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歸宗寺

鎖定
江西廬山腳下有一座歸宗寺,原為王羲之所建別墅,後來王離任江州 (今江西九江),便將此別墅贈給一西域僧人為寺,後稱歸宗寺。
歸宗寺是廬山第一座寺院,它的第一任住持(當時不叫住持)達摩多羅比後世被尊為禪宗一祖的菩提達摩還早一、二百年。歸宗寺離廬山市城12公里,位於星(子)、德(安)公路右側,揹負金輪峯和上霄峯,有溪潺潺繞寺而過。寺前地勢平遠開闊,寺後山勢迴翔。占卜者説,此處有“翔鸞展翼”之勢,故繞寺而流的那條溪水叫鸞溪。歸宗寺一帶,古樟成蔭,翠竹叢生。東晉鹹康六年(公元340年)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任江州刺史,公餘遊覽廬山南北,一眼看中了這兒的山水,便出資在金輪峯下營造別墅。閒暇時,他便來此穿林 渡水,倚石聽泉,養鵝習字。這裏明媚的風光與王羲之高曠瀟灑的志趣與氣質極為融洽,奇峯異壑、飛瀑流雲又給予這位大書法家許多啓示和靈感,使他的書法得到 了極大的進益。王羲之離任後,將別墅和宅旁的洗墨池一同贈給了西域來的僧人達摩多羅為寺院。達摩多羅將寺起名為歸宗寺,取佛語“萬法歸一、萬流歸宗”之意。這樣,歸宗寺成了廬山第一座寺院,寺院山門上曾有“江右第一山”的橫額。多少年來,歸宗寺一直位居廬山“五大叢林”之首。
中文名
歸宗寺
著名景點
千年古樟
所屬地區
廬山市 [3] 

歸宗寺歸宗寺概貌

歸宗寺坐落在星子縣,離秀峯西南一公里處,地處温泉鎮的中心位置,離寺不遠之後的半山,是玉簾泉羲之洞。文化大革命前歸宗寺保存完好,文革中受到不同成度的損毀,大多數文物被損毀,只有少數現存星子縣博物館,寺原址前有一棵千年古樟(古樟還在),樟樹上掛着一座重約八百斤的銅鐘,也收藏在星子縣博物館,寺廟在在文革中被毀。六十年代末,寺址上改建成了學校,開始是星子共大分校,後改為星子農中,現為私立廬山白鹿外國語學校 [1] 
歸宗寺 歸宗寺

歸宗寺歸宗寺盛衰

歸宗寺由東晉至清,歷經1600餘年,時盛時毀。據《歸宗志》載:“唐智常禪師修葺,宋嘉禊間周伯詳增修,兵毀。明洪武僧道溟、懷瓚、慧清繼修。萬曆間,釋果清重修,肅皇太后施藏經於寺。清順治間重修。康熙年間,高僧迦陵自瀋陽來,修佛殿三座,禪堂、客堂、齋堂數十楹,增置產業。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十二月初八,奉上諭追贈其為國師,並賜與諡號,交內閣撰擬,其語錄著入藏經。八年,敕賜今名及‘慈遍廬峯’匾額,建仁廟行宮於右軍洗墨池北。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賜藏經八櫃於毗户殿,上建立藏經閣。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撥給庫款修理,寺宇每年由藩庫濠租項下支領銀二十四兩,為香火之資。本寺坐山橫亙,周圍約+餘里。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兵毀,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僧荊壁重修大殿,護法堂,又與僧玲瓏、空谷共修彌勒殿。”

歸宗寺宗鑑堂法書

歸宗寺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在王羲之洗墨池旁的牆壁上,鑲嵌有28塊《宗鑑堂法書》碑文,依次刻有鍾繇、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蘇軾、米芾、黃庭堅、董其昌等人的墨書真跡。抗日戰爭時,日本侵略者攻佔九江,把歸宗寺的文物洗劫一空。《宗鑑堂法書》也未能倖免,笨重的碑石被日軍劫走了18塊。當年日軍未來得及運走的10塊石碑如今殘存在江西省星子縣博物館。
1998年夏天,詹福壽偶然獲悉江西省撫州市有人慾出售一批碑帖,火速前往。一大堆雜亂無章的帖子被詹福壽帶回南昌。經過艱苦細緻的整理,詹福壽發現這些碑帖居然是廬山歸宗寺《宗鑑堂法書》拓片!其中不僅有王羲之的《毗廬丈六金像碑》,還有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的《鴨鵊詞帖》。如此珍貴的碑帖,連一些老專家看後也激動不已。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專家楊仁愷老先生,在為《鴨鵊詞帖》題跋中寫道:“筆墨瀟灑,氣韻生動,誠少有之佳品也!”楊老先生拉着詹福壽的手一再説:“此本珍貴,好好保存。”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