
逝世日期
1881年3月13日
在位時間
1855年3月2日 至 1881年3月13日
前    任
尼古拉一世
繼    任
亞歷山大三世
主要成就
推行改革,廢除農奴制,設立地方自治議會,推動俄國近代化發展
為俄國奪取中亞諸汗國及中國西北、東北的大片領土
信    仰
東正教
王    朝
羅曼諾夫王朝

亞歷山大二世人物生平

亞歷山大二世早年時期

童年時代的亞歷山大與母親妹妹在一起 童年時代的亞歷山大與母親妹妹在一起
亞歷山大於1818年4月29日生於莫斯科克里姆林宮。是尼古拉·巴甫洛維奇大公(即後來的尼古拉一世)與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的長女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的長子。由於亞歷山大的兩位伯父亞歷山大一世康斯坦丁·巴甫洛維奇大公都沒有子嗣,故而整個宮廷上下很早就意識到亞歷山大是未來俄羅斯帝國的繼承人,無論是尼古拉還是整個宮廷都對這位未來皇儲的教育給予極大的重視。 [1]  [37] 
亞歷山大的老師中包括當時俄國著名的詩人瓦西里·安德烈耶維奇·茹科夫斯基,這是一位人文氣息極濃的學者。茹可夫斯基在對亞歷山大的教育中沒有嚴格劃分文化教育和道德修養教育的界限,而且更重視對皇子的思想教育。尼古拉一世認為俄國皇帝首先應該是一個標準的軍人,否則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統治者。茹可夫斯基則直言不諱地指出:“他不會將這位繼承人培養成為軍隊的指揮官,而是一位文明的君主,君主在俄羅斯所矚目的不應是練兵場和軍營,而是整個國家。”就在尼古拉一世和茹可夫斯基針對亞歷山大展開的"思想教育爭奪戰"中,亞歷山大既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思想教育,又受到了良好的軍事教育。 [1]  [23] 
亞歷山大在十九歲時就掌握了四門外語(英語、德語、法語、波蘭語)以及諸多科目,包括數學、物理、地理、歷史、東正教神學、政治經濟學、法學等。可以説,同此前所有的俄國帝王相比,亞歷山大接受的教育是最好的。 [1]  1829年,年幼的亞歷山大曾隨父母到過莫斯科華沙柏林。在11歲,他就指揮了一個連,14歲時,亞歷山大第一次擔任軍官,一度領導一個排。隨後進一步接受軍事訓練。 [6] 
少年時期的亞歷山大二世
少年時期的亞歷山大二世(3張)
1837年,在學業完成後,亞歷山大在茹科夫斯基的陪同下,以皇儲的身份開始在俄羅斯各地旅行。他不但走過俄羅斯歐洲部分的大多數省份,還到過偏遠的北部高寒地區,包括十二月黨人的流放地託博爾斯克(亞歷山大為他們的命運向尼古拉請願)。每到一地,當地的軍政官員都予以高規格的周到接待,也盡力向亞歷山大展示社會發展良好的一面。儘管地方官員們極力掩飾,亞歷山大還是接觸到了社會底層的一些真實情況。這次巡遊可能就是他在繼位後大力推行改革措施的一個源頭。 [1]  [6] 
1838年,亞歷山大去歐洲旅行,在一年的時間裏,先後到了瑞典丹麥、德意志、瑞士、意大利、英國奧地利等國及地區,受到了這些國家君主和元首的接待,還參觀了這些國家著名的博物館、圖書館、議會和重大戰役的發生地點。 [1]  [6] 
亞歷山大唯一沒去的歐洲國家就是法國,當時尼古拉一世為了顯示對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的不滿,特意不讓亞歷山大出訪法國。在出訪德意志期間,亞歷山大選中了黑森-達姆施塔特大公的幼女瑪麗亞作為自己未來的妻子。1840年,瑪麗亞應邀來到俄羅斯,1841年4月16日亞歷山大與瑪麗亞成婚。 [1]  [6] 

亞歷山大二世參與政事

亞歷山大二世
亞歷山大二世(2張)
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尼古拉一世開始逐漸地扶植亞歷山大參加國務活動,1842年在尼古拉一世休假期間,亞歷山大代替父親,主持了一個月的軍國大政。 [1] 
1845年,尼古拉一世出國訪問,亞歷山大再次臨時主持政務。到數年後,亞歷山大已經獲得了任命個別部長的權利,也開始逐漸地處理一些日常政務。起初尼古拉一世委託亞歷山大負責俄國的農業問題,在農民問題上亞歷山大持有保守的立場。1849年後,尼古拉一世又逐漸任命他擔任軍隊職務,如指揮近衞軍和擲彈兵軍團,負責軍事教育機構。在這一期間,亞歷山大受到Яков Иванович Ростовцев(1803-1860)將軍等人的影響,對俄國農奴制的看法發生了轉變,逐漸放棄了原來的保守思想,決定要逐步廢除落後的農奴制。 [1] 

亞歷山大二世即位與危機

在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遭到慘敗,使得國內對尼古拉一世的不滿達到了頂峯。半個世紀前稱霸歐洲的俄軍遭此慘敗,暴露出裝備落後,後勤運輸和供應能力低下,軍事思想陳舊,指揮無方等嚴重問題。恰好在這一歷史轉折關頭,尼古拉一世於1855年3月2日病逝。亞歷山大接手的是一個國力衰落、危機四伏的俄羅斯帝國。 [1] 
1855年3月2日(俄歷2月18日),亞歷山大繼位,成為俄羅斯帝國的第十二位皇帝,稱亞歷山大二世。9月7日(俄歷8月26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瓦西里昇天教堂加冕。 [6] 
亞歷山大二世即位後,首先要解決的便是克里米亞問題。在1856年時,克里米亞戰爭已經進入尾聲,亞歷山大召回了克里米亞駐軍總司令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緬希科夫親王,代之以米哈伊爾·德米特里耶維奇·戈爾恰科夫親王。同時開展積極的外交活動,授權在維也納的大使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戈爾恰科夫考慮和平的可能性。3月15日,談判在維也納開始。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3月30日,各國簽訂《巴黎和約》,結束了戰爭。 [6] 

