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毒理學替代法

(彭雙清所著圖書)

鎖定
《毒理學替代法》是2009年軍事醫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彭雙清、赫衞東、伍一軍。 [1] 
中文名
毒理學替代法
作    者
彭雙清
裝    幀
精裝
2全書
共十八章
頁    碼
572 頁
開本
16
· 版本
1版

毒理學替代法內容簡介

《毒理學替代法》是作者在多年科研工作的基礎上,收集歸納了國內外最新研究資料,並參考有關書籍,編著而成。全書共十八章,既全面介紹了已獲驗證並被廣泛接受的毒理學替代法,也介紹了其發展研究的熱點與前沿,構建了一個較為系統的毒理學替代法方法體系。內容主要包括:國內外毒理學替代法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一般毒性、局部毒性和生物動力學評價的替代方法;主要靶器官和靶系統毒性評價的替代法;遺傳毒性和致癌性評價的替代法;當前國際毒理學替代法研究的熱點與前沿,涉及毒理基因組學、毒理蛋白質組學、毒理代謝組學和幹細胞、轉基因動物及體外細胞三維培養技術在毒性評價研究中的應用。可供新藥研發、藥物毒理學衞生毒理學、環境科學等毒理學研究人員和相關管理部門人員閲讀。 [1] 

毒理學替代法目錄

第一章 毒理學替代法概述
第一節 化學物質危險度評價概述
第二節 3R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節 替代法的概念與內涵
一、替代法的概念
二、替代的基本方法
第四節 替代方法的驗證
一、驗證的目的與要求
二、替代方法的驗證過程
第五節 替代法的研究現狀與發展
一、研究機構與相關社團組織
二、主要學術刊物
三、主要毒理學替代法進展
四、我國毒理學替代法的研究
第二章 一般毒性評價
第一節 急性毒性試驗概述
一、急性毒性試驗概念
二、急性毒性試驗目的
三、急性毒性評價實驗設計
第二節 經典急性毒性試驗
一、經典急性毒性試驗的意義
二、國際上關於急性毒性試驗的科學共識
第三節 急性毒性分級
第四節 急性毒性替代試驗
一、固定劑量法
二、上下法
三、探針劑量法
四、累積劑量設計法
五、近似致死劑量法
六、限量試驗
第五節 亞慢性和慢性毒性試驗
一、亞慢性毒性試驗
二、慢性毒性試驗
第六節 體外方法在急性毒性評價中的應用
一、體外細胞毒性數據預測體內急性毒性
二、QSAR模型預測體內急性毒性
三、生物動力學參數的體外檢測
第三章 局部毒性評價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皮膚解剖生理學特點與皮膚毒作用
一、皮膚的生理學特點
二、皮膚毒作用類型與機制
第三節 皮膚腐蝕性體外試驗
一、人重組皮膚模型EPISKINTM
二、人重組皮膚模型EpiDerm TM
三、大鼠經皮電阻測定分析
四、CORROSITEX刪皮膚腐蝕性試驗
第四節 皮膚刺激性體外試驗
一、人重組皮膚模型EPISKIN TM
二、人重組皮膚模型EpiDerm TM
三、小鼠皮膚功能完整性試驗
四、非灌流豬耳試驗
五、皮膚刺激性的定量構效關係
第五節 皮膚光毒性體外試驗
一、光毒性效應的機制
二、光毒性試驗體外替代方法
第六節 皮膚過敏性評價
一、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的機制
二、皮膚過敏性體外試驗
第七節 眼毒性評價
一、眼睛的生理學特點
二、眼睛激機制
三、眼刺激體外替代試驗
第四章 生物動力學評價
第五章 肝臟毒性評價
第六章 腎臟毒性評價
第七章 心臟毒性評價
第九章 免疫毒性評價
第十章 內分泌干擾物毒性評價
第十一章 生殖發育毒性評價
第十二章 遺傳毒性和致癌性評價
第十三章 毒理基因組學
第十四章 毒理蛋白質組學
第十五章 毒理代謝組學
第十六章 胚胎幹細胞的應用
第十七章 轉基因動物的應用
第十八章 體外細胞三維培養技術

