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殊像寺

(山西省忻州市佛教寺廟)

鎖定
殊像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台懷鎮新坊村 [1]  ,面對梵仙山,風景優雅。該寺創建於元代,於明代弘治年間和萬曆年間重修。
殊像寺,與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山五大禪處,又為青廟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氣的寺院。
中文名
殊像寺
佔地面積
27000 m²
類    別
歷史博物館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6:00-17:00
竣工時間
明、清
館藏精品
蕎麪頭文殊菩薩
住    持
釋聖忠
地    址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台懷鎮新坊村

殊像寺寺廟簡介

殊像寺,在山西五台山懷鎮西南1公里處,殊像寺也是五台山五大禪林之一,因寺內供奉着文殊菩薩而得名。它 創建於東晉(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後毀於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萬曆年間(1573-1620)又予重修,寺內有重修碑記。

殊像寺修建時期

殊像寺·羅漢塑像 殊像寺·羅漢塑像
殊像寺,最著名的建築是文殊閣(大殿),現存殿宇為明弘治二年(1489)由鐵林果禪師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重檐九脊歇山頂,是五台山台懷中心區最大的殿宇。殿內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騎獅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殊像寺文殊殿內的殿壁上還塑造了五百羅漢渡江的故事。這一長48米,高6.8米,面積為326.4平方米的彩色懸塑。

殊像寺建築風格

殊像寺門樓 殊像寺門樓
殊像寺為典型漢式寺廟,東西115米,南北約200米,佔地面積2.7公頃。採用庭園佈局手法,大規模疊砌假山,散植松樹,創造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山門面南,面闊三楹,進深兩間,單檐歇山頂,內供護法神哼、哈二將。山門前左右置石獅一對,兩側設腰門。過門殿兩側擺鐘、鼓樓,均為面闊三楹,進深一間,單檐歇山。山門正北為天王殿,面闊五楹,進深兩間,單檐歇山。前後格封木壁板,中三間設歡門,稍間開歡窗,殿兩側置腰牆,界以一進院落,腰牆闢腰門與二進相通。
天王殿北兩側為東、西配殿,東殿名饌香室,西殿名演梵堂。天王殿正北地勢增高,上多級大石階可登達月台,月台北起主殿會乘殿,面闊七楹,進深五間,重檐黃琉璃歇山頂,下檐施五踩單翹單昂斗拱,上檐施七踩單翹重昂斗拱。前後明、次間設菱花隔扇門,前檐梢盡問設檻窗,後封實牆。殿內奉主尊文殊菩薩(騎獅),兩側有觀音普賢(騎象),供桌前東西各置萬壽塔,八角三層楠木,今壽塔猶存,鎦金銅佛在薑桂題任熱河都統時期被盜。
殊像寺景點照
殊像寺景點照(14張)
殊像寺,兩側牆壁置經櫥,藏滿文大藏經三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時劫運一部,現存東京;一部流落西歐,現存巴黎圖書館;一部下落不明。殿內橫匾“會通三際”,條幅“發心為眾生緣深入善權菩薩果,現相如三世佛了分身住曼殊牀”。會乘殿前東、西兩側有配殿,東為指峯,西為面月。會乘殿北,順勢置假山,壘石穿洞,潛巖渡橋,溝壑縱橫,曲徑幽深,是五台山的縮影。假山如朵朵祥雲,載運一座高閣,名寶相閣,又名淨名普現,重檐八角,黃琉璃瓦頂綠剪邊,正東、西、南、北四面設門,四斜面設檻窗。
殊像寺,閣內石制須彌座上有高11.6米的木雕文殊菩薩騎獅像,傳説是按乾隆容貌塑造。

殊像寺閣內橫額

殊像寺,兩側有兩個力士像,各高3米。閣內橫額“淨名普現”。條幅“佛説是本師宏宣象教,天開此初地示現獅峯”。寶相閣前東、西有配殿各三間,東為雲來,西為淨雪。登上第二層假山,正北有樓名清涼樓,又名相合台懷,兩層,每層九間,樓內供文殊。一樓門額“妙五福德”。樓內條幅“地分台麓示居國,座挹錘峯供養雲”。清涼樓前兩側有配殿,面闊五楹,東曰吉輝,西曰慧喜,慧喜殿西有六角亭。淨雪殿西有一小院,正室三間,名香林室,室後設月門。
殊像寺,室前東有方亭一座,西有小樓名倚雲樓,兩層。皇帝到殊像寺上香時,皇后在此梳妝,故又名梳妝樓。殊像寺內原有一口大鍋,直徑2.41米,高2米,壁厚6釐米,由88塊銅塊鑄接而成,重約5噸,用18根鐵柱支撐。平時儲水防火,每逢臘月初八,該廟喇嘛就用此鍋煮“臘八粥”,承德各廟的喇嘛都到這裏吃粥承恩。
殊像寺是皇帝和太后經常臨幸之所,建築佈局高低錯落,內部擺設考究,環境幽雅,園林氣息濃厚,猶其疊石更為馳名。今存會乘殿、山門、鐘鼓樓,餘皆毀。