亞歷山大二世解放農奴

1860年的亞歷山大二世 1860年的亞歷山大二世 [13]
亞歷山大二世認識到,俄軍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暴露出的問題,實質上是俄羅斯工業和政治體制落後於歐洲大陸其他國家的問題。基於這個判斷,改革俄國陳舊的政治經濟體制已經勢在必行。 [1]  故而在宣告結束克里米亞戰爭的宣言中,他承諾要進行改革。甚至在戰事停止之前,他就頒佈了第一批措施,包括撤銷尼古拉一世在位後期那些嚴厲的規定,比如對出國旅遊和大學入學人數的限制。所有這一切預示了新的序幕的拉開。 [21] 
首當其衝需要廢除的就是農奴制。當時俄國90%的人口是農奴,被完全束縛在土地上,生產效率十分低下,而且也嚴重妨礙了以僱傭自由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克里米亞戰爭之後,俄國農奴反抗運動一年比一年高漲,遲一天改革,問題就更嚴重一步。實際上,亞歷山大二世從繼位那一天起就已經決心實行改革。1857年,他成立了“農民事務總委員會”,開始籌備廢除農奴制的改革。 [1] 
1861年3月,亞歷山大二世終於下詔進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有兩點:一是宣佈廢除農奴制,農奴全部獲得人身自由,擁有包括遷徙、婚姻、改變職業、擁有財產、訂立契約等權利;二是規定全部土地為地主所有,農民按照規定贖買一小塊土地,贖金數額為土地實際價格的兩三倍,農民支付一部分,其餘由政府以有償債券的方式代為支付,農民必須在49年內還清本息。改革還有其他一些方面,如將獲得自由的農民組織到公社中,公社的公職人員由農民選舉產生,但必須服從地方行政機構的管理。 [1] 
從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條文中,充分可看出他的良苦用心。農奴獲得解放之後的關鍵是土地問題。連帶土地解放農奴,讓農奴無償獲得他們一直所經營的土地在一場改革(而不是革命)中是不可能的。因為土地的產權本來為農奴主所有,農奴的經營權是同他們的農奴義務結合在一起的。亞歷山大想最大限度地使封建貴族和農奴都滿意,在鉅變的同時維持國內局勢安定,讓農奴以贖買的方式獲得土地或許已是最佳的選擇。説俄國1861年改革只是封建主對農民的一場掠奪顯然是對歷史不負責任的解釋。許多農奴解放之後由於土地減少等原因在經濟上仍然不能自立,只能以封建地租的方式接受地主的剝削,改革是不徹底的,但畢竟已邁過了最艱難的一步。 [1] 
1857年,農奴制改革首先在政治上較為開明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開始試行。在立陶宛境內,農奴主們宣佈解放農奴,讓這些農奴成為獨立的自由農民,此後農奴主和原來農奴的關係轉變為地主和僱農的關係。此後改革措施又開始逐漸在聖彼得堡等省份開始推行。 [1] 
亞歷山大二世推行的農奴制改革觸動了俄國廣大地主貴族的利益,遭到了激烈反對。他們提出反對改革的論據是:這樣會造成俄羅斯政局動盪,加劇克里米亞戰爭後的經濟困難。地主貴族們利用激進革命者的言論,放大改革造成的負面影響,來對抗改革措施。此外在這一時期俄羅斯國庫空虛,整個國家依靠舉債度日,由於經費緊張,甚至重新裝備軍隊這樣的頭等要務都暫時被擱置下來。地主貴族們把這一切都歸罪於農奴制改革。 [1] 
亞歷山大二世與農民,K. Lebedev繪 亞歷山大二世與農民,K. Lebedev繪 [6]
面對重重阻力,亞歷山大二世仍將改革推行到底。1861年2月19日,俄羅斯宣佈了新的農民法令。3月5日,亞歷山大正式宣佈解放俄國所有的農奴,從此農奴成為自由耕種的農民。儘管自由農一無所有,沒有自己的土地,在經濟關係上必須依附原來的地主才能生存下去,但在政治上的意義卻非同小可——農民們獲得了平等的政治權利,成為自由人,可以自由遷徙,也就意味着可以通過新開墾的土地致富,從而在經濟上也獲得完全的獨立。這項改革的影響之大,被人稱為法國大革命後最偉大的社會運動。因此亞歷山大獲得了“解放者”的名號。 [1] 
不過,被解放的農民由於土地減少、支付贖金,以及由改革帶來的混亂,反而失去了從前的安定感,反抗鬥爭更加激烈,1860年的農民騷動多達126次,而改革之年1861年增至1176次。但俄國的政局大體上仍保持穩定,終於度過了這段混亂的時期走向新時代。 [1]  此外,沙皇政府還對政治、軍事、司法、國民教育、財政、書報檢查制度等方面進行了改革。 [15] 
19世紀60至70年代的資產階級改革,雖然有很大的侷限性,但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促使封建地主階級向資產階級轉化,加速君主制向資產階級君主制轉變。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説:“如果總的看一看1861年俄國國家全部結構的改變,那就必然會承認,這種改變是封建君主制向資產階級君主制轉變的道路上的一步。這不僅從經濟觀點來看是正確的,而且從政治觀點來看也是正確的。只要回憶一下法院方面、管理方面、地方自治方面的改革的性質以及1861年農民改革後所發生的各種類似的改革的性質,就一定會相信這種論斷是正確的。” [3]  因此可以説,亞歷山大二世是俄國近代化的先驅。 [1] 

