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歷史紀年法

鎖定
歷史紀年法(chronology),按時間順序持續記錄歷史年代的方法。 [1] 
中文名
歷史紀年法
外文名
chronology
類    別
紀年法
方    法
主要有六種

歷史紀年法簡介

紀年法要求確定紀元即紀年起算的年份,然後按時間順序持續地記錄年代。

歷史紀年法例證

歷史紀年法中國古代

中國古代豐富的史書為歷史紀年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資料,西漢司馬遷《史記》中的《十二諸侯年表》從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起,依序遞記年代;其《六國年表》又接續紀年至秦朝末年。此後歷朝史書代代相續,紀年記事,從未間斷。因此,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國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從這時起中國有了系統而連續的歷史紀年。中國歷史上使用過的紀年法有近20種,大致可以分為年號國號紀年、干支紀年、外來紀年法等幾個體系。此外還有一些為某宗教或民族專用的紀年法,如道教紀年法、藏曆紀年法、蒙曆紀年法和傣曆紀年法等。年號國號紀年體系包括帝王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和國號紀年法。帝王紀年法是以帝王在位的年次來紀年,只有年數而無年號,如周宣王元年。年號紀年法始於漢武帝。年號是古代帝王為記在位之年而用的名號,年號紀年就是用這些名號來記錄年序,如漢武帝的元封元年、太初三年等。每個年號使用的時間長短不一,皇帝根據需要可隨時更換年號,漢武帝在位時用了11個年號,而明清兩朝則多數是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年號是政權的標誌,用不用這個朝代的年號,即表明對此政權的承認與否;在史書的記載中,當幾個政權並存時,以某年號紀年,就涉及以某政權為正統、以其他政權為偏霸的問題。因年號紀年使用時間很長,歷史上出現了重複使用的年號。

歷史紀年法中國近現代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華民國後,廢除年號紀年,使用國號紀年,以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採用公元紀年,中華民國紀年法遂告終止,僅台灣地區仍在使用。

歷史紀年法代表

歷史紀年法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歲陽歲名紀年、動物紀年皆與干支有關。干支紀年法是中國獨創、流行時間最長的紀年法,始行於戰國時期,至 今仍廣泛使用。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稱。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10天干與12地支依序組合,可以出現甲子、乙丑至癸亥等60個干支。干支紀年就是以60干支順序紀年,週而復始,不斷延續。從商代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干支最早用於紀日;在中國,干支不僅用於紀年,而且用於紀月、紀日、紀時。古代的歲陽歲名紀年,是用10個歲陽和12個歲名搭配成60個單位順序紀年的。這60個單位和60干支相當,如以歲陽“閼逢”和歲名“攝提格”組成的“閼逢攝提格”,即相當於甲寅年。動物紀年也與干支相關,以十二生肖對應地支,就可反覆紀年。動物紀年在元朝使用較多。

歷史紀年法公元紀年

中國還吸收、使用了一些外來的紀年法,如在西部一些地區曾使用的回曆紀年法,在佛教的宗教活動中使用的佛曆紀年法,包括法定使用的公元紀年法,也是一種外來紀年法。公元意為公共的紀元,公元紀年法又稱公曆、西曆。它源於基督教紀年,羅馬教士將推定的耶穌誕生年定為公元元年,以此順序紀年。公元紀年以千年為“千紀”,以百年為“世紀”,2001年至3000年是公元的第三千紀,2001年至2100年為21世紀。辛亥革命後,公元紀年法逐漸在社會流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因公元紀年法在國際國內使用的普遍性,便將其確定為中國的紀年方法。由於歷史紀年法的多樣,有些紀年法間的換算還比較複雜,故需藉助年表、歷表等工具書來解決。陳垣編撰的《中西回史日曆》和《二十史朔閏表》,可以檢換自漢朝開始兩千多年間中歷、西曆、回曆的年月日,是紀年換算的重要工具書。 [1] 
參考資料