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南京大學建設的慕課)

鎖定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是南京大學建設的慕課、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該課程於2018年12月28日首次在中國大學MOOC平台開課,授課教師是沈伯平、張明、丁蕖。據2021年9月中國大學MOOC顯示,該課程已開課7次 [1-2] 
該課程共十四章,主要讓大家瞭解中國共產黨人的百年奮鬥歷程及其“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2] 
中文名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建設院校
南京大學
類    別
慕課、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授課平台
中國大學MOOC
開課時間
2018年12月28日(首次)
授課教師
沈伯平、張明、丁蕖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性質

課程背景
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歷史。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值此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際,深刻學習和領會中國共產黨人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艱難歷程及其理論成果,對於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意義重大 [2]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簡介

該課程共十四章,緒論部分講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第一章主要講了毛澤東思想形成發展的歷史條件、主要內容及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第二章介紹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依據,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經驗;第三章講述了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的內容及基本經驗;第四章探究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第五章至第八章則講述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其歷史地位;第九章主要羅列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第十、十一章主要解釋了”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與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第十二章主要講述瞭如何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第十三章主要了解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最後一章則主要介紹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在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2]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大綱

緒論
緒論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
緒論2:課程講授方法與內容構成
緒論 單元測驗
第一章 毛澤東思想及其歷史地位
第一節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活的靈魂
第三節 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
第一章 單元測驗
第二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第一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依據
第二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第三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
第二章 單元測驗
第三章 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第一節 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
第二節 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和歷史經驗
第三節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第三章 單元測驗
第四章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
第一節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論成果
第二節 初步探索的意義和經驗教訓
第四章 單元測驗
第五章 鄧小平理論
第一節 鄧小平理論的形成
第二節 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
第五章 單元測驗
第六章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節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第二節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歷史地位
第六章 單元測驗
第七章 科學發展觀
第一節 科學發展觀的形成
第二節 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和歷史地位
第七章 單元測驗
第八章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其歷史地位
第一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第二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
第八章 單元測驗
第九章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
第一節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第二節 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
第九章 單元測驗
第十章 “五位一體”總體佈局
第一節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第二節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第三節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第四節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五節 建設美麗中國
第十章 單元測驗
第十一章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
第一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第二節 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節 全面依法治國
第四節 全面從嚴治黨
第十一章 單元測驗
第十二章 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第一節 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
第二節 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第十二章 單元測驗
第十三章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第一節 堅持和平發展道路
第二節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十三章 單元測驗
第十四章 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
第一節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
第二節 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
第十四章 單元測驗
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改革模式探究
【2021年春季】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改革模式探究
(注:課程大綱排版從左到右排列 [2]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開課信息

開課次數
開課時間
參與人數
第1次開課
2018年12月28日至2019年03月31日
8896人
第2次開課
2019年04月09日至2019年07月20日
6231人
第3次開課
2019年09月09日至2019年12月28日
14504人
第4次開課
2020年02月17日至2020年06月30日
57461人
第5次開課
2020年09月07日至2020年12月31日
5137人
第6次開課
2021年03月01日至2021年06月30日
15232人
第7次開課
2021年08月30日至2021年12月31日
待定
注:據中國大學MOOC顯示,該課程第1~7次開課學時均為3小時每週,授課教師均為沈伯平、張明、丁蕖。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1-2]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特色

該課程在南京大學的實踐教學中採取“翻轉課堂+專題教學”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課程內容包括三個組成部分:一是專題教學,覆蓋全書大部分內容,採用“慕課+線下授課”兩種方式,這是該課程教學的主體。二是翻轉課堂,每學期翻轉課堂的主題,既可以由各學校根據重大歷史紀念事件或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自主確定,也可由課程負責人定期推薦發佈的方式。而且翻轉課堂是必選項目,要求每一個同學都必須參與;三是學生個人演講,這是自選項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圍繞中國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定自己的演講主題。這是該門課程相對於其他慕課的特色和亮點 [2] 
該課程對於每一個重大理論問題,都力爭不僅僅講清楚“是什麼”、以及“怎麼做”的問題,還必須從學理上闡釋清楚“為什麼”的問題,更多注重理論和學術的力量,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從而實現“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真正意義上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不斷提高其感染力和影響力,努力打造一門理論和實踐融合的精品課程 [2]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目標

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使當代大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國情;正確認識和理解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系統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是把握和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理論成果、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該課程還着力於使當代大學生自覺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學會運用所學理論知識提高自身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真正意義上使這一理論成果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使其真正認識和把握已經被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反覆證明了的結論: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定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學習預備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預備知識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參考文獻

  1. 本書編寫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 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
  4. 謝春濤主編.中國共產黨如何治理國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5. 瑪雅.道路自信:中國為什麼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6. [英]埃裏克·霍布斯鮑姆.如何改變世界: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傳奇[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7. [英]羅納德·哈里·科斯.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8. [美]李侃如.治理中國:從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所獲榮譽

2019年,該課程被評定為“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3] 
2020年11月24日,該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4]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師簡介

沈伯平,男,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制經濟學、制度經濟學、轉型經濟學等 [5] 
張明,男,1987年8月生,江蘇南京人,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問題研究 [6] 
丁蕖,女,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公共組織理論研究、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社會治理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