亞歷山大二世軍事擴張

  • 侵略中亞及中國西北、東北地區
主詞條:俄國征服中亞
亞歷山大二世
亞歷山大二世(2張)
自19世紀後半期開始,俄國開始積極地開發西伯利亞遠東地區 [1] 
1858年到1860年,俄國利用中國清政府困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機,使用誘騙加武力威脅的方式,先後通過《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割佔了中國東北地區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俄國逐漸地開始往太平洋海岸移民,並把遠東總督府設在符拉迪沃斯託克,使中國完全喪失了在日本海的出海口。1864年,俄國又通過《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了中國西北地區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基本確定了俄佔中亞地區的東部邊界。 [1]  [12]  [20] 
沙皇政府始終對中亞垂涎不已中亞,這裏有豐富的礦藏,也是俄國產品的最好市場,但中亞各族人民頑強地抵抗了俄國軍隊的侵略,使歷代沙皇的野心未能得逞。從19世紀中期開始,沙皇政府加速了侵略中亞的步伐。 [1] 
1859年至1863年間,俄國侵略軍在錫爾河流域和楚河流域一帶進行頻繁的軍事“偵察”,攻佔和破壞浩罕邊境的堡壘。完成改革之後,資產階級要求開拓商品輸出市場和原材料供應市場的呼聲極高。1864年,俄軍開始入侵中亞,佔領土耳其斯坦(突厥斯坦)、奇姆肯特等地。1865年,亞歷山大二世派遣康斯坦丁·彼得洛維奇·考夫曼等入侵中亞,佔領浩罕汗國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城市塔什干。同年,在浩罕阿古柏伯克的扶持下,大和卓的曾孫布素魯克在中國新疆建立的所謂的“哲德沙爾汗國”,俄國為了謀取在新疆的利益,立即承認了該汗國。此後,俄國開始侵略布哈拉汗國,至1868年,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相繼淪為俄國的保護國,撒馬爾罕、霍佔特等地也被俄國吞併,交由土耳其斯坦總督所統治。1872年,俄國將軍米哈伊爾·德米特里耶維奇·斯科別列夫入侵希瓦汗國,期間曾對土庫曼約穆德人進行了大屠殺,至1873年,俄希簽訂條約,希瓦割讓阿姆河右岸的全部土地,成為俄國保護國。1875年至1876年,浩罕爆發了民族大起義,但遭俄軍鎮壓,浩罕汗國被徹底吞併。 [1]  [20]  [26] 
俄國在中亞的擴張 俄國在中亞的擴張
從1877年起,俄國對土庫曼地區發動了全面進攻,遭到土庫曼人的頑強抵抗。1880年,亞歷山大二世調集大量資源支援中亞俄軍,斯科別列夫再度大舉入侵土庫曼,攻佔格奧克·帖佩(參見詞條格奧克捷佩堡戰役)、阿什哈巴德等地,直1884年亞歷山大三世在位時期,俄軍攻佔了土庫曼人的最後一座重要城鎮梅爾夫 [20] 
同時,為防止英國在中亞的勢力不斷增強(阿古柏的政權“洪福汗國”受到英國支持),俄國派兵入侵中國新疆的伊犁地區(1871年)。在最後完成對中亞諸國的征服時,俄國加緊了對中國新疆的侵略,亞歷山大二世在位末期,中俄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1881年),俄國歸還了伊犁,但仍侵佔了伊犁西部霍爾果斯以西的大片中國領土。 [26] 
  • 出售阿拉斯加
為了更好地開發中亞,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俄國決定把阿拉斯加150萬平方公里土地出售給美國(另有文獻説出租,租期為99年)。1867年,俄國和美國簽訂條約,以700萬美元外加20萬美元手續費的價格售出阿拉斯加。 [1]  [20] 
  • 日本問題
1875年,俄國又和日本在聖彼得堡簽訂條約,日本承認南薩哈林島為俄羅斯領土。 [1] 
  • 歐洲地區
1863年,大波蘭起義爆發,起義以游擊戰的形式存在,一直擴展到立陶宛和白俄羅斯,亞歷山大二世冒着西方干涉的危險出兵鎮壓,直到1864年5月才結束此次動亂。這次起義的失敗使波蘭王國再次失去了自治權,後來被降為俄國的一個省。沙皇政府在給予波蘭農奴解放的同時,選擇依靠中央集權、治安控制和俄國化政策來控制波蘭。 [1]  [17] 
1857年,亞歷山大二世派高加索駐軍總司令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里亞京斯基率軍圍剿反抗的達吉斯坦等勢力,至1859年擒獲其領袖伊瑪目·沙米爾。俄軍完全佔領車臣和達吉斯坦。1859年至1862年,俄軍向西北高加索阿迪格地區推進,進攻擁護沙米爾的切爾克斯人。1864年攻佔穆裏德教派最後一個基地克巴達,戰爭結束。俄國將高加索地區徹底併入版圖。 [1]  [20] 
1870年普法戰爭之後,俄國在歐洲又開始活躍起來,努力試圖廢除1856年的《巴黎條約》。1871年3月1日,在倫敦和會上,俄國終於推翻了克里米亞戰爭戰敗後簽訂的條約,取消了俄國禁止在黑海擁有海軍艦隊等不利條款。1873年,俄羅斯與普、奧組成了“三皇同盟”。 [8] 
1877年至1878年的巴爾幹形勢 1877年至1878年的巴爾幹形勢 [19]
1877年4月12日,俄土戰爭再次爆發。起初,俄國軍隊遭受了挫折,尤其是在多瑙河流域的普列文要塞,但經過苦戰,俄軍仍在高加索和多瑙河戰線均取得了勝利,前鋒逼近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逼迫奧斯曼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求和。1878年3月3日,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在聖斯特凡諾簽署了《聖斯特凡諾條約》。根據該條約,俄國取得了高加索和南比薩拉比亞等重要邊界地區;在戰爭期間與俄國一起戰鬥的羅馬尼亞取得了多布羅加作為補償;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取得了它們的領土並取得完全獨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也進行某些自治改革。此外,該條約還使一個地域範圍達到愛琴海的獨立自主的大保加利亞得以形成。 [1]  [18] 
俄國勢力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引起英、奧等國的強烈不滿。同年,德、俄、英、奧、法、意、土在柏林舉行會議,7月13日,各國簽訂《柏林條約》以取代《聖斯特凡諾條約》。雖然這是俄國外交戰線的一次失敗,但新的條約還是保留了一部分戰果。保加利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獲得了廣泛的自治,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和羅馬尼亞獲得了獨立。俄國在這場戰爭中還獲得了此前奧斯曼帝國治下的大片領土,南比薩拉比亞和摩爾達維亞,黑海沿岸的巴統等地併入俄羅斯版圖。 [1] 

亞歷山大二世搖擺中的改革

晚年的亞歷山大二世
晚年的亞歷山大二世(3張)
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措施極大地促進了俄羅斯社會飛速發展,極大地增強了國力,但同時也出現了負面效應。由於俄羅斯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自由化,農民暴亂的頻率加快、規模擴大。1861年和1862年的騷亂在俄國的大學蔓延。1861年到1862年間,號召革命的傳單出現在俄國各個城市。 [1]  儘管在19世紀60年代存在嚴重困難,亞歷山大二世和他的助手們仍然繼續對俄國進行改革。1866年,隨着情緒錯亂的學生德米特里·卡拉克佐夫企圖刺殺沙皇之後,很多歷史學家認為脱離改革的變化到來了。同年,反動分子德米特里·托爾斯泰伯爵掌控了教育大權。在以後的幾年時間裏,對出版業的控制,限制“地方自治”議會徵收税款和税款的使用,通過正常的司法程序豁免政治和出版案件,繼續俄國化政策,對地方官員施加行政壓力等方面都反映出一種向相反方向變化的傾向。另一方面,部分領域的改革,如1870年的市政改革、1874年的軍隊改革仍在進行中。 [17] 
1865年,亞歷山大二世的大兒子、皇位繼承人22歲的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大公因肺結核不治而死。亞歷山大二世的女兒、女大公瑪麗亞·亞歷山德羅芙娜的身體也不甚健康。他的情感生活開始發生變化。1880年以後,年逾60歲的亞歷山大二世的性情和處世態度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保持身體健康,他改變了自己的活動方式,越來越沉湎於個人生活,與情人葉卡捷琳娜·多爾戈魯科娃的情感生活也達到了新的高度。 [8] 
與此同時,俄國出現了一些地下革命組織,積極地開展恐怖主義活動,試圖用刺殺沙皇和政要的手段,改變俄羅斯社會。1873年至1874年,俄國民粹運動鼓勵農民反抗專制制度。然而農民的反響並不大,這使得民粹運動分裂成為了幾個不同的團體。1874年之後,革命者中的恐怖主義勢力抬頭,屢次試圖刺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對俄國的革命運動仍無情鎮壓,致使革命團體活動不斷增多。這一時期,積極主張行刺沙皇的就是處於地下狀態的民意黨人。亞歷山大二世遭到過多次暗殺襲擊,但由於防衞措施得當,一直安然無恙。 [1] 