殊像寺民俗特色

文殊菩薩騎獅子像 文殊菩薩騎獅子像
在內蒙、青海、西藏少數民族中,很多人都知道的五台山“蕎麪頭文殊菩薩”,指的就是殊像寺書的這尊塑像。神話傳説是文殊菩薩顯了真容,才把這神像塑成。
看來,殊像寺的“殊”字,就是指這尊菩薩的塑像。在文殊大殿內的三面牆壁上,有懸塑五百羅漢圖。懸塑的形狀,如山洞裏倒垂下來的冰岩冰稜,支離參差,又象鏤空的大浮雕倒嵌於殿頂和牆壁,加上藍、綠、紅對比鮮明的色調,把整個大殿裝飾得更加姿彩斑斕。

殊像寺佛教傳承

殊像寺建築分前後兩大部分:會乘殿前氣勢宏敞,肅穆莊嚴;會乘殿後假山雄峙,真山上又置假山曲徑,樓閣殿堂都建於假山。這裏的假山在外八廟中規模最大,園林氣氛最濃郁。

殊像寺雕刻藝術

文殊像
文殊像(2張)
殊像寺山門前列石獅子一對,山門中哼哈二將塑像,為外八廟中僅存。入內左右為鐘鼓樓,北為天王殿,再北於35級高壇正中是會乘殿。會乘殿後為巖庭部分。沿疊石蹬道上去,有八寶重檐寶相閣,閣內石台基上原有立於蓮台的木雕騎獅文殊像,高3丈5尺,左右有身披甲冑的侍者,高丈許。閣北為上下各9間的清涼樓,左右配置殿、室、亭、所,高低錯落,玲嚨別緻,富於變化。
清涼樓:前後有東西配殿各5間,東為“吉暈”,西為“慧喜”。寶相閣前方岩石上原有東西配殿各3間,東為“雲來”,西為“雪淨”。雪淨殿西原是一處小型園林,正中為香林室,東有方亭,西有倚雲樓,是乾隆皇帝休息之所。建築佈局精巧,松雲掩映,是園林和殿宇結合的良好範例,現已僅存基址。會乘殿:殊像寺的大殿,面闊7間,進深5間,重檐歇山頂,上層屋頂平面向裏收縮,置巨型斗拱,殿宇氣勢十分宏偉。該殿是喇嘛唸經、供佛的地方。
殿內正面供高大的金漆木製三大士:觀音文殊普賢。還有若干金、玉、翠質小佛像。殿內兩側各置一座三層重檐高兩丈餘八角形楠木萬壽塔佛龕。佛龕內,原置鑾金銅佛像,全部被軍閥盜賣。左右壁面原有經棚,內置滿文藏經。殿頂復以黃色琉璃瓦。殿前有兩組配殿,一組名“饌香堂”、“演梵堂”,一組名“指峯”、“面月”。

殊像寺周邊環境

龍泉寺·般若泉 龍泉寺·般若泉
在殊像寺外牌樓的前下方,有一股清澈見底、汩汩而流的泉水,冬天不結冰,水中冒熱氣,夏天卻十分清涼,喝上幾口,頓覺周身爽快,甘甜沁入心脾。據清涼山志上説, 這泉叫“般若泉”。般若,是梵語增加智慧的意思。明朝五台山高僧覺玄曾寫詩讚道:“般若池邊止渴時,山瓢一吸樂何支。塵塵煩惱俱消歇,無限清涼説向誰!”歷史上的般若泉水多做入朝貢品。
殊像寺近景
殊像寺近景(3張)
清代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住在菩薩頂,非般若泉水而不飲,還留有茶廳痕跡。許多朝山拜佛的善男信女們,常將泉水裝進瓶裏,帶到遠方。送給親人。當地人也叫“萬水泉”,極言水源充足,長流不息。經科學家初步考證,般若泉水具有清心保健之效,確係稀有的珍貴礦泉水,為飲用及醫藥用水難得佳品,學者名流曾賦予“茗啜般若,智爽神怡”的美稱。

殊像寺旅遊攻略

旅遊路線圖:鎮海寺普化寺—靈峯寺—萬佛閣塔院寺顯通寺—殊像寺—菩薩頂碧山寺—集福寺—黛螺頂廣化寺
詳細行程
午餐後:鎮海寺—普化寺—靈峯寺
早餐後:萬佛閣—塔院寺—顯通寺—殊像寺
午餐後:菩薩頂—碧山寺—集福寺早餐後:黛螺頂—廣化寺
步行:
從長途汽車站到殊像寺需要15分鐘,從五爺廟到殊像寺5分鐘。
自駕:
停車,在殊像寺停車場,或者在五爺廟停車場,停車費:10元/車
住宿:
最新裝修的周邊酒店按照距離遠近(到達時間、步行、駕車)依次為:通達賓館(3,0),曙光賓館(1,0),鑫隆賓館(5,0),郵電賓館(12,3),人民銀行賓館(20,5)法官培訓中心(20,5),五峯賓館(50,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