毒理學替代法作品評價

本書既全面介紹了已獲驗證並被廣泛接受的毒理學替代法,也介紹了其發展研究的熱點與前沿,構建了一個較為系統的毒理學替代法方法體系。

毒理學替代法作者介紹

彭雙清,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為軍事醫學科學院疾病預防控制所毒理學評價研究中心主任。1983年獲學士學位、1986年獲碩士學位、1993年獲博士學位。1993~1995年在北京大學預防醫學博士後流動站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1995~1999年任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軍事毒理學研究室主任。1999~2002年留學美國,在密西根州立大學藥理學毒理學系從事神經毒理學研究。2002年任研究員。2004~2007年任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新藥安全評價研究室主任、國家北京藥物安全評價研究中心主任、衞生毒理學教研室主任。多年來一直從事毒理學與藥物安全性評價的研究,研究領城為細胞與分子藥理毒理,重點研究方向為毒理學替代法。先後主持與參與科研課題20餘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全軍醫藥衞生科研課題等。先後在國內外發表科研論文120餘篇,在Mol Pharmacol,JPET和Toxicol&ApplPharmacol等國際知名雜誌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6項科研成果先後獲國家、軍隊科技進步獎。200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獲軍隊傑出人才崗位津貼。多年從事藥物毒理學安全性評價和GLP管理工作,主持完成多項藥物安全性評價研究。承擔國家科技部支持的國家藥物安全評價GLP技術平台的建設,負責國家北京藥物安全評價研究中心在2005年通過國家GLP認證檢查。指導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30多名。任中國毒理學會理事,中國環境誘變劑學會理事,中國毒理學會藥物毒理學與安全性評價專業委員會委員、環境與生態毒理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軍事毒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誘變劑學會風險評價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微生物學會微生物毒素專業委員會委員,是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藥審評委員、醫療器械審評委員,國家環保部新化學品評審專家,是美國毒理學會、美國神經科學會、中國藥理學會等學會的會員,擔任《軍事醫學科學院院刊》、《中國毒理學通訊》、《軍事毒理學通訊》、《毒理學雜誌》、《生態毒理學報》、《食品安全質量檢測技術》等雜誌編委。郝衞東,毒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4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預防醫學專業,1987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院毒理學專業。1990~1991年和1995~1996年在日本岡山大學做特別研究員,1992年在美國加州大學勞倫斯實驗室做研究助理。現任北京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及教學委員會副主任,毒理學系主任,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心主任。兼任國際雜誌“Environmen他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副主編,《癌變·畸變·突變》雜誌副主編,《中華預防醫學雜誌》、《衞生研究》等雜誌編委,中國環境誘變劑學會秘書長、致突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環境誘變劑學會執委,亞洲環境誘變劑學會執委,中華預防醫學會理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環境與健康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毒理學會理事、生化與分子毒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預防醫學會毒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學科組成員,北京市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學科組成員等。近年來,主持或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科技部科研基金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科研工作。1997年獲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獎,1998年獲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首屆青年科技獎,1999年獲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獎,2007年獲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稱號。伍一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理學博士,美國佐治亞醫學院分子醫學與遺傳學研究所博士後。現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兼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持分子毒理學實驗室,專業方向為分子毒理學/分子醫學,主要研究領域為神經毒理學、環境毒理學以及藥物引起的神經疾病。主要研究興趣在於環境有害化學物質的神經毒性機制;有機磷化合物引發遲發性神經毒性的分子機理及神經病靶脂酶的生理功能;低劑量環境化學物質的致癌機理;溶血卵磷脂及泛蛋白調節在神經毒性發生過程中的作用等。先後主持中國科學院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生物特別支持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專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等多項課題。目前,正帶領研究團隊開展以化學殺蟲劑為代表的環境污染物對生物機體的毒性效應機制研究以及食品安全中的關鍵問題——農藥及內分泌干擾物的複合效應研究。已在國內外重要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60餘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