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身亡

1881年3月1日,亞歷山大二世準備簽署法令,宣佈改組國家委員會,啓動俄羅斯君主立憲的政改進程,但在這一天他再次遇刺。民意黨人刺客投擲的第一枚炸彈炸傷了亞歷山大二世的衞兵和車伕,亞歷山大二世不顧左右勸阻,執意下車查看衞兵傷勢,結果刺客投擲的第二枚炸彈在他腳下爆炸,亞歷山大二世雙腿被炸斷(以左腿情況最為嚴重),在抵達附近的軍事醫院前已經大量失血,陷入昏迷。當日下午3點30分,亞歷山大因醫治無效逝世,享年62歲 [12]  [1]  [7]  有當事者回憶道,在亞歷山大的葬禮上,農民代表團向他敬獻的花環被放在了他的胸口,“一如他生前我們農民在他心中所處的位置一樣”。 [43] 
亞歷山大二世的遇刺及遺容
亞歷山大二世遇刺,打斷了此前的改革進程,他的改革措施被繼任者亞歷山大三世逐步取消。此後亞歷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未能實行有效的改革措施,俄羅斯的各種隱患不斷髮展,最終導致了革命爆發,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身亡37年後,俄羅斯帝國滅亡。 [1] 

亞歷山大二世為政舉措

亞歷山大二世政治

在冬宮辦公室中的亞歷山大二世 在冬宮辦公室中的亞歷山大二世 [33]
1864年的地方自治改革,是根據亞歷山大二世批准的《省、縣自治機關條列》進行的。條例規定,省、縣自治局是地方管理機關,負責處理與農村居民有關的地方性事務:修築道路和橋樑、設立醫院和學校等。地方管理機關由兩級選舉產生,自治局代表的選舉資格以擁有土地的多寡為基礎,因而自治局就完全處於貴族地主控制之下,併為他們的利益服務。但在這些人當中,有一部分是逐漸資產階級化的貴族地主。自治局的活動受省長監督,其獨立性受到嚴格限制。儘管如此,地方自治局在農民中間還是展開了一些有益活動,如國民教育、衞生保健和普及農業知識等。自治局所修建的道路,特別是七十年代所修建的鐵路和開設的銀行,對加速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3] 
1870年的市政改革取消了過去的等級制的市政管理局,設立了在財產資格基礎上選舉產生的市杜馬。市杜馬選舉自己的執行機關:以市長為首的城市行政處,市杜馬的活動也受省縣監督。城市杜馬為資產階級所控制,併為其階級利益服務。 [3] 
  • 解放農奴
參見人物生平“解放農奴”部分

亞歷山大二世經濟

亞歷山大二世通過交通現代化,使落後的俄國進入西方強國行列。他首先注意到交通運輸問題,當時俄國只有一條從聖彼得堡到莫斯科的鐵路幹線,全國鐵路里程不過600英里(約合965.6公里)左右。經過亞歷山大二世的大力發展,到他去世時,全國鐵路里程已達1,4萬英里(約合22530.8公里)左右。鐵路運輸的發展及貿易,有助於俄國主要商品——糧食的出口,使俄國的經濟活躍起來。 [1]  [15] 
亞歷山大二世在經濟方面的改革還包括瓦列裏·塔塔裏諾夫的財政革新。他建立了單一的國庫,公開每年的財政預算,並且於1866年創建了國家銀行,使存貸款和財政的權力集中於中央。 [17] 

亞歷山大二世軍事

  • 軍事改革
亞歷山大二世時期擔任陸軍大臣長達二十年的米柳京 亞歷山大二世時期擔任陸軍大臣長達二十年的米柳京 [5]
1874年,在陸軍大臣德米特里·阿列克謝耶維奇·米柳京的主導下,沙皇政府進行了廢除軍隊中封建管理體系,促進現代化的軍事改革,主要內容是:
  • 取消普魯士式軍事制度;
  • 實行不分等級的兵役制,用普遍兵役制代替了軍事屯田制和募兵制;
  • 廢除體罰;
  • 改革軍事管理系統,把全國分成十五個軍區,直接受陸軍部管轄;
  • 改革軍事教育,設立陸軍中等學校、士官學校,擴大高等軍事院校的規模。 [4] 
根據普遍兵役制條例,凡年滿20歲的男性居民,不分等級,一律服兵役。在應徵入伍者當中,一部分服兵役,一部分留作後備役。兵役期限6年,期滿後退為後備役。受過教育者,服役期可大大縮短。這個兵役條例解決了戰時所需要的、受過訓練的後備軍問題。 [3]  同時,部隊裝備中也出現了現代化的線膛射擊武器。炮兵工廠開始鑄造不遜於英國產品大炮。在新開辦的軍事院校中培養着富有文化教養的新一代軍官。軍隊改穿比先前更為方便的新制服。 [24] 
仿效米柳京的這一做法,亞歷山大二世的弟弟、主管海軍的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維奇大公在俄國海軍中也實施了改革。 [17]  他擁護髮展裝甲艦艇、建造高速風帆一蒸汽動力巡洋艦用於遠洋作戰。由於康斯坦丁和其他海軍將官的努力,軍艦都裝備了線膛炮,發展了魚雷製造業,進行了潛艇試驗。但因資金不足,海軍發展仍是緩慢。
  • 對外擴張
自19世紀後半期開始,俄羅斯開始積極地開發西伯利亞遠東地區。亞歷山大二世在位時期,俄國侵佔了中國(清朝)東北、西北地區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1864年至1865年間,俄羅斯先後征服了中亞浩罕布哈拉、希瓦三汗國1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將其變為保護國或加以吞併,基本確立了對中亞的統治。1875年又使日本承認南薩哈林島(中國稱“庫頁島”)為俄羅斯領土。 [1]  [1] 
19世紀俄國在中亞和遠東的擴張,取自白建才《俄羅斯帝國》 19世紀俄國在中亞和遠東的擴張,取自白建才《俄羅斯帝國》

亞歷山大二世司法

亞歷山大二世 亞歷山大二世
在由司法大臣德米特里·扎米亞特寧及其助手謝爾蓋·扎魯德尼等人的推動下 [17]  ,俄國的司法於1864年11月進行了改革。新的司法條例是根據西方資產階級法律原則制定的。根據新的司法條例規定,開始在全俄推行陪審團制度;法院開庭必須公開進行;開庭審理結果必須在報紙上公佈;訴訟當事人雙方均可聘請律師,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護;律師必須由受過法律教育而不擔任公職者充任。而政治案件則由高等法院和樞密院以及軍事法庭審理,並且不許陪審員參加。官吏的瀆職罪不受各級普通法院管轄。 [3]  詔書同時規定了法官的不可侵犯,並且取消了貴族階層在法律訴訟過程中的一切特權。 [1]  有觀點認為,這是“司法部在俄國曆史上第一次變成獨立於政府的分支” [15]  。事實上,俄國司法機關仍然從屬於專制政權。儘管如此,在這一時期的改革中,司法改革是最資產階級化的了。 [3] 
1863年,俄國廢除了大多數殘酷的肉刑,剩下的幾種也被限制使用。 [15] 

