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毆,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1]  ,形聲字,最早見於西周金文 [2]  。本義是“捶擊物”(《説文》),即擊物;又通“歐”,為姓,以上義均讀作ōu。當用於地名(毆蛇)時,讀kōu。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部    首
拼    音
ōu
總筆畫
8
統一碼
基本區 U+6BB4
注    音
五筆86ㄧ98
AQMCㄧARWC
倉    頡
SKHNE
鄭    碼
AOQX
筆順編號
13453554
四角號碼
7774₇
字形分析
左右結構
字    級
一級字 [1] 
平水韻
二十五有 上聲 [4]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2]
毆,形聲字。從殳,區聲。毆初時作敺,西周至春秋都是從攴、區聲(攴與殳是形義皆近之形旁,二者在古文字中經常互用)。到戰國時,前代傳承結構仍然勢力很大,而且出現了“圖6”、“圖7”類簡體,從殳、區聲的結構剛剛出現。《説文》肯定並收錄了這種新的結構,隸變後楷書作毆,簡化作毆。楷體也有敺字,但不常用。 [2] 
毆的本義是“捶擊物”,即擊物。雲夢秦簡《法律答問》:”毆大父母,黥為城旦舂。”通“歐”,姓。漢鄭固碑:“初受業於毆陽。”以上讀ōu。毆蛇,春秋魯地,讀kōu(或説,通“曲”,毆蛇即曲池)。通”驅“,驅趕、驅使。通“欨”(xū),呵護,撫育。 [2]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ōu
動詞
打擊,捶擊。
beat up
尹文子·大道下》:“吏因毆之幾殪。”
《史記·留侯世家》:“﹝老父﹞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
清洪昇《長生殿·進果》:“鞭亂抽,拳痛毆,打得你難捱那馬自有。”按,《説文·殳部》:“毆,捶擊物也。”段玉裁注:“謂用杖擊中人物也。”
毆曳;毆仗;毆逐;毆傷;毆擊;毆罵;毆撻
kōu
名詞
春秋魯國地名。

公羊傳·桓公十二年》:“盟於毆蛇。”
陸德明釋文:“毆,丘於反,又音曲後反。蛇音移,又音池。”
毆蛇
動詞
驅”的古字。 驅趕;驅使。
drive out
《文選·宋玉〈風賦〉》:“(庶人之風)毆温致濕。”李善注:“毆,古‘驅’字。”
漢書·食貨志上》:“今毆民而歸之農,皆着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顏師古注:“毆,亦‘驅’字。”
明徐光啓《擬上安邊御虜疏》:“今世末業之人至眾,而本業之人少,宜有法毆之。”

ǒu
動詞
嘔,嘔吐。

晉常璩《華陽國志·後賢志·楊邠》:“(武帝)方授交州,會孫皓遣大將薛珝、陶璜十萬人攻稷,被攻八月,救援不至,眾寡不敵,遂為珝璜所獲。囚稷,欲以送皓,稷毆血死。”
毆血
動詞
通“欨”,呵護,撫育。

《管子·幼官》:“藏温濡,和毆養。”
毆養
òu
動詞
用同“慪”,慪氣。
take offense
水滸傳》第六一回:“為何小人只是走了出來,在家裏時便要毆氣。”
醒世恆言·灌園叟晚逢仙女》:“不要説起,受了這班潑男女的毆氣。”
毆氣 [3]  [5]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捶毄物也。從殳區聲。烏後切 [3] 

説文解字注

捶𣪠物也。
捶,以杖擊也。因謂杖為捶。捶𣪠物者,謂用杖擊中人物也。按此字卽今經典之𢿛字。廣韻曰:俗作𢿛。是也。唐石經周禮:射鳥氏以弓矢毆烏鳶。方相氏索室毆疫。入壙以戈擊四隅毆方良。冥氏以靈𡔷毆之。庶氏凡毆蠱則令之比之。壼涿氏以炮土之𡔷毆之。今版本皆作𢿛,唐刻獨不誤。張參五經文字殳部毆,一口反。攴部無𢿛。殳部毆字正為經典而出。特未嘗箸之曰又起俱反,俗作𢿛耳。毆訓捶𣪠物,故以弓矢,以戈,以靈𡔷,以炮土之𡔷皆捶擊意也。區聲古音在四部,讀一口反,音轉入五部。釋文讀起俱、𠀌於反。淺人乃分析一口為毆打之字,起具、𠀌於為驅逐之字,誤矣。又云:𢿛是馬部驅之古文。夫𢿛在馬部為古文,驅在殳部為俗毆字,無庸牽合。驅訓馬馳,毆訓捶𣪠。試思為淵𢿛魚、為叢𢿛爵之類,可改為驅魚、驅爵乎。鄭注周禮曰:凡言馭者,所以𢿛之納之於善。豈可改為驅之納之於善乎。卽古閒有假借通用,唐石經固不可易也。〇又按此部自㱿而下,言擊者八,言𣪠者二,不應錯出不倫。葢擊字皆本作𣪠,淺人改之而未𧗊。擊,攴也。攴,小𣪠也。與𣪠字義異。
從殳區聲。
烏後切。四部。 [3] 

康熙字典

《唐韻》烏後切。《集韻》於口切。𠀤音嘔。《説文》:捶毄物也。徐曰:以杖擊也。
又《集韻》墟𠋫切。音摳。《公羊傳·桓十二年》:盟於毆蛇。注:毆,丘於反,又曲侯反。蛇音移,又音池。
又《集韻》虧於切。音區。與驅、敺音義𠀤同。《韻會》:毛氏曰:毆擊字本從殳,或作攴。攴,敲也。今書作文,與歐吐字不同,歐字從欠伸之欠,今俗毆擊字作𢿛,非。 [6]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草書 草書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全清
烏後切
ʔu
集韻
平聲

次清
虧於切
kʰio
平聲

次清
墟侯切
kʰəu
上聲
𠪋

全清
於口切
ʔəu
增韻

平聲





丘於切


平聲





虧於切


上聲





於口切

中原音韻

上聲
尤侯



全清

əu [7]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u
先秦
王力系統
0
ɔ
先秦
董同龢系統
ʔ
û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ʔ
e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
ugx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ʔ
ə̯u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0
əu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ʔ
u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əu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
ə̆u [8-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