亞歷山大二世社會

在社會領域,亞歷山大二世加大對教育和醫療衞生的投入。 [1] 
克拉姆斯柯依的《無名女郎》,被認為是19世紀俄國新女性的寫照 克拉姆斯柯依的《無名女郎》,被認為是19世紀俄國新女性的寫照 [44]
19世紀60年代初,亞歷山大二世頒佈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法令,如1860年的《國民教育部女子學校章程》、1863年的《俄羅斯帝國大學章程》、1864年的《初等國民教育章程》和《文科中學和中學預備學校章程》,這一系列法案帶有明顯的進步性和民主性。自1863年起俄國的大學獲得自治,教員們被賦予更多自由和權利,學術空氣逐漸轉向自由化。 [16]  從1864年開始,中等教育機構開始面向全社會接收學生,改變了此前只接收貴族子弟入學的做法。在這一時期還開辦了俄羅斯的第一批女子中學,女性也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和醫學專業教育的權利。亞歷山大二世時期的俄羅斯婦女社會地位要高於歐洲婦女。 [1]  [17]  但到19世紀70年代,沙皇政府利用直接監視和宗教的手段加強了對教育的管制,學校的等級性也被進一步強化。這被認為是政府教育政策走向反動,教育開始倒退的標誌。與此同時,隨着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亞歷山大還頒佈了一系列教育規程,如1871年的《中等學校章程》、1872年的《實科學校章程》。總體來説,俄國的教育比之西歐、北美仍處於十分落後的狀況。 [38] 
此外,在審查制度方面俄國也逐步放開。俄國猶太人的社會和法律地位得到改善,清新的改革之風和自由主義的時代氛圍不但改變了猶太人的精神面貌,而且極大地激發了猶太人在科學、藝術、思想、教育等領域的創造力。 [17]  [32] 
在亞歷山大二世統治時期,文化領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俄羅斯藝術博物館,即著名的特列季奇亞科夫畫廊正式對公眾開放(1856年),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落成開放(1860年),莫斯科動物園對公眾開放(1864年),莫斯科音樂學院落成(1866年),俄羅斯電訊社成立(1866年),莫斯科歷史博物館建成開放(1875年),俄羅斯第一座發電站建成投產(1879年),聖彼得堡開始了電氣化時代。此外在這一時期,俄羅斯還出現了一大批藝術、醫學和教育方面的社會團體,出現了第一批社會慈善機構。 [1] 
在亞歷山大二世主持下,在1863至1866年間,出版了由俄羅斯學者達利編纂的《俄語詳解大字典》。1858年,俄羅斯開始發行第一套郵票。
在亞歷山大統治時期,尤其是前15年,俄國的學術繁榮,出現了許多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如發現元素週期表德米特里·門捷列夫,發現生物條件反射的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羅維奇,“贏得世界聲譽”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等。 [34]  唯物主義和科學思想成了時尚的要求。英國生物學家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成了年輕一代的偶像,進化論得到傳播,達爾文所有的主要著作立刻被譯成俄語。俄國所謂的“知識分子”階層開始產生,並擔任主持公道的角色。 [39] 

亞歷山大二世外交

  • 歐洲
亞歷山大二世時期擔任外交大臣長達25年的戈爾恰科夫 亞歷山大二世時期擔任外交大臣長達25年的戈爾恰科夫 [41]
克里米亞戰爭後,俄國與奧地利帝國的關係惡化(俄國幫助奧地利鎮壓了1848年歐洲革命,但奧地利卻幫助戰爭中俄國的敵人)。新的外交事務大臣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戈爾恰科夫公爵上任後,把恢復俄國在巴爾幹的影響力、進入黑海作為最重要的目標。他致力於廢除《巴黎和約》對俄國的限制,其決策對亞歷山大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8]  [36] 
戈爾恰科夫最初奉行相對的孤立政策,併為此解釋説:“俄國不生氣,俄國在恢復力量。”他一度把法國看作是可能的盟國,試圖與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建立聯繫,達成法俄和解。1859年,雙方簽訂《中立與合作條約》。但法國在對於俄國利益至關重要的一些問題上卻持模糊不清,甚至批評俄方的態度。到1863年波蘭大起義後,法國企圖代表波蘭人進行外交干涉,但被沙皇政府拒絕。兩國關係逐漸疏遠。 [36] 
波蘭大起義後,英國強硬主張恢復1815年波蘭憲法,法國也要求恢復波蘭自治政府。英、法、奧聯合向俄國施壓,要求讓波蘭獨立。而普魯士王國首相俾斯麥主動尋求與俄國合作。 [18]  戈爾恰科夫採取分化瓦解的政策,孤立了對俄國最為強硬的英國,解決了這一問題。 [36] 
此事後,俄國與普魯士達成和解,但這使得俄國沒有阻止德意志帝國的出現並讓它成為歐洲大陸的一個強國,被一些學者認為是“沙皇政府外交史上犯下的一個最大錯誤”。1870年普法戰爭後,俄國藉機拒絕承認《巴黎和約》的不利條款。1871年的倫敦大會終於取消了《巴黎和約》對俄國的限制,俄國重新獲得了在黑海地區擁有艦隊的權利。此後俄國採取了靈活的外交政策,試圖恢復與法國的關係,並與奧地利開始接觸。 [36]  1872年至1873年間,俄國與德國、奧地利結盟,成立“三皇同盟”。但在此後,德俄關係惡化。1885年保加利亞危機後,三皇同盟最終解體。 [18] 
柏林會議圖,戈爾恰科夫為圖左坐者 柏林會議圖,戈爾恰科夫為圖左坐者 [41]
亞歷山大二世時期,正是“泛斯拉夫主義”思潮流行的時期,以歷史學家波戈金為首的泛斯拉夫主義者幻想組建一個以俄國為霸主的斯拉夫聯盟。在這種思想的號召下,巴爾幹各民族紛紛發動起義,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亞歷山大乘機打出瞭解放斯拉夫人的旗號,希望從中掠奪奧斯曼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土。俄土戰爭開始前,亞歷山大與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達成了瓜分奧斯曼的秘密公約,又與英國協調立場,保證只佔領保加利亞,而不會吞併奧斯曼首都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俄土戰爭開始後,俄軍利用巴爾幹人民的解放戰爭,渡過多瑙河之後順利佔領了索菲亞和阿德里安堡,逼近伊斯坦布爾。雖然俄國在英國和奧匈帝國的壓力之下被迫放棄進攻伊斯坦布爾。根據1878年3月3日俄土簽訂的《聖斯特凡諾條約》,俄國不僅重新獲得了比薩拉比亞的西南部地區,而且要建立一個大保加利亞公國,由俄國派遣一支5萬人的軍隊監督其自治。1878年的柏林會議迫使俄國改訂《柏林條約》,作出許多讓步。但總的來説,俄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勢力範圍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 [40] 
  • 中國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文本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文本
自19世紀初開始,俄國便開始對中國(清朝)西北地區進行滲透、侵略。繼1851年的《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後,俄國又在1862年逼迫清政府訂立《中俄陸路通商章程》,為俄國商人攫取了一系列商業特權。除經濟侵略外,1856年起,俄國相繼派謝苗諾夫、瓦里汗諾夫及普爾熱瓦爾斯基等侵入中國西北,為俄國的軍事侵略作準備。1858年,俄國與美國支持英法聯軍襲擊大沽口,進犯天津。清政府派欽差大臣瓜爾佳·桂良等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簽訂《天津條約》(其中與俄國簽署的部分見《中俄天津條約》)。同年,在俄國武力威脅下,清黑龍江將軍愛新覺羅·奕山私自簽訂《璦琿條約》,割讓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但不為清政府所承認。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確認了《璦琿條約》的合法性,並使清政府割讓了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1864年,俄國又逼迫清廷簽訂《勘分西北界約記》,並通過陸續進行的勘界立碑,簽訂《科布多界約》《烏里雅蘇台界約》《塔爾巴哈台界約》等三個勘界議定書。通過上述活動,俄國割佔中國西北部巴勒喀什池(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淖爾(今齋桑泊)南北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26]  [27] 
1865年,浩罕汗國軍官阿古柏入侵中國新疆,後建立“哲德沙爾汗國”,盤踞新疆大部。1871年,俄國藉口塔札別克為伊犁當地的割據勢力(艾拉汗)接納,出兵強佔中國伊犁地區。1872年,俄國承認阿古柏政權,同阿古柏簽訂通商條約,攫取侵略權益。1876年至1878年,清朝命欽差大臣左宗棠率軍收復新疆。戰後,俄國政府一面指使叛亂的白彥虎殘部騷擾中國邊境,力圖牽制,一面則在外交上使用手段,以攫取更多利益。1878年清政府所派的談判歸還伊犁問題的使臣完顏崇厚在俄國軟硬兼施之下被迫簽訂《里瓦幾亞條約》。但清政府拒絕批准,並改派駐英、法公使曾紀澤前往聖彼得堡重新談判,同時派左宗棠領兵出關,以作聲援。亞歷山大二世因剛結束俄土戰爭,財政涸竭,故而有所退讓。 [28]  1881年2月,中俄簽訂《中俄伊犁條約》,俄國同意歸還前約划走的特克斯河谷和通往南疆的穆扎爾山口,但仍佔有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區。 [29] 
沙俄侵佔中國北方領土示意圖(大部分均在亞歷山大二世時期) 沙俄侵佔中國北方領土示意圖(大部分均在亞歷山大二世時期)

亞歷山大二世歷史評價

  • 俄羅斯方面
亞歷山大二世宣佈廢除農奴制後,流亡歐洲的俄國民主主義者、作家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赫爾岑在《鐘聲》雜誌上表達了社會公眾的看法:第一步已經跨出了!……亞歷山大二世做了許多事情,非常之多;他的名望如今已經比他所有的先輩都高。他為了人權、出於同情而鬥爭,反對頑固不化、卑鄙無恥的貪婪之徒,制服了他們。為此,無論俄羅斯人民或世界歷史都不會忘記他……我們向這位解放者的名字致敬! [24] 
俄國早期無產階級革命者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巴枯寧:亞歷山大二世可以很容易地成為受人民膜拜的偶像,成為俄國的第一個農民皇帝,他的強大並不在於本國人民懼怕他,而在於本國人民愛戴他,人民享有自由和幸福的生活。依靠人民,他可能成為整個斯拉夫世界的救主和首腦。 [42] 
亞歷山大二世在芬蘭議會 亞歷山大二世在芬蘭議會 [6]
俄羅斯聯邦盧日科夫市長:政府豎立他(亞歷山大)的塑像是為了向這位曾經解放了千百萬俄國農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最終引領俄羅斯拋棄了落後的社會制度。 [2] 
全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阿列克謝二世(1929-2008):亞歷山大二世不僅使俄羅斯擺脱了農奴制的桎梏,同時在國內也十分重視教育興國,創立了許多大學。 [2] 
俄羅斯作家、歷史學家愛德華·拉津斯基將亞歷山大二世稱為“最後的偉大沙皇”。 [31] 
  • 其他國家
亞歷山大二世被刺後,時任清朝駐英、法、俄大臣曾紀澤在日記中頗感惋惜,並認為亞歷山大“慈惠愛人,德政甚多,特以剛斷不阿,嚴於去惡,遂及於難”。 [45] 
美國曆史學者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馬克·斯坦伯格《俄羅斯史》:可以肯定地説,亞歷山大大公在繼承皇位之前,仍是其固執父親的順從兒子,從未顯示出自由傾向。事實上,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保持着一種保守的心態和態度。亞歷山大二世也不能被看作是一個堅強或有才幹的人。可是受形勢所迫,新帝決定推行、事實上也進行了自彼得大帝以來史無前例的根本改革。儘管那些改革非常重要,但是並未能醫治俄國的所有頑疾,事實上導致了諸多新的問題和動亂,其中還包括對這位“解放者沙皇”的暗殺行為。 [21] 
美國曆史學者弗蘭克·薩克雷、約翰·芬德林《世界大歷史:1799-1900》:他領導俄國人民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改革,試圖率領俄國走向現代化。儘管這些改革非常重要,但仍沒有治癒俄國的痼疾。事實上,改革還引發了其他的社會與政治問題。 [15] 
現代中國學者李欣在《俄國近代化的困窘》中認為,亞歷山大二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對俄國近代化起了一定促進作用。然而囿於其出身、教養和歷史侷限性,未能把改革推向深入,貫徹到底。結果俄國社會階級關係的緊張對立未能消弭,激進知識分子的怨恨未能化解,這些問題最終導致改革走向全面倒退,亞歷山大本人也被刺殉命,併為導致1917年帝國傾覆的二月革命埋下了種子。 [22] 

亞歷山大二世軼事典故

亞歷山大二世外貌性格

普列文攻防戰期間在前線的亞歷山大二世 普列文攻防戰期間在前線的亞歷山大二世
亞歷山大英俊、魁梧、高雅。他敏捷好動,是一位出色的騎手和勇敢無畏、沉着冷靜之人,這不止一次在企圖對他行刺的過程中表現了出來。 [23] 
亞歷山大二世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對許多做法並不喜歡,但他懂得改革對於鞏固國家和制度的重要性。所以能夠堅定地推行改革。 [23] 

亞歷山大二世情感生活

與瑪麗亞·亞歷山德羅芙娜
亞歷山大二世在法國巴黎欣賞歌劇時,偶遇普魯士宮廷年方15歲的黑森-達姆施塔特的馬克西米利安娜·威廉明妮·奧古斯特·索菲·瑪麗公主,當即一見鍾情。在和父親談過後,1840年亞歷山大與瑪麗訂婚,1841年4月16日兩人於莫斯科舉行盛大的婚禮。瑪麗宣佈皈依東正教,並改名為瑪麗亞·亞歷山德羅芙娜。瑪麗亞舉止高雅,贏得了宮廷中人的好感。兩人婚後生活一直安定,一共生了六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直到葉卡捷琳娜·米哈伊洛夫娜·多爾戈魯卡婭出現後,亞歷山大移情別戀,與多爾戈魯卡婭的感情不斷升温,並且生下不止一位子女。瑪麗亞不僅要忍受晚期肺結核的折磨,而且還要看着多爾戈魯卡婭與亞歷山大成雙成對地出入於皇宮內外,忍受與她共同生活在冬宮的同一個屋檐下。1880年5月底,瑪麗亞因重病纏身和抑鬱寡歡而逝世。 [8]  [25] 
與葉卡捷琳娜·多爾戈魯科娃
葉卡捷琳娜·米哈伊洛夫娜·多爾戈魯卡婭 葉卡捷琳娜·米哈伊洛夫娜·多爾戈魯卡婭
在1865年後,亞歷山大的感情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波瀾。經過長期的心裏鬥爭,他最終將感情寄託於年輕的葉卡捷琳娜·米哈伊洛夫娜·多爾戈魯卡婭(葉卡捷琳娜·多爾戈魯科娃)。自1866年7月起,兩人開始秘密在一起。這種感情並非是一般中年人對於年輕女子外貌的喜愛,而是一個48歲的成熟男人對一個18歲年輕富有魅力的女人的迷戀。兩人曾試圖分開半年,但最終都無法忘記對方。亞歷山大多爾戈魯卡婭十分眷戀,甚至秘密安排她在冬宮居住。亞歷山大多次和左右親信表示,自己沒有了多爾戈魯卡婭,一天也無法度過,兩人育有一子二女。亞歷山大下詔賜這幾個孩子以尤里耶夫為姓,封為貴族,享有特級公爵的尊號。他們的女兒奧爾加·亞歷山德羅芙娜·尤里耶夫斯卡婭嫁給了普希金的外孫格奧爾格·馮·梅倫伯格(其父為德意志拿騷公國的尼古拉·威廉王子)。 [8] 
1880年5月底,皇后瑪麗亞去世,亞歷山大二世在皇后去世後僅40天就和多爾戈魯卡婭秘密結婚。他在婚禮上説:“我用了14年的時間等待這一天的到來,我害怕失去幸福!希望上帝不要過早地剝奪我幸福的日子。”亞歷山大不久就下詔封多爾戈魯卡婭為特級公爵夫人,賜姓尤里耶夫斯卡婭,授予她的親屬和後代法律特權,世襲罔替。無疑,亞歷山大的行為在皇室中帶來不良的影響,也使他的兒子,即日後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對多爾戈魯卡婭形成不好的印象。 [8] 
1881年3月1日,亞歷山大二世因民意黨人炸彈襲擊而駕崩。在他的靈柩由冬宮運往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基大教堂之前,多爾戈魯卡婭將自己的一撮頭髮剪下放入已故君主的手中,作為他們相愛十餘年的紀念,在場眾人無不落淚。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無法忍受母后的情敵在俄國居住,便將多爾戈魯卡婭貶出俄國。之後多爾戈魯卡婭居住在法國巴黎和尼斯,這兩處地方都有亞歷山大為她買下的私宅,另外根據亞歷山大的遺詔,俄國宮廷每年支付多爾戈魯卡婭3.5萬盧布。在餘生中,多爾戈魯卡婭開始撰寫回憶錄,主要內容是她和亞歷山大的感情生活。1922年2月15日,多爾戈魯卡婭在法國尼斯去世。
與維多利亞女王
年輕時的維多利亞女王 年輕時的維多利亞女王
還有一種傳言,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初戀情人是亞歷山大二世。1839年,尚未成為沙皇的亞歷山大大公在周遊歐洲時抵達英國,並於5月7日與維多利亞女王見面。時值女王20歲生日,初次見面,身着軍裝的亞歷山大英俊瀟灑的外形就深深地吸引了維多利亞。然而這樣的愛意卻引發了英國議會的不滿,墨爾本勳爵威廉·蘭姆明確反對英國與瘋狂擴張的俄國產生任何瓜葛,要求女王與亞歷山大劃清界限;另一方面,遠在俄國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也聽説了此事,他要求他的兒子迅速回國。在國家利益和政治考慮的雙重壓力下,二人放棄了愛情。此後的35年間,他們一直沒能相見,直到1874年亞歷山大訪問英國,才得以重逢。 [35] 

亞歷山大二世人際關係

  • 家世、兄弟
關於亞歷山大二世的父祖及兄弟,請參見詞條“羅曼諾夫王朝”“尼古拉一世”及“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 [12] 
  • 妻子(含情人)、兒女
亞歷山大雖然有眾多情人和私生子女,但他只有過一次合法婚姻:1841年與黑森-達姆施塔特的馬克西米利安娜·威廉明妮·奧古斯特·索菲·瑪麗公主(黑森大公路德維希二世巴登威廉明妮公主的幼女),即瑪麗亞·亞歷山德羅芙娜結婚,有六子二女,其中六子一女活至成年。
與瑪麗亞·亞歷山德羅芙娜所生子女
姓名
簡介
暱稱麗娜,6歲死於腦膜炎。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1843.9.20-1865.4.24)
死於肺癆。曾與丹麥公主達格瑪訂婚。
亞歷山大三世(1845.3.10-1894.11.1)
俄羅斯帝國第十三位皇帝。1866年與丹麥的瑪麗亞·索菲·弗雷德裏克·達格瑪公主(瑪麗亞·費奧多羅夫娜)結婚,有四子二女。
弗拉基米爾·亞歷山德羅維奇(1847.4.22-1909.2.17)
1874年與梅克倫堡-什未林的瑪麗·亞歷山德里娜·伊麗莎白·埃萊奧諾雷女公爵結婚(瑪麗亞·帕夫洛夫娜),有四子一女。
阿列克謝·亞歷山德羅維奇(1850.1.14-1908.11.14)
終生未婚,有私生子。
瑪麗亞·亞歷山德羅芙娜(1853.10.17-1920.10.24)
1874年與維多利亞女王次子,愛丁堡公爵阿爾弗雷德王子結婚,有二子四女。
謝爾蓋·亞歷山德羅維奇(1857.5.11-1905.2.17)
1884年與黑森-達姆施塔特的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路易絲·阿莉塞公主(伊麗莎白·費奧多羅芙娜)結婚,無子女。
保羅·亞歷山德羅維奇(1860.10.3-1919.1.24)
1889年與希臘和丹麥的亞歷山德拉公主(亞歷山德拉·格奧爾基耶芙娜)結婚,有一子一女。1902年與奧爾加·帕列耶結婚,有一子二女。
亞歷山大二世與情人葉卡捷琳娜·多爾戈魯科娃生有二子二女:
姓名及生卒年
簡介
格奧爾基·亞歷山德羅維奇·羅曼諾夫·尤里耶夫斯基(1872-1913)
1900年與Alexandra Zarnekau女伯爵結婚;有一子。1908年離婚。
1895年與George von Merenberg伯爵結婚。
波里斯·亞歷山德羅維奇·羅曼諾夫·尤里耶夫斯基(1876.2.23-4.11)
夭折。1880年追認為合法子女。
1901年同貴族Prince Alexander V. Bariatinsky結婚。丈夫逝世後於1916年同貴族Prince Serge Obolensky再婚,1924年離婚。
此外,尼古拉二世時期的俄國海軍上將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阿列克謝耶夫也是亞歷山大二世的私生子。 [9] 
人際關係部分主要參考資料 [6]  [8]  [12]  [37] 
亞歷山大二世和他的家人們

亞歷山大二世後世紀念

芬蘭的亞歷山大雕像,Anitsa Molotkova攝 芬蘭的亞歷山大雕像,Anitsa Molotkova攝
為紀念亞歷山大二世,其子亞歷山大三世在聖彼得堡他被刺殺的地點,花費24年時間(1883年—1907年),修建了基督復活大教堂(Собор Воскресения Христова),一般被稱為滴血救世主教堂(Храм Спаса на Крови)。 [6] 
芬蘭共和國首都赫爾辛基的議會廣場中有亞歷山大二世的雕像,是芬蘭屬俄(參見詞條芬蘭大公國)時期由雕塑家Walter Runeberg於1894年製作完成,為的是讚頌亞歷山大在位時期對芬蘭自治所持的相對容忍的態度 [11]  [10] 
2005年6月7日,為了紀念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的巨大貢獻,俄羅斯政府在莫斯科紅場旁邊豎立起了亞歷山大二世的的首座塑像。 [2] 
據傳説1830年亞歷山大二世生日的那天,俄國人發現了變石,因此他們將這種寶石命名為“亞歷山大石”。 [30] 
滴血救世主教堂 滴血救世主教堂 [6]
參考資料
  • 1.    董飛 主編.世界名人大傳 世界大帝卷 圖文珍藏版:線裝書局,2010-07:341-346
  • 2.    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首座塑像紅場旁安家  .搜狐新聞中心.2005-06-08[引用日期2021-03-09]
  • 3.    朱庭光 主編;張宏儒,梅偉強 本冊主編(本條目編撰者為徐雲霞).外國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 第二分冊.重慶:重慶出版社,1985:286-302
  • 4.    王覺非 主編.歐洲歷史大辭典· 下: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12:1272
  • 5.    Дмитр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Милютин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в портретах[引用日期2021-05-26]
  • 6.    Александр II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в портретах[引用日期2021-05-26]
  • 7.    (俄)愛德華·拉津斯基 著;周鏡 譯.亞歷山大二世 最後的偉大沙皇:新世紀出版社,2017-03:433-435
  • 8.    陳之驊 主編.俄國沙皇列傳:東方出版社,1999-06:214-216
  • 9.    吳春秋 主編.外國軍事人物辭典: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02:16
  • 10.    《暢遊歐洲》編輯部.暢遊歐洲:華夏出版社,2018-03:315
  • 11.    (美)莫斯(Moss,W.G.);張冰 譯.俄國史:海南出版社,2008-12:7
  • 12.    Alexander II | emperor of Russia  .Britannica[引用日期2021-08-12]
  • 13.    Военная летопись России в фотографиях. 1850-е - 2000-е: Альбом. - М.:Голден-Би, 2009 - с. 204-205.
  • 14.    TSAR ALEXANDER II: Tsar Liberator and Rise of Terrorism in Russia.  .The Romanov Family[引用日期2021-08-12]
  • 15.    (美)弗蘭克薩克雷,(美)約翰芬德林.世界大歷史 1799-1900:新世界出版社,2014-12:222-224
  • 16.    (美)弗蘭克薩克雷,(美)約翰芬德林.世界大歷史 1799-1900:新世界出版社,2014-12:221
  • 17.    (美)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馬克·斯坦伯格 著.俄羅斯史 第7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346-349
  • 18.    (美)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馬克·斯坦伯格 著.俄羅斯史 第7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353-356
  • 19.    (美)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馬克·斯坦伯格 著.俄羅斯史 第7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355
  • 20.    (美)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馬克·斯坦伯格 著.俄羅斯史 第7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357-358
  • 21.    (美)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馬克·斯坦伯格 著.俄羅斯史 第7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339
  • 22.    黃尊嚴等 主編.世界歷史人物研究綜覽: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06:255-257
  • 23.    (俄)葉·維·阿尼西莫夫 著;王尊賢 譯.俄羅斯歷史故事集:東方出版社,2009-07:380-381
  • 24.    (俄)葉·維·阿尼西莫夫 著;王尊賢 譯.俄羅斯歷史故事集:東方出版社,2009-07:382-384
  • 25.    (俄)葉·維·阿尼西莫夫 著;王尊賢 譯.俄羅斯歷史故事集:東方出版社,2009-07:392
  • 26.    吉林師範大學歷史系 編.沙俄侵華史簡編:吉林人民出版社,1976-04:170-181
  • 27.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鳳凰網.2008-08-01[引用日期2021-08-13]
  • 28.    查爾斯·耶拉維奇,巴巴拉·耶拉維奇 編;北京編譯社 譯.俄國在東方 1876-1880 從阿·約·若米尼給尼·克·吉爾斯的信中看俄土戰爭和伊犁危機.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142
  • 29.    劍橋中國晚清史:收復新疆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13]
  • 30.    沈雄,沈力力 編著.彩色寶石與礦物集萃: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1:100
  • 31.    (俄)愛德華·拉津斯基 著;周鏡 譯.亞歷山大二世 最後的偉大沙皇:新世紀出版社,2017-03:1
  • 32.    郭宇春 著.俄國猶太人研究 18世紀末-1917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5-11:75,119
  • 33.    (俄)愛德華·拉津斯基 著;周鏡 譯.亞歷山大二世 最後的偉大沙皇:新世紀出版社,2017-03:425
  • 34.    (俄)愛德華·拉津斯基 著;周鏡 譯.,亞歷山大二世 最後的偉大沙皇:新世紀出版社,2017-03:167-168
  • 35.    史永,賀貝 著.珠寶簡史:商務印書館,2018-11:204
  • 36.    (俄)安德烈·P.齊甘科夫 著;關貴海,戴惟靜 譯.俄羅斯與西方 從亞歷山大一世到普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08:137-143
  • 37.    (俄)愛德華·拉津斯基 著;周鏡 譯.亞歷山大二世 最後的偉大沙皇:新世紀出版社,2017-03:2
  • 38.    戴偉芬 著.杜威畫傳:山東教育出版社,2018-04:229
  • 39.    (俄)愛德華·拉津斯基 著;周鏡 譯.亞歷山大二世 最後的偉大沙皇:新世紀出版社,2017-03:161-162
  • 40.    楊潔 著.普京治國方略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10:71-72
  • 41.    Горчаков 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в портретах[引用日期2021-08-13]
  • 42.    吳澤 著.東方社會經濟形態史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0:363-364
  • 43.    (美)瑪麗·普拉特·帕米利 著.俄國簡史:南海出版公司,2018-03:196-197
  • 44.    楊健.畫外因 50幅世界名畫中的隱秘歷史:東方出版社,2018-08:288
  • 45.    曾紀澤 著.使西日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01:10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